黃河現在還有改道的可能麼?

打不倒的小陀螺


現在的黃河幾乎完全是一條人工控制的河流了,改不改道,全看人的意願。

自清朝以來,黃河水量持續減少,現在官方的黃河平均水量數據是580億立方米,實際上絕大多數年份都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這個數字還只是黃河流域的徑流量,這跟黃河的入海水量還不是一回事。在1951年,黃河入海水量大約是500億立方米,2010年就只有140億立方米了。黃河干流及其支流上大大小小水庫1.9萬座,總庫容已經超過了黃河的年平均徑流量,要不是國家有強制分水方案,要不然黃河水根本流不到海里去。

而且這些水庫、水利工程的存在,客觀上也加劇了水面蒸發。水庫蓄水後水面擴大,蒸發量增加,使徑流量減少。甚至還有不少乾旱地區的城市為了美化環境,還引黃河及其支流的河水造人工湖,眼睛可以看到的環境似乎是變好了,實際上是對黃河水資源量的極大浪費。

另外,黃河流域的植被恢復也是黃河流量減少的重要原因。黃土高原上植被增加,植物的蒸騰作用不可忽視,造林種草雖然使黃土高原水土得以保持,使黃河含沙量減少,但因此而損失的黃河水量也不少。有數據顯示,與1980年至1999年相比,2000年至2013年植物蒸騰散發水量增加8.6%,徑流減少幅度近20%。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黃河流域用水量增加,許多城市還超采地下水,要知道地下水也是河水的重要補給,地下都幹了,這部分補給的減少自然也會拉低總徑流量。

所以一方面,受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黃河的總徑流量在減少。另一方面,由於上游中游截留,留給下游的水量極少。黃河干流最後一個水庫是小浪底,小浪底以下,黃河水量已經很少了,而且受到人為控制,更何況下面這段河道,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經營數十年,才在黃河干流上修建了龐大且複雜的河堤防洪工程,非常堅固,小浪底放出的那一點洪峰,對這樣的河堤根本形不成威脅,所以即便是懸河,黃河水還是很安分地在河道里流淌。即便是人為要改道,捨棄修好的大堤,又投入人力物力在新的河道上修建防洪工程(這是必須的),這樣的損失與投入,海了去了,國家還沒有財大氣粗到這個地步吧。

那麼黃河還有改道的可能嗎?當然是有的,黃河入海口三角洲處,時常發生改道,當然題主要問的不是這種改道,而是黃河大範圍的改道,有沒有可能呢?也是有的,譬如戰爭啦,小浪底給炸了,大堤給扒了,這是有可能的。還有就是極端天氣,降水氣旋停這兒不走了,小浪底水庫可以控制黃河水量的90%以上,但洛河、沁水流域是管不到的。如果這個區域集中降雨達到超紀錄的程度,下游也是有可能發生大洪水的。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洪水就是這種情況。由於九號颱風外圍雲系遇到冷槽,帶來特大暴雨,就集中下在三門峽至花園口之間,黃河干流及伊洛河隨即漲水,當時小浪底還沒有開建,結果在花園口出現了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如果不是啟用東平湖分洪蓄水,真有可能決堤。現在,小浪底水利樞紐與已建的三門峽、陸渾、故縣水庫聯合運用,並利用東平湖分洪,可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2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都不在話下了,不過歷史上,黃河曾出現5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如果真有這樣的極端情況,如何應對就得費一番腦筋了,屆時,改道分洪也有可能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選項。


作家桑妮


非人為因素改道的可能性不大。

公元602年迄今為止,歷史上有記載的黃河改道大大小小一共發生過26次,平均不到一百年就會發生一次改道。其中大的改道一共有六次,其中有四次都是人為因素造成,每次改到對中下游省份特別是河南和山東,都會造成巨大的災難。

黃河改道大部分集中於中下游地區,主要是因為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黃河中游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平坦開闊的平原,泥沙逐漸沉積,河道淤塞導致了調洪蓄洪能力下降。


