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探春喜欢黛玉还是宝钗?

春江水月倾落星河


探春对她们两人没有过多喜欢,成为知己似的姐妹,贴心又相知,远近亲疏平日相差不大。没有与其中一人过度亲密。探春的身份与聪明使她与王夫人靠拢,对其外甥女宝钗平日也不会差。对林黛玉是姑妈女儿因为亲戚差不哪去。探春比较会为人处事,拿捏得当,又会看事,比较机敏。与二人是不亲也不热同等对待。平日不去其中任何一处。对宝玉的亲事不参与。不趟混水。

探春为人性格强势,有慧,勇敢。热爱书画,字写得好,屋中笔如海。元春省亲让探春誊诗。从其屋中装饰文化味浓可见。第一次诗社探春张罗,她也爱诗。从她热爱文化的品味上她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而且血缘关系,性格上也必有相通处。爱好及其血缘因子在相处上探春应该与林黛玉相处近些,易相处。

在探春持家后她给了邢岫烟一块玉佩,宝钗见了不同意岫烟带。探春对宝钗黛玉的态度,在宝钗参与管园子及王夫人抄家,对宝钗态度有变。二人就园子之事谈论,探春称宝钗为通人,有嘲讽之意。宝钗在对婆子们说园子问题再三表白姨娘劝她帮忙的。探春的语言使宝钗多心。

宝玉过生日,探春来就有人与宝玉生日同一天,开始说家里谁与谁生日一天。说老太太与宝姐姐同一天,她俩倒遇得巧。又说二月没人。袭人说有,二月十二为林姑娘。她说我这记性是怎么了。探春话里有因,扬钗抑黛吗?怕有人说什么,忌讳不说。怕王夫人不开心,把宝钗说出来。

然而探春真对王夫人好吗?抄园子王夫人之意,王熙凤为侄女,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就是反对王夫人抄园子,反对自己互相残杀,反对变相为宝黛之恋打击黛玉。并说出我要是个男儿早远远离开,干一番事业。分明对宝玉有意见,紫娟试其对黛玉之心他只会病。如果有探春之志,出外干一番事业,不依靠谁,带黛玉走,别人又能怎样。以至王夫人为拆散二人抄园子。几个姑娘未嫁 ,这这一种耻辱。探春对家,对人有恨。

对宝钗出园子以走了好,省得别人撵。都有不满之处。从她给岫烟玉而不给别人玉,探春藏心思。岫烟订与薛科,送其玉,意金玉良缘有嘲讽之心,正中薛家之心。所以宝钗不希望岫烟带。探春不与谁好,然而从感情上偏向黛玉。


圃香


贾家如果真有一个成器的子孙,就是贾探春。探春的见识和决断让她在所有的兄弟姐们之中出类拔萃。具体的表现,自然是海棠诗社和大观园改革。除此之外,还有探春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态度上,也体现了贾探春的远见卓识,心胸开阔!


一,探春对薛林纯粹欣赏。

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

海棠社是探春发起的,惊讶了所有人。探春的格局由此可见一般。有眼界的人不一定是才能最顶尖的人,却一定是人上人。探春就是这样的人。而她发起诗社主要目的就是想向薛宝钗林黛玉二人学习,更为了自己脂粉女儿证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探春的格局绝不拘泥于喜欢谁或者不喜欢谁。她对待有才能的人的观点不是排斥而是趁机接近和学习。这个观点让探春成长为一个脂粉英雄一般的人物。即便英豪扩大宽宏量的史湘云还有妒忌林黛玉受宠的时候。而探春对众姐妹的接纳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从主观欣赏到客观接纳学习。探春实在是女豪杰!


二,探春在薛林之间搞平衡。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大观园中最拔尖的人物。所以探春虽然发起了海棠诗社,却从不争抢,自认才能比不过薛林,即便元春省亲这么大阵仗也不出头。安心居于人后。

探春对待薛宝钗和林黛玉一直一视同仁。言语上,探春和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除了史湘云,也就探春对林黛玉出口无忌惮,诗社起名号,探春的蕉下客叫林黛玉调侃了一回,林黛玉的潇湘妃子竟然是探春起的,显然探春对林黛玉认识更深,一语中的,让林黛玉都心满意足!而随后的海棠诗探春又为薛宝钗出了头,认为宝钗的更胜一筹。探春评价客观公正,而且平衡之术运用得当,让两人谁也不觉得厚此薄彼,这种才能才是探春的高明之处。


