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人爲什麼要用降壓藥、補鈣藥?

臨床上,慢性腎臟病人大量使用降壓藥,部分病人還要使用補鈣藥,這與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特點有關。

一、慢性腎臟病大多出現高血壓

我國的大型研究發現,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58%~86.2%。也就是說,大約60%的腎炎患者和90%的腎衰患者都會出現高血壓。蛋白尿、血尿、高血壓合稱腎炎綜合徵,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的一個主要症狀,而且腎性高血壓的血壓值更高,更易波動,更難控制。

慢性腎臟病易發生高血壓的原因:

1、容量依賴因素:慢性腎臟病患者鈉排洩障礙,鈉、水瀦留,水腫,血容量明顯增加,血壓升高。

2、腎素依賴因素:腎臟受到各種損傷刺激後,會分泌一種物質稱腎素,腎素作為一種酶,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系統),其中分泌的血管緊張素II是一種強烈的縮血管物質,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

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高血壓,會導致兩個不良後果:

1、加重腎損害:持續的血壓升高,加重腎小球負擔,導致腎小球硬化,最終加重腎功能惡化。高血壓是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罪魁禍首。

2、引起心腦血管併發症:長期的高血壓,導致冠狀動脈、腦動脈等大血管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腦血管病等心腦血管併發症。據統計,一半以上的尿毒症病人不是死於尿毒症本身,而是死於腎性高血壓導致的心腦血管併發症。

慢性腎臟病血壓控制的目標一般是130/80mmHg以下。降壓目標比普通高血壓患者更嚴格。

三、慢性腎臟病降壓藥物的選擇

1、首選沙坦類或者普利類降壓藥:

血管緊張素II是慢性腎臟病高血壓、蛋白尿及腎小球硬化發生的關鍵因子,阻斷其作用,就能夠控制血壓、降低蛋白尿、延緩腎損害。

沙坦類降壓藥(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II受體而阻斷其作用;普利類降壓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II的生成而抑制其作用,所以二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首選的降壓藥,但二者只能選其一,不能合用。

2、對容量依賴因素導致的腎性高血壓,可選擇噻嗪類利尿劑,比如氫氯噻嗪片,每日一片;或者噻嗪樣利尿劑,比如吲達帕胺,每日一片。

3、聯合其他類降壓藥:

腎性高血壓非常難控制,單一用藥很難達標,常需聯合使用其他類降壓藥,比如長效鈣拮抗劑(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釋片、硝苯地平控釋片、非洛地平緩釋片等)、β受體阻斷劑甚至α受體阻斷劑。

四、慢性腎臟病患者容易發生鈣磷代謝障礙

慢性腎臟病患者,尤其是腎小球濾過率<60ml/min以後,腎臟鈣排洩增加、磷排洩減少,維生素D不能活化致維生素D缺乏,三者共同作用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鈣磷代謝障礙。為了補充血鈣濃度,骨質中的鈣釋放入血,一方面導致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另一方面導致鈣沉積在血管內(轉移性鈣化)引起血管狹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