而黃河所處流域大部分都是季風氣候,季節和年份降水量變化大,每當到了不正常的年份,上游下游同時來水,很容易就會造成徑流量超過河道負荷。這時候本來的河流入海口流量供不應求,洪水就會另找突破口,發生改道,原本的河床留下形成了牛軛湖

不只是黃河下游,黃河上游也會發生改道,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河流會發生自然彎曲,表現特別明顯的長江的九江河段,轉彎半徑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河流對河床沖刷能力進一步上升,河流就會截彎取直,發生改道。

由於黃土高原區生態逐漸恢復,北方氣候有整體乾旱的趨勢,黃河的水量和泥沙量都在逐年下降。工程體系十分完善,兩岸的黃河大堤以及上中下游的水庫,對調蓄洪水有很強的控制力,大範圍的改造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目前黃河改道主要控制在黃河入海口,主要是為了完善黃河入海的流路。比如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為了改善黃河入海口泥沙淤積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人為進行了改道。


品讀武器裝備


但是,現在有人已經提出這樣的觀點:黃河應當改道!當然是人工改道。因為黃河的天然狀態,就是經常改道,從而使黃土高原衝下來的泥沙,均勻地沉積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現在我們把她強行約束在大堤中間,不允許她自由擺動,不僅使大堤和河底越來越高,並且使渤海面積越來越小。半個多世紀都是這樣!

今後怎麼辦?難道我們等著渤海消失嗎?讓黃河改道!保證渤海安然無恙,把泥沙送到山東半島南邊!在那裡,泥沙可以增加我們的土地,帶開的是好處!黃河河身也降下來,不再高高地懸在高空。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但是,改道哪裡呢?改道哪裡,那裡的田地、林場怎麼辦?哪裡的工廠、住宅、學校、一切的一切,都面臨遷移!這得多少資金?而那麼多人(上億!)的想法,誰又能統一?會不會釀成動亂?這樣的事情誰敢想?誰都不敢想!所以,人工改道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唯有寄希望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黃土高原的泥沙不要下來,好好在高原上待著!讓黃河清!一河清水流下,逐漸刷深河道,渤海不再縮小。那就是黃河治理的理想狀態了!這也是毛澤東同志的理想。

令人高興的是,近年來,黃河已經出現了變清的跡象,下瀉水流的含沙量在減少。如果繼續下去,假以時日,總有一天,黃河會變清,河底會下降,黃河將溫柔地把身軀臥到地面,河堤再也不需要加高了,只需加固和美化。

當然,實現這一切,也許還要半個世紀。

我不是黃河委員會的領導,連員工的資格都沒有,只是喜歡看黃河的新聞,積累起來的一知半解,難免有差錯,敬請知者指正。


草原老鷗


儘管,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是可以讓黃河改道的,但是我個人認為現在黃河已經沒有改道的可能性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黃河最近一次改造後,河流兩岸的經濟發展,已經基本固定,居民已經穩定了下來,如果要讓黃河改道,那就是要放棄黃河下游沿岸地區居民的生活與發展

而且,如果要讓黃河改道,那麼你就必須要另外開闢一條道路,那將又要侵佔許多農民的田地,讓許多農民背井離鄉,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有些人可能會想到我們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修築。但是,這兩項工程的情況是並不相同的,三峽他主要是水利工程,而讓黃河改道並不涉及到水利方面的問題。三峽水利工程修築的位置,主要是在水流有落差的地方,人員相對沒有那樣的集中,而且和黃河下游的經濟發展情況相比起來,這些地方的經濟相對落後一點,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的影響就相對要小一些……

並且,從文物古蹟來看,黃河下游自古以來是我們中華文明文化的中心之地,有許多優秀燦爛的文明,留下了許多的文物古蹟。改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破壞一些文物古蹟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傷。如果原址搬遷不僅耗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復原之後不會有原址那個效果的,因為周圍不是那樣的地理環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