三,探春不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站队。

金玉良姻和宝黛爱情对于探春来说太遥远,她一个姑娘虽然旁观者清,却并不站队。王熙凤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玩笑的时候,探春笑的很善意。打小几人都这样过来的。这样打趣的话探春听的多了。而金玉良姻探春也从不宣之与口,大人们神仙打架,探春绝不参合。探春深知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综上,探春在宝钗和黛玉之间一直互动良好。作为贾家的庶出女儿,探春知道自己很多时候没有更多的选择。她的地位也是她谨小慎微得来的。所以她善待贾家所有人,也绝不让任何人轻侮她!她自尊心强,却从不轻视任何人。做人做事有大局观,有理想,有抱负。她的心中没有一般女子的妒忌,有的只是对人的欣赏!这样的贾家三小姐,大善!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贾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的女儿,从小跟随贾母、王夫人长大,贾探春比较亲近王夫人,认王夫人为母亲,王子腾为舅舅。

探春和黛玉的关系是姑舅亲。探春与宝钗的关系是姨表亲。如果从亲戚的远近程度来看,探春和黛玉更近,探春与宝钗远一些,因为探春毕竟是赵姨娘的女儿,不是王夫人的女儿,与王夫人没有血缘关系。王夫人的外甥女宝钗与探春也没有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但是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探春还是认宝钗为亲戚的。

如果问贾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亲近程度,我认为宝钗刚进府时,探春亲宝钗,随着时间的推移,探春开始亲近黛玉。

贾家迎探惜三春从小是跟着贾母长大的,黛玉一进贾府后,三春就被挪了出来,跟着王夫人。王夫人是不苟言笑、拘泥不化的人,贾母是开朗风趣、不墨守成规的人,三春在王夫人身边必然没有在贾母身边开心。其次,视黛玉和宝玉一样,连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再次,宝玉对姐妹们情深义重,自从黛玉来了以后,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有了这三方面的原因,争强好胜的探春,对黛玉难免会有不满情绪。

宝钗刚进贾府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探春也应该是这样认为的。另外探春是亲王夫人的,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探春自然亲近宝钗。宝钗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她温柔体贴,和她在一起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探春自然愿意与她亲近。

探春是一位机敏的女孩子,她敏锐地发现,宝钗说话办事滴水不漏,却见不到真心。黛玉是真性情,虽然有缺点,却坦率、热情。黛玉对花、对鸟都倾注了真心,何况对人?通过对比,探春在感情上偏向黛玉。例如她可以和黛玉互相开玩笑,从未见探春和宝钗开玩笑。在结海棠诗社那一回,黛玉打趣探春的蕉下客,探春给黛玉起潇湘妃子的诗号,二人的互动,非常和谐。

或许是王夫人的关系,或许是探春欣赏宝钗文笔,探春常常为宝钗出头。大观园诗社的第一次作诗是“咏白海棠”,众人阅完大家的诗稿后,都认为黛玉的诗最好。但李纨认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首先站出来支持李纨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第三十八回,咏菊花诗,李纨认为: "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第一,<>第二,<>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这三首诗都是黛玉所作,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极是,极公道!可是探春显然不这么认为:到底要算蘅芜君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在理智上,探春亲宝钗。

通过管家一事,探春彻底看清了宝钗,大观园改革,是探春筹谋规划的,可是摘桃子的人却是宝钗。从这一回回目就可以看到《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改革的最大赢家是薛宝钗,不是贾探春。也是这一回,探春看出了宝钗的假道学,宝钗说探春“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宝钗用儒家大鳄,朱熹和孔子来压探春。宝钗说探春利欲熏心,其实宝钗家是皇商,也就是商人,她家里的生意,宝钗门清,商人哪有不重利的?可是到了探春管家,宝钗便说探春重利,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探春用姬子反驳宝钗,这似乎是两个人的第一次交锋。

抄检大观园后,探春已经彻底亲近黛玉。当宝钗要离开大观园,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必要死住着才好“。这话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探春为宝钗打抱不平,不是真撵宝钗,矛头也不是直指宝钗。然而这是否也是探春的心里话呢?


