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卫士”

这里有3个人,笔耕不辍,书写着“见证”。

写稿子很寂寞,思路“断路”之时,可以透过窗户,看看外面的风景,几栋宿舍楼矗立在那里,好像在回味着什么。远望,208国道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奔跑中通往目的地,这样,可以歇歇,然后再次启程。当然,还有雨露 、阳光,以及那让人突然想起的烦心事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笔下的“墨迹”......

我说的这3人,是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的宣传干事。

韩晓玲,2012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学历,后就职于常村煤矿。当时毕业的她,选择就业时,老师说:“你成绩那么优秀,就留到太原吧!”晓玲笑笑说:“我所住的城市,是煤炭丰富的资源地,虽然我不太了解这个行业,但‘乌金’一定‘很可爱’’。”就为这,韩晓玲带着自己的行李来到常村煤矿,“扎根了”。

刚来时,领导和刚分配的大学生座谈,最后嘱咐:“好好工作,前途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韩晓玲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她全面、深刻、透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强超前意识,学会“以小见大”看问题,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新意”。为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她订阅多种报刊,到图书馆,阅读文、史、哲、经、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并针对各领域的特点,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使自己从原来的“门外汉”,逐步到熟悉安全、通风、运输、电力等方面基础知识,成为行家里手。同时,她先后参加了《新闻与写作》举办的新闻培训函授班,系统学习了《新闻学》《写作指南》等课程。

她每次接到采访任务,不论条件多艰苦,她都会深入到基层,记录现场情景,寻找珍贵瞬间,并注意收集资料和信息,力求多报道职工的事,多宣传职工创造性的工作和劳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在采访过程中,努力做到“事、理、情、趣”的最佳结合。她也先后荣获潞安集团“十佳记者”“十佳特约记者”等荣誉称号。

有人说,生活像一把琴,工作像一支曲,只有演奏者刻苦磨炼,精心弹奏,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间,这是许翔乐此不疲的行动。有一次,她去采访一位“全煤系统协管标兵”。到达小区后,恰巧被采访者临时有事,不在家中。于是她在楼下等着,等待中,听身边的大娘说:“楼里有一位职工一直在队里表现不错,工作十分认真,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在一次在井下作业时,由于违章,被抓了现行,还被‘请’去各个基层队组作检查,当作反面教材,现在正闹情绪呢!”突然 许翔灵机一动。既然采访一位协管标兵,为何自己不能去“体验”一下生活。还好,很快打听到了这位职工的住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摄影是每个人的爱好,把精彩一瞬定格,留下美好的记忆,并成为众人眼中的“永恒”,并不那么简单。他---长治市摄影协会会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钟爱的新闻宣传事业,把镜头始终对准火热的矿区一线,用相机捕捉、定格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瞬间。他叫乔卫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彩撩人的摄影风采。

初见乔卫强时,他正在擦拭着奖杯,那一摞证书占满了他那不到1平米的办公桌。他说,这是他7年来的艰辛与梦想。在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的苦与乐。

他是2011年从事新闻摄影宣传工作的。每次接到采访任务,不论路程有多远、条件多艰苦,他都会深入到基层,抓拍现场情景,寻找珍贵瞬间,并注意收集资料和信息,力求多报道职工群众的事,多宣传职工群众创造性的工作和劳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拍摄过程中,他努力做到“事、理、情、趣”的最佳结合。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那是2017年9月的一天,乔卫强在下班的路上,看到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清幽的矿区更显得飘逸洒脱,美不胜收。此时,他被无限风光所陶醉,即刻回到办公室,拿上相机往早已选好的地点——那座高达65米的井架走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们看到煤炭样板企业是何等风采。当他爬上井架时,心儿骤然“突突”地狂跳起来,觉得脚踩手抓的铁梯似乎松动了;他勉强定住神,但高空强大的风流迎面袭来,衣服和头发被吹的哗哗作响,猛烈的气流使他泪流满面。尽管如此,他尽可能地用一条手臂紧紧勾住楼梯上的扶手,以便稳住身子利于拍照。不久,那张体现魅力常村的作品被《中国煤炭报》《中国摄影报》等媒体采用。

他们仍在前行着、记录着,因为那“乌金”的感动,刚好被你遇见,不早不晚,等待着你描绘美景!(通讯员 李文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