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爲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今天,談大數據必談貴州,而談企業大腦,則必談孫丕恕。

當AI走向商業化拐點,任何行業智慧大腦的領軍人物,都在加速推進著智能產業在實體經濟中落地生根。但任何“大腦”的最終落腳點都將是市場的最大主體——企業,推動企業的智能升級,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2017年貴州數博會上,坐在大數據產業“前排”的孫丕恕首次提出企業大腦概念。2018年,當孫丕恕再次來到“數都”貴陽,企業大腦已在中國智慧產業中快速崛起,併成為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有力“助手”。

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為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短短一年時間,企業大腦如何實現從概念到市場的進化?這背後,孫丕恕又為企業大腦構想出什麼智慧產業願景?

大數據盛宴,企業大腦因何而來?

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中國快速落地,給了互聯網大佬們創造各種行業智能“大腦”的產業機遇,李彥宏的中國大腦,馬雲的 “工業大腦”、“航空大腦”、“農業大腦”,周鴻禕的“安全大腦”,都在構建行業智慧場景,實現人工智能的真正落地。

去年數博會,孫丕恕則早早的將目光明確放在了企業領域,第一個喊出了“企業大腦”的口號。而面向製造業率先佈局企業大腦,又是孫丕恕作為智慧產業推進者的一招“先手棋”。

彼時,在去年數博會“工業大數據與智能製造”高峰對話會上,孫丕恕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怡亞通董事長周國輝、SAP企業管理解決方案公司副總裁Teodoro Dennis Pristley等業界大咖,共同探討數字經濟時代下,如何用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製造業轉型發展。

智能製造領域是高度自動化和高度信息化的融合,內涵較為寬泛,不同的參與者各司其職。湯道生說騰訊是神經網絡,把整條產業鏈不同環節產生的數據進行打通和連接,周國輝說自己是血液,抓住了智能工廠的定單。

孫丕恕的答案最引人聯想。他說,要做不斷運轉和構築能量的“大腦”。

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為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孫丕恕認為,以數據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全球經濟復甦發展的必由之路。真正的智能製造,不是高級自動化,而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融合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數據成為機器之間實現交流的“語言”,而信息化扮演了智慧大腦和神經網絡的角色,能夠讓來自於生產流程、內部管理和消費市場上的數據動起來、用起來。

這一思想,在歐洲工業的搖籃德國已得到了廣泛認同。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漢諾威工博會上所講的,工業4.0意味著智能工廠能夠自行運轉,零件與機器可以進行交流。由於產品和生產設備之間能夠通信,使得產品能理解制造的細節以及自己將被如何使用。同時,它們能協助生產過程,回答諸如“我是什麼時候被製造的”、“哪組參數應該被用來處理我”、“我應該被傳送到哪”等等問題。

為讓更多的數據圍繞企業大腦動起來、用起來,加快實現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孫丕恕曾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從頂層設計角度促進企業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提升企業應用大數據的能力。

與此同時,在我國工業互聯網概念方興未艾時,孫丕恕建議,支持骨幹製造業企業、雲計算企業率先搭建工業雲平臺,幫助企業實現“雲製造”,降低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成本。

就像中國的傳統零售商業給了互聯網電商崛起和顛覆的機會,傳統制造業的痛點也必須要通過智能化“之手”解決。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這為阿里、騰訊、浪潮這樣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由外而內向製造業提供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的互聯網大佬帶來了機遇。

同樣,以企業大腦為代表的“行業大腦”們,也迎來了產業春天。

智能商業元年,企業大腦走向產業核心

2017年,中國的各類企業,在大數據產風潮下,迎來了企業大腦。

短短几個月之後,人們都沒有料想到,人工智能商業化的勃興,又為企業大腦為代表的行業大腦平添技術與產業推力。

2017年12月3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工智能已超越互聯網、大數據等,成為業界大佬的 “新寵”,各界思考著人工智能催動傳統社會及商業運行模式裂變的方向,並積極預言各行業、各領域即將出現的智能化場景。

作為浪潮最核心的業務之一,浪潮正在全力推動智慧計算業務的開展。浪潮AI解決方案在中國佔有率接近60%,在BAT等互聯網巨頭企業的佔有率達90%,在科大訊飛、Face++等智能語音、智能圖像領域已實現廣泛應用。