润杨阆苑


从探春的角度来说,她本是庶出,出身上有短板,从懂事起就拼命想摆脱庶出的身份,她当然希望亲近贾母和王夫人。她本来和三春一起都住在贾母处一同教养,试想将来出去见些贵妇人或攀亲时,人说这是贾母带大的,是贾母亲自教养的,一定会给她的身份抬高不少。可是黛玉一来贾母就决定把她和迎春惜春挪到王夫人处,黛玉的待遇是一如宝玉,处处要高于她,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年都这样,这种情况应该是个人心里就会有些不舒服吧。反观宝钗进府,薛家整个住在梨香院,宝钗虽然优秀,难免会被长辈比较夸赞,但是薛家别院另居,后来大家一起进了大观园,宝钗应该并没侵犯过探春的利益。

从性格上说, 宝钗虽出身不如黛玉,可是为人处事更加圆融,从对待赵姨娘和贾环的态度,也可以侧面看探春的感受。比如书里说过,宝钗素日看环儿与宝玉并没什么不同,贾环去找他玩,就一起玩,虽然后来也不愉快,但是宝钗的态度没问题。黛玉呢,书里也有段描述,赵姨娘来了,其他人都起身打招呼,让座,唯有她和凤姐不理会,仍旧说笑。那一定有人说不对,黛玉是懂礼的,后来她见赵姨娘都很客气,请进家里去,那时是后期了,早期她的性格就是那样,高傲,目无下尘,可是也很吃了些亏,所以才会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后期她是改变了的。但是早期她的态度却不能不影响到探春,探春虽不喜赵姨娘,却也摆脱不开,倘若人都尊敬赵姨娘,她心里自然好过一些,倘若人都看不起赵姨娘,她不是会更因为身份而痛苦。从这点上说,探春心里应该不是很喜欢黛玉。

随着三人的成长,探春越来越干练,越来越取代李纨成为大观园中实际的主人,她要热情的对待客人,所以宝钗黛玉湘云包括后来的岫烟,她都要照应,表面上说她一碗水端平,作为主人她不能表现出来太多的个人喜欢,但是从心里她应该是更亲宝钗的。




天子门生58


探春喜欢宝钗。

不知道曹雪芹在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从书里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探春更亲近宝钗。

1.通览80回古本红楼梦,探春和黛玉正面交流的描写非常少,只有寥寥几处,即便是这很少的交流,探春和黛玉也是在斗嘴。

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37回)

这里黛玉打趣探春,可以理解为二人玩闹,也是一种斗嘴(善意的友好的斗嘴),此回有脂砚斋批语:“妙极趣极!所谓“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看因一谑便勾出一美号来,何等妙文哉!另一花样。”

再看62回,林黛玉再次打趣探春:

黛玉因向探春笑道:“命中该着招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笑道:“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他一下子。”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说的众人都笑了。

虽然说打趣斗嘴也是关系好的表现,但是也同时反映了探春和黛玉在性格为人上很不一样,才会彼此打趣的,也就是缺少一种默契感。

同样的62回,看看宝钗和探春的表现,就非常默契。

探春道:“惟有他乱令,宝姐姐快罚他一钟。”宝钗不容分说,便灌湘云一杯。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什么,那再看看同样的62回里,探春记得宝钗的生日,却不记得黛玉的生日: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探春笑道:“原来你两个倒是一日。每年连头也不给我们磕一个。平儿的生日我们也不知道,这也是才知道。”

探春面对宝钗的生日,记得很清楚“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面对黛玉的生日,她说“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显然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上心程度是不一样的。

2.探春宝钗黛玉三人在一起的时候,探春也是非常明显的亲近宝钗。

在42回里,黛玉拉着探春取笑宝钗,探春立马告密:

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

29回里,探春称赞宝钗有心,黛玉却讽刺宝钗留心:

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在全书中,基本上黛玉和探春的正面交流也就这么多了,其余的少数几处描写都是无关紧要的,而最特别的是,书里多处写探春和宝钗二人在一起行动,但没有黛玉和探春一起行动的文字,除了大观园里众人一起活动,才会写探春黛玉在一起。

红玉听了,抽身又往四下里一看,只见那边探春宝钗在池边看鱼。红玉上来陪笑问道:“姑娘们可知道二奶奶那去了?”探春道:“往你大奶奶院里找去。”(27回)

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27回)

只见宝钗探春等也来了,和贾母说了一回话。宝钗也进来问:“林妹妹作什么呢?”因见林黛玉裁剪,因笑道:“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黛玉笑道:“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宝钗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28回)

3.更能体现探春亲近宝钗的情节,则以探春欣赏宝钗的诗为典型。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诗风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才情,每个人喜欢和欣赏的诗作文章,更是能直接反映这个人内心深处欣赏哪一种人,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肯定更喜欢和自己欣赏的人或者脾气性格相投的人亲近。

