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講堂4——被容易被忽視的一首唐詩,讀懂寫詩便可更上一層樓

過去幾天有點事耽誤,所以沒有更新,謝謝大家關心。前幾期我為大家介紹的是

五言絕句,這一期開始我們就進入七言絕句的範疇。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唐代詩人高駢的代表作——《山亭夏日》。

詩詞講堂4——被容易被忽視的一首唐詩,讀懂寫詩便可更上一層樓


例題

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賞析

唐詩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情於景不顯聲色。例如上面舉例的這首七絕,但從文字表面,我們是看不出情意所在的,但每一首作品都有寫作動機,如果能領悟到其背後的本義,那不論對於作者還是讀者,都是一大樂事。

推敲,正是詩詞的魅力所在,優秀的作品都得經得起推敲

  • 章法佈局

我們首先看這首詩的章法。這首詩的主題是“山亭夏日”,首句“綠樹陰濃夏日長”,以眼前所見自然景物入題(),如若不能耐心尋味每一個字,那麼就會以為平淡無奇。其實此句用景平常不假,煉字也無新意,但句眼就在句末的“”字。我們看前六字所寫:綠樹、濃蔭、夏日,都是實景,“”字則是由實轉虛,卻無斧鑿的痕跡,而此字正是引出下文的關鍵。

我們接著看,二句寫“樓臺倒影入池塘

”,也是尋常所見,並無出奇,關鍵就在“”字。從這個“”字,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樓臺的倒影從岸邊慢慢進入池塘,從而可以推測出兩點信息:其一,樓臺倒影的移動說明了時間上的推移,由此可見作者在亭中坐留之久,呼應首句“夏日長”();其二,能細心觀察到倒影的變化,足見此時內心細微之至,而只有一人獨處,方有此觀察力,側面點作者此時的處境。

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將日光下微波粼粼的池塘比喻成一面水晶簾,把視野從池塘過渡到風();雖說比喻很是生動,但是就一般寫作順序來說,都是寫風吹過,池塘動,比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馮延巳《謁金門》),而這句寫的先見池動(視覺),而後才感覺有風(

觸覺),先有視覺再有觸覺,似乎更貼合情境,不免讓人彷如身臨其境,亦見作者構思之巧妙。

四句承三句之風,帶出“滿架薔薇一院香”(嗅覺)。微風襲來,滿院生香,從“”字可見作者雖孤身一人面對此時此景,內心卻是愉悅,隱約有遺世獨立而怡然自得之意。

這首詩的佈局也很巧妙,特別是在視野的推移上,前二句從高往低,後二句從遠到近,安排有序,句句環環相扣,過渡十分自然,足見功力。

詩詞講堂4——被容易被忽視的一首唐詩,讀懂寫詩便可更上一層樓

  • 技巧手法

這首詩側重於敘事手法,卻在寫實的基礎上嵌入“虛”,一般寫虛多見於形容詞,比如“寒風”、“殘花”之類的詞,很容易辨別,這首詩卻另闢蹊徑,不著於字外,非有字字斟酌不得其味,手法甚是高明。而短短一首絕句,卻融入了近十種意象,畫面確實十分生動流暢,且能於平淡中見奇,實屬不易,足見作者駕馭文字之功力。

  • 平仄

綠樹陰濃夏日長——仄平,

樓臺倒影入池塘——平

平。

水晶簾動微風起——仄仄,

滿架薔薇一院香——仄平。

這首詩的格律是仄起平收句式(,按首句二字算;,按首句末字算)。我們依舊只需要注意每一句之中,以及上下句之間,雙數字的平仄規律,成波浪狀反覆變化。只需要注意避免孤平(句內無平聲相連)、三平尾(句末連續用三個平聲),其餘單數字平仄不計。

詩詞講堂4——被容易被忽視的一首唐詩,讀懂寫詩便可更上一層樓


介紹完這首例詩,我們就以其“夏日”,寫一首七言絕句,如尚有格律不明之處,可以查看我往期詳細介紹的文章,或以我主頁下方的格律工具輔助瞭解。有更多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出,一起交流探討,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