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爲什麼不設計反推實現短距離降落?

黑片


最主要的原因是反推並不能解決艦載機的著艦問題。

首先,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飛行甲板中專供艦載機著艦用的斜角甲板從頭到尾的長度僅為237.7米,這麼短的距離更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的反推降落要求。



以具有反推裝置的“狂風”戰鬥機為例,該機在觸地後立即開啟反推裝置,發動機噴氣被蛤殼式反推擋板阻擋後反射噴向後機身前上方和前下方,產生反推力。即便如此,該機的降落滑跑距離仍需要600米,大大超過斜角甲板的長度。更何況戰鬥機在著艦時不可能在艦艉觸地,還無法充分利用斜角甲板的長度。

另一種擁有反推裝置的戰鬥機是瑞典的薩博-37,該機的降落滑跑距離仍高達500米。從總體上看,反推裝置的實際左右也就是能讓戰鬥機取消減速傘,以此提高降落後再次起飛的效率。



其次,反推裝置無法滿足艦載機的著艦安全要求。艦載機著艦觸地剎那,飛行員需要油門全開增大發動機推力,這是為了在尾鉤萬一沒有勾住攔阻索時,飛機還有足夠的動能復飛,不會墜入海中。即使反推裝置能滿足艦載機著艦的減速要求,但萬一飛行員操縱不熟練,沒有有限長度內順利停下來怎麼辦?就只能復飛了,但此時由於開啟反推,艦載機的動能已經大幅降低,再開加力也無法及時加速到起飛速度,於是只能眼睜睜看到飛機墜海。所以反推著艦方式根本無法滿足艦載機的復飛安全要求。



與反推相比更理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垂直降落,就如AV-8B和F-35B戰鬥機那樣,把著艦過程從水平減速轉換為高度下降,完全不用考慮複雜的減速問題。


飛豬漲姿勢


因為完全沒必要。

航母艦載戰鬥機在降落時,已經在空中完成必要的減速,在速度、高度都達到航母限制要求後,才進行著艦操作。其一般要求是時速300公里,進行每3秒10米的降落操作。這對於目前的高性能戰鬥機來說,已經是極限了,再低的話已經無法保障足夠的升力和操控性能了。

因為飛機的升力本身就和速度成正比,速度越低,升力越小。而且現役戰鬥機普遍側重高速作戰,低速性能難以兼顧,即使進行犧牲調整也只能滿足溫飽。

對於重型戰鬥機來說,降落需求難度更大,當年F-22海軍型F-22N為滿足需求,將機翼調整為F-14那樣的可變翼,以滿足低速要求。

即使是蘇-27這種氣動佈局經典,升阻比極高,低速和過失速性能非常優秀的戰鬥機來說,也無法滿足3秒10米的降落操控性能需求,不得已加上一對小鴨翼以滿足低速操控性能。

而著艦降落之後,航母用的尾鉤阻攔索,這種硬拉硬拽的方式,可以10秒100米內將戰鬥機拉停,還需要反推這種玩意幹什麼?多此一舉?

另外,現在戰鬥機也普遍安裝反推裝置,因為增加死重,影響空戰性能。而且降落的話,有錢的用剎車片,沒錢的用減速傘基本可以滿足需要。

現役戰鬥機裡面還有反推的是歐洲狂風戰鬥轟炸機,因為當初設計是要求機場遭蘇聯破壞後,能利用小段跑道進行起降。其反推裝置非常高效,但還是給狂風增加了將近一噸的死重,反正是個戰鬥轟炸機,也沒要求那麼高。


五嶽掩赤城


豪華艦載機扛著牛掰飛行員迴歸大航母的畫面是這樣的:速度過快立馬用反推,一看著艦沒戲趕快開加力 …… 就這麼幾秒又要反推又要加力:超級發動機在一瞬間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這份南轅北轍兩頭忙的活兒,讓牛掰飛行員、豪華艦載機和超級發動機在風中徹底凌亂了……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各位大神們和美國通用、英國羅羅以及中國黎明有仇嗎?你們還打算用反推實現短距降落嗎?!


一條波浪大河寬


航母降落甲板太短了,飛機勾上攔阻索後幾乎瞬間就停下來了,幾乎就是生拉硬拽的逼停的。

而民航飛機反推力得先穩定接地,確認降落,然後在滑跑中啟動反推力裝置,都需要時間。在航母上根本就不可能有這個跑道空間和反應時間!!!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民航飛機可以設計的肥肥大大的,發動機的結構複雜些,冗餘結構(此處特指反推力裝置)多些也沒關係,安全第一位,經濟性第二位,機動性靠後的多;航母不是民用飛機場,艦載機的設計對外形尺寸,重量,結構強度等有著變態級的要求,機動性,載彈量,航程等等一系列指標更是苛刻異常,怎麼可能把笨重的要命的反推力裝置加上去?這麼大的死重,而且相應的發動機直徑將變大,根本就是胡思亂想。

艦載機降落時還要為復飛做準備,以防沒勾住攔阻索,降落失敗,所以發動機推力最大狀態。這狀態下玩兒反推力??呵呵!


溜邊的黃花驢


f35b其實就算是通過上推實現的短距降落,結果大家也看到了,發動機重量大,油或彈就裝的少。


華智觀點


艦載機降落的時候是要加速的,否則不能保證降落失敗後的復飛。具體來說,降落的時候,發動機增加推力,飛行員隨時做好復飛準備,著艦鉤勾住攔阻索,攔阻索將艦載機拉住,拉停之後,飛行員才可以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下來,所以,不能使用反推!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