大观园作诗这一回里,探春非常直白的流露出对宝钗诗风的欣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37回)
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38回)

可以看出,探春是非常喜欢宝钗的沉稳雄厚的诗风的,这和探春的为人性格完全吻合,而宝钗也夸探春的诗,二人很有惺惺相惜的意思在里头。

4.红楼梦55回,56回更是把探春宝钗的关系详细描写,二人非常默契,互相配合。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探春)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56回)
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探春听了点头称赞,便向册上指出几人来与他三人看。(56回)

探春管事,特意让宝钗和自己一起吃饭:

探春因问:“宝姑娘的饭怎么不端来一处吃?”丫鬟们听说,忙出至檐外命媳妇去说:“宝姑娘如今在厅上一处吃,叫他们把饭送了这里来。”探春听说,便高声说道:“你别混支使人!那都是办大事的管家娘子们,你们支使他要饭要茶的,连个高低都不知道!平儿这里站着,你叫叫去。”(55回)

探春对宝钗如此亲近,聪慧的平儿早就看出来了,是以在探春想找个管理大观园香草事宜的人,平儿立马推荐宝钗丫鬟莺儿的娘来做这件事,宝钗不同意,推荐宝玉小厮茗烟的娘,平儿则说莺儿已经认了茗烟的娘为干娘,探春就依了宝钗的建议。。(这一段文字真的是非常精彩,要是从心理学分析,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比如,平儿为什么推荐莺儿的娘?因为莺儿的主人是宝钗,宝钗和探春交好,二人如今又是主事的人,如此一来,可以同时讨宝钗和探春的欢心。宝钗为什么推掉,推荐茗烟的娘?一来避嫌,二来茗烟是宝玉的贴心小厮,茗烟开心,自然宝玉就不用说了。而宝钗的丫鬟认了宝玉的小厮的娘为干娘,平儿竟然都知道,可见平儿真的消息灵通,精明能干。)

探春笑道:“原来如此。只是弄香草的没有在行的人。”平儿忙笑道:“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编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姑娘倒忘了不成?”宝钗笑道:“我才赞你,你到来捉弄我了。”三人都诧异,都问这是为何。宝钗道:“断断使不得!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人来:怡红院有个老叶妈,他就是茗烟的娘。那是个诚实老人家,他又和我们莺儿的娘极好,不如把这事交与叶妈。他有不知的,不必咱们说,他就找莺儿的娘去商议了。那怕叶妈全不管,竟交与那一个,那是他们私情儿,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了。如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李纨平儿都道:“是极。”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平儿笑道:“不相干,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的好的很呢。”探春听了,方罢了。又共同斟酌出几人来,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用笔圈出。(56回)

这一回的回目就叫做“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红楼梦戚序本有批语说“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得真、用的当、责的专、代的后,是善和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所以宝钗和探春是非常合拍的。

人和人的远近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大观园里,探春宝钗黛玉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实都很好,但是要说探春更亲切谁,显然是宝钗。原因也很简单,人们更愿意找性格脾气和自己对胃口的人做朋友,探春和宝钗为什么能做很好的朋友呢?

1.探春为人大气开朗,宝钗大气沉稳,黛玉则是小气多心,显然探春和宝钗性格更合的来。

2.探春喜欢沉稳敦厚的诗风,宝钗的诗风正是如此。黛玉的诗风则是风流别致,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诗风。

3.探春做事精明能干,事务练达,宝钗世事通明,处理事务上甚至比探春还要剔透,但是又不像探春那样锋芒毕露,能人喜欢能人,探春显然会更喜欢宝钗。


师明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探春出身低微、聪慧干练、公私分明、直言不讳。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她和黛玉是一路人,她一定是喜欢黛玉多一些的。



首先,探春和黛玉两人身世都比较可怜,没有贴心亲人。黛玉虽然出身名门,但是母亲早亡、寄人篱下,除了老太太和宝玉护着她,也是有一腔心思无处诉说。探春虽然母亲健在、兄弟在身边,但庶出毕竟低人一等,而且母亲和弟弟所作所为都是非常不争气,被人瞧不起,不仅不能让她有一点亲情依靠,还经常给她添麻烦丢脸。这一点薛宝钗就比他们强多了,毕竟母女贴心,哥哥虽然不争气,但是对她也是爱护的,生怕漂亮妹妹在外面被人瞧了去。