這一AI產業地位,也促使孫丕恕進一步為企業大腦在未來智慧社會做出頂層設計規劃。孫丕恕表示,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新IT”(Intelligence Technology),人工智能拐點已至。在人工智能時代,沒有“大腦”的組織,將成為管理、運營和發展上的“低能兒”。“企業大腦”及“政府大腦”則將成為構建智慧社會的關鍵領域。

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的產業實施路徑,浪潮幾乎是同時推進。在這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企業大腦有了第一個構建“載體”——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

浪潮迄今已服務企業信息化30餘年,助力上千家大型企業提供信息化、數字化轉型。此刻,身為浪潮掌門人的孫丕恕清晰地意識到,由於信息產業大潮不斷衝擊,推動製造業信息化、數字化轉型,許多大型企業已具備智能化應用的基礎,就“企業大腦”而言其部署環境已相對成熟。

另一方面,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最好切入點,我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既與德國4.0、美國工業互聯網有一脈相承的產業脈絡,同時也有國家落地政策的積極助推。因而,孫丕恕適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雲和數構建企業大腦,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為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孫丕恕再接再厲。

在國家戰略層面,孫丕恕提出,在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中增設企業大腦方向,著重解決人工智能在企業應用中的共性難題,制定垂直細分應用標準,並針對當前尚不能完全解決的企業痛點,聚焦場景應用,研究相關的算法、模型和工具,沉澱領域和行業知識,助力打造智慧企業。

圍繞具體的產業政策角度,孫丕恕進一步建議,推動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IT技術,打造智慧企業大腦,推動跨界創新,大幅提升生產力,適應定製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製造業發展趨勢。

身為人大代表,孫丕恕為智慧產業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小步”,而身為一名企業家,他則謀劃著為我國製造業帶來智能變革的“一大步”。

打造智能產業最佳方案,企業大腦的未來已來

從面向企業構建智慧大腦,到搶抓國家工業轉型升級產業機遇,為加速工業互聯網建設構建核心,孫丕恕的企業大腦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就已從紙面“晉身”產業推力。

從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到山東工業互聯網聯盟成立,再到質量鏈網發佈,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融合創新不斷加速各產業、各領域構建企業大腦的步伐。

目前,浪潮企業大腦已應用在煤炭、糧食、鋼鐵、快消、建築等行業。例如,中儲糧與浪潮聯合構建了智慧糧食雲平臺,實現了實時掌握儲備糧庫存總量和分佈、糧食質量和糧情狀態,國家掌握糧情週期由15天縮短為3天。

而浪潮引以為傲的浪潮高端服務器智能工廠更是通過企業大腦的管理600+個RFID、2000+個傳感器、50個設備控制器、330套智能設備、6大核心繫統,實現了數據的自由流動,達到人員減少75%,生產效率提升30%+的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成為工信部2017年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和Gartner全球智能製造典範案例。

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為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在貴州數博會前夕,浪潮EA企業大腦正式出爐,它是一款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IT技術的融合而構建的企業智能化創新平臺,在高層輔助決策、內部效率提升、風險內控、產品全生命週期以及信用評估等關鍵領域為企業“賦能”。

這正如孫丕恕為企業大腦所總結:要實現在企業中建立智慧企業大腦,一方面需要用數據化的思維驅動智能製造,將數據作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另一方面要依靠新興信息技術,把研發、生產、物流、市場和銷售環節,都統一到智能數據平臺上,用強大的計算力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價值。

當然,萬事開頭難,中國製造業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中小製造業存在信息化轉型的畏難情緒。在這樣的國情下,為更多企業構建智慧大腦,推進智能製造仍非易事。

在今年的貴州數博會“工業互聯網”高端對話上,孫丕恕再次聚焦行業痛點,提出了傳統產業向智能製造快速轉型的方案。他表示,要像消費互聯網一樣,打造企業主導的社會化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此構築智慧企業大腦,實現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企業大腦進化史——孫丕恕為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什麼?

這恰恰是孫丕恕憑藉企業家的產業嗅覺,以及深耕行業的技術高度,為我國企業智慧化轉型量身定做的“最佳方案”,而企業大腦不僅成為了這一方案的“核心”,它所發揮的作用還將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至中國製造2025戰略這一進程中,貫穿始終。

而從這一維度看,企業大腦的進化史,未來或將成為我國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僅僅從2017到2018短短一年的進化歷程,已經讓人們感受到,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產業速度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