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衛士」

這裡有3個人,筆耕不輟,書寫著“見證”。

寫稿子很寂寞,思路“斷路”之時,可以透過窗戶,看看外面的風景,幾棟宿舍樓矗立在那裡,好像在回味著什麼。遠望,208國道川流不息的車輛,在奔跑中通往目的地,這樣,可以歇歇,然後再次啟程。當然,還有雨露 、陽光,以及那讓人突然想起的煩心事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筆下的“墨跡”......

我說的這3人,是潞安集團常村煤礦的宣傳幹事。

韓曉玲,2012年7月畢業於山西大學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學歷,後就職於常村煤礦。當時畢業的她,選擇就業時,老師說:“你成績那麼優秀,就留到太原吧!”曉玲笑笑說:“我所住的城市,是煤炭豐富的資源地,雖然我不太瞭解這個行業,但‘烏金’一定‘很可愛’’。”就為這,韓曉玲帶著自己的行李來到常村煤礦,“紮根了”。

剛來時,領導和剛分配的大學生座談,最後囑咐:“好好工作,前途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韓曉玲為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她全面、深刻、透徹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增強超前意識,學會“以小見大”看問題,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新意”。為了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她訂閱多種報刊,到圖書館,閱讀文、史、哲、經、科學等方面的書籍,並針對各領域的特點,虛心向前輩們請教,使自己從原來的“門外漢”,逐步到熟悉安全、通風、運輸、電力等方面基礎知識,成為行家裡手。同時,她先後參加了《新聞與寫作》舉辦的新聞培訓函授班,系統學習了《新聞學》《寫作指南》等課程。

她每次接到採訪任務,不論條件多艱苦,她都會深入到基層,記錄現場情景,尋找珍貴瞬間,並注意收集資料和信息,力求多報道職工的事,多宣傳職工創造性的工作和勞動,以及豐富多彩的生活。在採訪過程中,努力做到“事、理、情、趣”的最佳結合。她也先後榮獲潞安集團“十佳記者”“十佳特約記者”等榮譽稱號。

有人說,生活像一把琴,工作像一支曲,只有演奏者刻苦磨鍊,精心彈奏,才能奏出美妙的樂章。

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間,這是許翔樂此不疲的行動。有一次,她去採訪一位“全煤系統協管標兵”。到達小區後,恰巧被採訪者臨時有事,不在家中。於是她在樓下等著,等待中,聽身邊的大娘說:“樓裡有一位職工一直在隊裡表現不錯,工作十分認真,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最近在一次在井下作業時,由於違章,被抓了現行,還被‘請’去各個基層隊組作檢查,當作反面教材,現在正鬧情緒呢!”突然 許翔靈機一動。既然採訪一位協管標兵,為何自己不能去“體驗”一下生活。還好,很快打聽到了這位職工的住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攝影是每個人的愛好,把精彩一瞬定格,留下美好的記憶,併成為眾人眼中的“永恆”,並不那麼簡單。他---長治市攝影協會會員,以極大的熱情,投身鍾愛的新聞宣傳事業,把鏡頭始終對準火熱的礦區一線,用相機捕捉、定格企業發展歷程中的精彩瞬間。他叫喬衛強,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精彩撩人的攝影風采。

初見喬衛強時,他正在擦拭著獎盃,那一摞證書佔滿了他那不到1平米的辦公桌。他說,這是他7年來的艱辛與夢想。在採訪中,他講述了自己的苦與樂。

他是2011年從事新聞攝影宣傳工作的。每次接到採訪任務,不論路程有多遠、條件多艱苦,他都會深入到基層,抓拍現場情景,尋找珍貴瞬間,並注意收集資料和信息,力求多報道職工群眾的事,多宣傳職工群眾創造性的工作和勞動以及豐富多彩的生活。在拍攝過程中,他努力做到“事、理、情、趣”的最佳結合。

羅丹有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發現美。那是2017年9月的一天,喬衛強在下班的路上,看到藍天上飄著朵朵白雲,清幽的礦區更顯得飄逸灑脫,美不勝收。此時,他被無限風光所陶醉,即刻回到辦公室,拿上相機往早已選好的地點——那座高達65米的井架走去。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們看到煤炭樣板企業是何等風采。當他爬上井架時,心兒驟然“突突”地狂跳起來,覺得腳踩手抓的鐵梯似乎鬆動了;他勉強定住神,但高空強大的風流迎面襲來,衣服和頭髮被吹的嘩嘩作響,猛烈的氣流使他淚流滿面。儘管如此,他儘可能地用一條手臂緊緊勾住樓梯上的扶手,以便穩住身子利於拍照。不久,那張體現魅力常村的作品被《中國煤炭報》《中國攝影報》等媒體採用。

他們仍在前行著、記錄著,因為那“烏金”的感動,剛好被你遇見,不早不晚,等待著你描繪美景!(通訊員 李文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