其次,探春和黛玉两人性格都极聪慧正直。探春自不必说,当家理财的干练有目共睹,碰到自己亲生母亲想要她徇私,她是毫不客气的拒绝。而且抄检大观园时非常硬气,和迎春的软弱形成鲜明对比。黛玉一直是聪慧正直的,甚至有些伶牙俐齿。我想这也是两个聪明的人在没有贴心亲人保护情况下,还能活的这么硬气的原因。而宝钗的聪慧,全部用来迎合权势、是家长眼中懂事的孩子、是为家族而牺牲的木头人,跟探春黛玉不是一类人。



最后,毕竟黛玉和宝钗都是人之龙凤,探春作为聪慧之人,肯定是两个都喜欢的。只是跟黛玉更加性情相投,所以应该更喜欢黛玉一些。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我觉得探春更多的还是喜欢黛玉,和黛玉在一起玩更单纯有趣。

第一,探春和黛玉之间更亲密,关系也更好。



探春兴起发起了一个诗社,大家对这个活动都特别的喜欢。黛玉更是提了很多好点子,比如大家不要受辈分的约束,都要起一个诗号。

探春的号就是黛玉给解释的,探春叫“蕉下客”,黛玉找到了“蕉叶覆鹿”的典故,说探春是鹿,把大家都逗乐了。黛玉会来玩笑的人都是黛玉喜欢,和有趣的人。

探春也给黛玉起了绝美的一个号“潇湘妃子”,黛玉很喜欢也很认可这个号,如果不是了解,探春起的号怎么会对黛玉的脾气。

黛玉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真诚待人,刚开始相处的人也许会喜欢宝钗,但是相处久了就会更喜欢黛玉,因为大家的相处时纯粹的。

而且宝钗老是一副大人的模样,一般人都和她亲近不起来,就没有看到探春和她有这样打闹玩耍的情景。

第二,因为在黛玉临终的时候探春还陪伴在她身边。



锦上添花的不一定是朋友,但是雪中送碳的一定是朋友。黛玉在快要弥留之际,探春还依然守护在她的身边,那个时候宝玉正在成亲,如果探春与宝钗更好,自然该去祝福。

可是就在黛玉这样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她还是来了,说明她心中是有黛玉的,是记挂着她们的姐妹情谊的。

第三,探春和宝钗同行相斥,交流多半是工作上的。



探春和宝钗一样心中都是有宏伟抱负的人,这样两个人多少会有一些摩擦。虽然探春和宝钗一起管家,但是交流也多半只是工作上的。

探春没事的时候就去探望生病的黛玉,也许只能和黛玉随便说几句话,探春也不会觉得烦,赵姨娘顺道也会去探望黛玉,是不是也有探春的缘故呢!


常乐红楼


人之相与必有亲疏厚薄,探春之于黛玉、宝钗亦然。依探春对其二人的言行,我以为,探春对宝钗更为亲近,这亲近中更多是敬重。 喜欢一个人则难免爱物及乌,对其评价也常失之偏颇。

首先,且先看探春对钗黛二人的诗的艺术水平的评价,多少有些失之公允——抑黛扬钗意明显。第三十七回,诗社初启,宝钗的海棠诗“愁多焉得玉无痕”明显有讽刺宝、林二人之意(脂批);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真真风流飘逸。社长李纨对二人的评价是不分伯仲,似应平分秋色的。她认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衡稿(宝钗诗)。”李纨从风流、含蓄两种风格评出两个第一,然而,李纨话音甫落,探春就迫不及待地确定桂冠的归属:“这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探春以她对宝钗的深深情意果断“篡改”了李纨的评定结果。

大概两天后,又作菊花诗,黛玉包揽前三,终得魁首。探春对此似有深深不平意,她又对宝钗的诗作了一番褒扬:

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只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两人的你来我往又似有些对社长李纨自谓“公评”的结果表达些许抗议。

其次,从探春对二人的称谓可蠡测其亲疏态度。钗、黛均长于探春,探春对宝钗是言必称“姐”,声声“宝姐姐”,喊得特亲,对黛玉则不然。第四十九回,宝琴、岫烟等一行人到来,宝玉急于开诗,探春意見不同,言及钗、黛二人,她的称谓中可見其对宝钗的敬重:

探春道:“林丫头刚起来了,二姐姐有病了,……。”……,探春道“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式。……,颦儿也大好了,大嫂子和宝姐姐心也闲了,……。除宝姐姐的妹妹不算外,……。”

