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昨天社群裡聊到要不要給孩子穿鞋的問題,卻不想因為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

一位媽媽向大家詢問給孩子選什麼室內鞋好?

另一位媽媽反問,為什麼要給孩子穿鞋?光腳不好嗎?

“穿鞋or打赤腳”,就跟嬰兒吃完輔食要不要馬上吃奶這個問題一樣,總是能夠爭論到可以打一架的地步。

維尼在一歲以前就沒穿過鞋,夏季外出時甚至連襪子都很少穿,現在3歲半了,也是經常在家裡光腳丫跑。

對於她穿不穿鞋這個問題我也是重度強迫症,因為最近天氣太反常,我怕她因為受涼而滴尿,天天追著屁股嚷嚷穿鞋穿鞋穿鞋。

不過也覺得強迫到心累,只要地上不髒到紮腳、只要她也沒有出現滴尿等情況,就由她去好了。

但是我相信,像我這樣犯強迫症到心累的家長也並不少。

即便是媽媽覺得孩子光腳沒有什麼,家裡老人一定會有“寒從足起”這樣的說法,追著孩子一定要套上鞋襪。

我和宛寧老師因為這件小事討論了一個晚上,覺得從觀念上講,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決定有必要寫一寫。

媽媽們對於東西方育兒觀點要能辯證分析,否則很容易錯誤理解成“要麼都對,要麼都不對”。

我們不贊成聽風就是雨的一刀切,我們這篇文章的分析,或許可以治好你的“到底給不給孩子穿鞋”強迫症。

足弓發育和穿鞋有必然聯繫嗎?

很多媽媽認為穿不穿鞋是影響足弓形成的關鍵。

這個還真不是絕對。

簡單說,影響足弓發育的三個條件是骨骼,肌肉,韌帶。

這三點與是否穿鞋並無必然聯繫。

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

以南方山區或平原農耕農民人群舉例來說,一年四季多勞動,只穿草履或赤腳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託和緩衝作用。

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

其次,農民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鍊,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因此這些農民極少有扁平足症的發生。

但城市裡,孩子並沒有這樣的生活環境,腳裹在鞋子裡,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上道路平坦整齊,出門汽車代步,甚少活動。

在家以理石、水泥、地板為主的硬質地面活動等。

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鍊,不夠堅韌。若再加上孩子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

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防止孩子形成扁平足,媽媽們可以在家和寶寶互動訓練腳步韌帶和肌肉喲,如上圖所示。

“打赤腳”的好處

從感覺統合需求出發,光腳滿足孩子的皮膚感受。

皮膚是人體最大(面積)的器官,約佔人體16%的比例。

皮膚感覺是指由皮膚感受器官所產生的感覺。

皮膚感覺包括觸覺、壓覺、振動覺、痛覺、冷覺和溫度覺。

刺激作用於皮膚,未引起皮膚變形時產生的是觸覺,引起皮膚變形時便產生壓覺。

觸覺、壓覺都是被動的觸覺,觸覺和動覺結合產生的觸摸覺則是主動的觸覺。

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溼度;室內空間、傢俱、設備等給人體的刺激程度;振動大小、冷暖程度、質感強度等;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我們身邊經常接觸的東西,除視覺器官外,主要依靠人體的膚覺及觸覺器官。

為了讓皮膚感受到這種外界的壓力,足部可以更好的體驗到皮膚對外界的刺激反饋。

嬰幼兒穿鞋和不穿鞋,足部感受存在極大的差異。

隔著鞋襪,阻斷了孩子觸覺神經的發育,也阻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的感受,從這個角度來說鼓勵不穿鞋是正確的。

那為什麼又要穿鞋?

鞋子起到保護作用

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當人體在行走過程中,腳會前伸遠離身體的垂直中線,如果遇到地面上有危險堅硬的物體,腳趾會受傷。所以穿鞋是為了保護腳趾骨骼。

恰巧初學走路的孩子,不會穩穩走,跑,跳,串,蹦,踢等動作居多,極易傷到腳趾。

增加摩擦力

行走過程中是靠肌肉牽引骨骼交替重複完成。

因為鞋的不同材質和底部花紋,可以保證在行走摩擦力不同,增加身體的穩定性,減少肌肉和骨骼的無效能量損耗。

舉例,職業足球運動員為什麼在草坪搭配釘鞋來進行運動,草地可以緩衝對足部的能量釋放(上文部分提到地面對骨骼問題),另外釘鞋可以增加摩擦力。

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大家腦補一下,世界盃的足球運動員們在水泥地穿著滑板鞋踢球能什麼場面。自行腦補“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所以寶寶在發育過程中,穿鞋是為了更好的運動,靠鞋底提升摩擦力。

