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讀」小學課文《 朱德的扁擔》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42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6日,中國著名領導人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小學課文《 朱德的扁擔》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會師了。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

紅軍要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必須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開國上將 朱良才

朱良才,湖南汝城人,一生南征北戰,畢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早年保衛過黃洋界,圍剿過張輝瓚,曾斷臂沙場;晚年作為開國上將,第一個要求退出領導崗位,還撰寫過《一根燈芯》、《朱德的扁擔》等傳世佳作,可謂能文能武,被毛澤東譽為"軍之良才"。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 朱德的扁擔》的變遷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稱其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內容的大標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在十多年之後的1967年2月,同樣一篇課文換成了《林彪的扁擔》。僅僅數年之後,林彪事件發生,教材又悄然換回了《朱德的扁擔》。

195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擔》,其中有一句"不料,朱德同志又連夜趕做了一根扁擔,並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到了1990年代,小學課文變成:"朱軍長找來了毛竹,親自動手削了一根新扁擔,還在扁擔上寫了八個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

《 朱德的扁擔》史實細節考證

1980年代,範樹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記憶錯誤。1928年朱、毛會師後,範樹德任紅四軍軍需處處長,成為紅軍最早的後勤負責人。

範樹德看到《朱德的扁擔》後,作為親身經歷者和見證人,他在《文史通訊》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憶中有三處與史實不符:

一、朱德扁擔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擔"、"朱德記"這幾個字,而是扁擔的一端寫的是"朱德扁擔",另一端寫的是"不準亂拿",共八個字。

二、朱德挑糧的路線,朱良才說是從井岡山上到茅坪,實際上是從柏露村到桃寮村。

三、挑糧重量,朱良才說是挑了"滿滿的一擔米"(當時一擔通常為100斤),實際上是40斤左右。

至於那根扁擔,就是朱德讓範樹德給他做的。範回憶說:

"我當即帶名勤務兵到桃寮村張家祠附近找到一個姓張的老闆娘(當時紅軍對當地中年以上婦女的稱呼),用一個板向她買了一根毛竹。削成兩根扁擔,一根送給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著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筆在一端寫上'朱德扁擔',另一端寫上'不準亂拿'八個字。朱德笑著說:'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2001年6月4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擔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過去回憶中的錯誤:

"小學課本有《朱德的扁擔》一文。文中說,戰友們怕朱德下山挑糧累壞了身體,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這個藏朱德扁擔的人就是我。那時,朱總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敵情,白天和戰士們下山挑糧。我是他的通信員,擔心他累壞身體,就和其他戰友勸阻他,但誰也勸不住。後來,我出了個'鬼點子',乾脆把朱總司令用的扁擔藏了起來。可他仍不罷休,找到軍需處長範樹德,讓他花一個銅板買了一根毛竹,為自己做了一根扁擔,還特地寫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又高高興興地下山挑糧去了。"(《非常歷史》)

【相關文章導讀】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