虽然“颦儿”也不失亲切,但比起不绝于耳的“宝姐姐”,总觉探春有一种黛玉不堪作她姐姐的意识,全书通读也很少見她呼黛玉为姐处。

再说,探春忘了黛玉的生日确也不可思议。黛玉幼时六七岁便居于贾府,想来贾母为慰籍失怙的外甥女必定每年总给其一个甜蜜的生日,迎探惜也必定参加的,小孩的记忆总是极好的,探春昨就忘了?但她却记住了应与她有些疏远的“琏二哥哥”的生日,这一记一忘就匪夷所思了。



探春对钗黛的一亲一疏也是其来有自的。

首先,黛玉一进贾府,“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生女倒且靠后,……”。这大概会给庶出小探春些许阴影——庶出这个有点耻辱标记的身份使探春特别敏感。贾母对黛玉与三春的亲疏有别或使探春将不满迁于黛玉。


其次,在宝钗“随分从时”、善于应候众人的优势比较下,在探春眼中,黛玉就有些爱计较、小气的性格弱点。第七十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放风筝时,紫鹃拣了风筝并打算居为已有,探春一句话泄露了她对黛玉的偏见:“紫娟也学小气了。”“学”?紫鹃能跟谁学?起先,紫鹃是贾母的小丫头,难道贾母会有“小气”的行事风格给紫鹃学了去?显然不是。在探春心中,紫鹃的“小气”老师大概应该是她的主子黛玉吧。接着,黛玉的一席话恰证明探春对黛玉认识真的是谬误,黛玉并未因此生气,她笑着说:“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吧。”黛玉并非心胸狭窄之人,她所计较的只是与她的感情相关之事。第三十四回,获赠旧手帕后,她觉得情有所归,不但才思如涌、口角生风、妙语迭出,言行也豁达大度、随和亲切。

探春更亲宝钗或许与王夫人有关。王夫人对钗黛的亲疏,恐怕是无人不知,“才智精明”的探春自然会审事度势,建立她的朋友圈。


玄真子桑


探春喜欢宝钗

我们先看探春这个人。

1.乖,探春一直都很在意自己庶出的身份,所以在长辈面前表现的比其他小姐公子们更懂礼数。经常看到别的小姐已经各自休息时,她还在陪在长辈身边。她的乖,是希望家族好,希望长辈好。

宝钗也是一个很乖的人,她识大体顾大局,她劝哥哥少和狐朋狗友喝酒瞎逛,劝哥哥上进,希望哥哥能好好孝顺母亲,打理家族产业。

2.敏,探春理家可以看出探春对于自己生活着的地方,所出现的各种弊病感知的很多,而且不仅仅是感知到了,她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法,顺序,井井有条,临危不乱。

宝钗的机敏也是随处可见,在理家的过程中,和探春配合的非常好

3.他们被家族教养的非常好,会站在家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把自己当做家庭的一份子,随时准备为家族付出。


探春和宝钗都是很理性的人,识大体,即使一时受了委屈,她们也能够自己调节,她们聪明,贤惠,有能力,对家族家庭衷心。探春欣赏宝钗欣赏她的气量气度,欣赏她的为人处事,欣赏她的诗词。

而黛玉对于世俗的事情不是不懂,只是不屑于去经营,她活的像自己,很多时候她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处理事务,所以她和探春不是一路人。


小石头的梦


从曹雪芹版《红楼梦》的诸多细节中我判断出探春喜欢宝钗要多于黛玉。


首先,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是一个有头脑,有胆识,有政治才能的女子。这种人一般性格开朗,处事精明。说白了就是谁有权有势,就依附谁。这一点,从探春训斥她出身低微的亲娘,刻意亲昵王夫人;不认亲舅舅,反说她舅舅是刚升了九省都检点的王子腾可以明显看出。


其二,王夫人钟意的人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这一点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即使贾宝玉的婚事贾母有发言权,但王夫人的意见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一点贾探春当然也知道。况且薛宝钗性格开朗,薛家是皇商还是四大家族之一,不像黛玉这么孤孤单单。所以为了讨好王夫人,也为了增加人脉关系,探春喜欢宝钗多一点也符合她的性格。


最后,在《红楼梦》的第六十二回中明确写到,探春聊众人生日时,说咱们家没有二月生人。记得宝钗生日和其他姐妹生日,却单单忘了黛玉的生日。这说明什么?如果探春真的喜欢黛玉,在意黛玉,会忘记吗?所以,探春还是喜欢宝钗要明显多于黛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