媽媽們可以試試在家裡的地板、理石地面、水泥地面跑然後一個急停的感受。

隔涼隔熱

這裡不得不說到“寒從足起”這件事了。

不少媽媽摸到孩子手腳冰涼就覺得他冷,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科學的方法是判斷孩子冷熱的部位是後脖頸至背部,前胸位置,而不是手腳。

那麼,腳涼不用來判定孩子冷熱,媽媽們又會認為,“寒從足起”這事用在孩子身上不靠譜。

其實“寒從足起”的說法卻並不一無是處。

或許有的媽媽不認可中醫的“熱從頭生,寒從足入”。那麼現代醫學也表明,人體的內臟器官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相信不少媽媽自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天涼的時候感覺總想上廁所,喝點水就有尿感。

有的孩子會因為天涼而滴尿,內褲經常溼溼的(俗稱拉拉尿)。

當外界變冷時,人體機能自動調節,為了不使體內熱量散失,手腳血液會迴流以保持內臟器官所需的溫度。

當腳下溫度低時,腳部血管收縮,血液迴流受阻,導致全身血液循環不順暢,這樣人的全身都會感到寒冷。

能緩解的方式只能通過提高熱量獲取降低寒冷,快速的方式是增加熱飲供給。

但是增加了熱量,機體有需要代謝,這樣一個循環形成,受涼後飲水,飲水增加泌尿系統代謝的過程。

另外,足部受涼後,下肢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是指它獨立自主而無法用人體自己意志去控制的神經)功能調節不順暢、膀胱括約肌鬆弛,從而有尿感頻繁,所以也會造成孩子尿多,尿頻的現象。

我們要綜合考慮我國的地理因素和每個家庭裝修的地面因素。

冬天南方沒有供暖的地方,家裡又是理石(瓷磚)地面,哪個媽媽會選擇讓孩子光腳踩在地上呢?

但到了夏季地面溫度上升,在房間裡你再追著給孩子穿鞋,真心就是自己犯強迫症了。

今年四月份,東北的天氣就非常不正常,一直在10度左右徘徊,加上那時停了供暖,維尼光腳在地上跑,出現了滴尿的情況。

其實孩子也能感覺到不適,她光腳走路的時候,儘量用腳掌外沿或腳跟著地而不是讓整個腳心著地。(類似下圖這個滑稽又彆扭的走路姿勢)

我問她為啥這麼走路,她說涼,然後自己就去套鞋襪了。

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不過,1歲以前的嬰兒,還不能站立走路的,也要因“寒從足起”的名義給穿上鞋襪,那就有點過分了,這樣做只會增加皮膚透氣的負擔,減少神經的感受刺激。

1歲前不會站立走路的孩子不用穿鞋,夏天出門曬太陽也不用穿襪子。

寶寶穿鞋or赤腳,這篇文章或許能治好你的強迫焦慮症

維尼還不會走時,夏季出街基本都是這個造型,做好防曬和防蚊就可以了

夏天不會出現寒從足起的問題,但是細心的媽媽們一定要想到另一個因素:地表溫度會不會燙腳。

穿鞋的作用就是隔熱了。

維尼媽切身體會過一次光腳走路被燙到的經歷。

今年1月在斯里蘭卡的波隆納魯沃古城,按照習俗遊客不允許穿鞋進入,當我撒歡把鞋子甩掉準備和古城零距離接觸的時候,暴曬的城磚、熾熱的地表溫度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我只能老老實實穿了雙襪子。

說了這麼多,我們不想武斷地告訴各位媽媽,穿鞋好還是不穿鞋好,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總會考慮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因此,我們更想給媽媽們提供一個更為合理的方案,告訴你何時給孩子穿鞋,何時不穿鞋:

何時穿鞋(襪)

1、寶寶會站立(行走)後,外出時要穿鞋,及時滿足孩子在室外會有站立或行走慾望。

2、地面有異物、有傷害到腳部風險時要穿鞋。

3、寒冷季節溫差變化大的時候要穿鞋。

4、不論室內外,做劇烈運動都要穿鞋。

何時不穿鞋(襪)

1、1歲前不會站立及行走的嬰幼兒不用穿鞋。

2、初學步孩子在安全的室內環境活動時不用穿鞋。

3、睡覺時不用穿襪子更不用穿鞋(實踐中真的有媽媽怕孩子冷睡覺都穿著襪子)。

4、天熱,室內外溫差不大不需要穿鞋襪。

最後,致親愛的媽媽們:辯證分析那些育兒觀點,並把感受還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