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眾所周知,北京是明清兩代的皇城,如今更是中國的首都,可謂是從古至今都聚集了眾多的皇親國戚。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雖然隨著朝代的更迭,眾多王府已逐漸"沒落",甚至到了現在,更是大多都不再以"王府"而自稱,但還是仍有很多王府保留了部分原貌。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藏匿在北京城中的豪宅都在哪兒吧!

1、 恭王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恭王府前半部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後半部為幽深秀麗的古典園林,總佔地面積將近6萬平方米。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這座府邸的三位主人,都是非富即貴。

在乾隆四十年前後,先是和珅相中了這塊四周縈水、遙接西山又離皇宮不遠的風水寶地,遂以高價買下了這裡的多處房產,建造了大名鼎鼎的"和第"。

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和珅因罪被賜死之後,嘉慶皇帝將這座宅第賜給了他"愛豪宅不愛江山"的胞弟慶僖親王永璘。不過,嫁給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

到了咸豐元年時,身兼議政王、軍機領班大臣等要職的恭親王奕訢便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他大築邸園,並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而恭王府最與眾不同之處便在於其府邸最深處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據說這裡是和珅曾經的"藏寶樓",當年放滿了珍寶,堪稱富可敵國。在嘉慶四年,和珅被抄家時,搜出來的財富共約白銀八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的財政收入,可以說是城中最有故事的"豪宅"了!

2、 雍親王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雍親王說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還是王爺時所居住的府邸。現為藏傳佛教寺廟,稱雍和宮。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這座府邸是出過兩位皇帝的龍潛福地,風水極佳!因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之後,曾在此停放靈柩,於是雍和宮主要殿堂內的原綠色琉璃瓦便均被改為了黃色琉璃瓦。而又因為乾隆皇帝曾誕生於此,雍和宮內出了兩位皇帝,成了眾人皆知的"龍潛福地",所以殿宇全部改為黃瓦紅牆,有著與紫禁城皇宮一樣的規格。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被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寺廟,併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也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據說這裡還有一條特殊的秘密通道,是不是很神奇呢?

3、 濤貝勒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醇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濤貝勒府整體古樸典雅,院內綠樹成蔭,主體建築古色古香,是北平著名的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如今依舊保留著清代宮廷的痕跡,長廊、樓亭、花廳、假山,一個都不少;也是京城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

雖然這幾座豪宅現已成為名勝古蹟,但在北京城中想要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豪宅也並非是天方夜譚!

4、 長安壹號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位於北京長安街西,定都峰下的長安壹號,便將王宮大院般的宏偉建築鉅細無遺地呈現於現代之中,打造繼濤貝勒府之後北京城內的又一處中西合璧的法式宮殿。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地處三面環山之中,周邊自然形成的"大師椅"地形,為居住於此的主人們藏風聚氣;而此類地形也是住宅風水中難得一遇的絕佳風水之地,三面皆有護繞,意味宅運穩;一面通氣,後盾堅強,前氣自然也順暢,可謂是和氣又生財。這一點,在曾經人才輩出的王府宮殿中也能看出,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長安壹號承昔日帝王皇苑之中,藏納千載帝京氣象,蘊養定都立國之源,演繹著"龍棲之地,世代傳承"的半山傳奇人居。77棟法式半山獨棟錯落佈局,並以960~2600㎡大開大合宮殿,將法國宮殿形制與半山自然天賦相融合,禮著世界大人物的傳世府邸。

揭秘北京城中三大王府往事!如果放到現代,它們將變成這樣?

除了坐擁風水地勢之外,更是將整個中央景觀設置成高差達17米的層疊式臺地,噴泉水景及半山觀景泳池位居兩端上下呼應,構築整個園區的中央水景。可謂是後有層層屏障的靠山,前後有戶戶私享的泳池,有山又有水,則貴為財,更有拱迎天子之勢!

長安壹號,一座足以傳世的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