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堅決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為什麼我堅決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為什麼我堅決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我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本學期結束,還有一年就要上小學了。很多和他情況一樣的孩子,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

九月份開學,是繼續上幼兒園大班,還是報幼小銜接班?

因為我是一個小學老師,所以很多朋友,還有我兒子的同學的家長,向我諮詢這個問題,孩子到底要不要報學前班。

去年八月份我寫過一篇《要不要上學前班》,引起不小的反響。那麼為什麼家長們還會對這個問題如此糾結呢。

對這個問題,一則,我特別搞不懂問的人的心理,因為關於這樣的文章已經很多了,觀點也很明確,無非是上,或者不上,沒有第三種答案。

二則我的態度相當堅決,我的兒子堅決不上學前班,我也不贊成上學前班。但是,就像世間所有的問題一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回答,只有那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不給兒子報學前班,並不僅僅是因為我自己是老師,事實上我們同事有很多給孩子報了學前班的,而是有我自己的思考,結合了我兒子的實際情況。

說說我為什麼那麼堅決吧。

先看看學前班能提供什麼。

去年我那篇文章提到過,市場上的學前班,幾乎沒有國家機構辦的,因為國家不允許公立學校辦學前班。

為了求生存,很多機構辦的學前班,授課內容完全迎合市場。一般會有算數,識字,拼音,國學基礎,英語入門,比較契合學校的教學。上學後要學什麼,學前班就先教什麼,國家的教育制度有什麼改革,學前班也會及時加入這方面的內容,比如國學。教學效果好不好,好,快速見效,立竿見影。會讓家長感覺孩子變化很快,錢沒白花。當然了,不然怎麼讓你高興地繼續交錢呢?

一般說來,長期的學前班或者幼小銜接班,在作息上會向小學靠攏,可以幫助孩子更快更好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

再來看看上小學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是孩子成長,走入社會的第一站,主要任務是生活,生活中學習,老師會照顧的很周到,不會吃飯還可以喂,上廁所還管擦屁股。小學是孩子成長的第二站,開始學習本領,學習任務重,生活上必須靠自己,喝水自己接,吃飯自己打,上廁所自己擦屁股,擤鼻涕自己擦,冷暖自己加減衣物。不是老師不管,實際上老師都會盡己所能去關心學生,但不可能去一一照顧。

第二,規則意識。和幼兒園比起來,小學裡的班級人數會更多,少則三四十,多則五六十,遵守規則是保證安全,搞好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小學裡有嚴格的作息制度,明確的學習任務,從按時上學放學,到按時完成作業,從做廣播操,到上科任課,再到中午吃飯,都有明確的規則,需要所有學生遵守。

第三,交往能力。孩子在學校裡一天,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和小朋友交往。能不能交到好朋友,會不會和小朋友玩,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很大。有的孩子個性好,會交流,好朋友多。但是哪個班裡都有不會交往的同學,想和別人玩,但是方式不對,同學不喜歡,孩子就交不到好朋友。

第四,耐心和專注。在小學,一節課40-45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上午四節課,下午二三節課,8:00到校,3:40以後放學,一天在學校待七八個小時,有各種科目的學習,內容多,孩子也很累。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動的孩子,好分心的孩子,無疑就吃虧。吃虧在哪裡,一是孩子自己不適應學校生活,不開心。二是自己的學習受影響。三還會影響其他同學。

第五,學習能力。包括聽講,思考,理解,記憶,交流,書寫,應試。

對比:家長想要的,或者說上學需要的,學前班能給嗎?

這麼一分析,我們能發現,學前班能給孩子的,只有知識,而知識的獲取渠道,並不僅僅有學前班這一種。而上小學需要的,學前班並不能夠提供。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靠家庭培養,再加上幼兒園。

規則意識,恕我直言,市場化生存的所有機構,尤其是面向學齡前孩子的機構,在這一點很難做好,原因很多,有的是老師做不到認真負責,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掙錢。機構要掙家長的錢,根本不敢管理孩子,而是鼓勵、表揚,把所有的孩子都誇成一朵花。

交往能力,耐心和專注,學習能力,都屬於能力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報個班、看幾本書、嘮叨幾句,就能得到。寄希望於學前班,那家長們真是太天真了!圖樣圖森破啊!

有很多家長,是希望通過上學前班,孩子能更好地適應一年級,在小學的起始階段,就樹立好自信。這個出發點很好。但是在邏輯上,並不是上學前班和樹立自信之間,只是充分條件,有前件,就有後件,但並不是沒有前件,就沒有後件。簡單說,就是:

上學前班,可能會樹立自信,不上學前班,不一定樹立不了自信。

這裡面是可能的關係,不是必然的關係。樹立自信,更多的是靠實力(《沒自信就是沒實力》),實力的獲得,更多的是長期的努力。

我不否認,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在一年級起始階段,肯定是能較快適應,還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在班級裡比較突出。但這不過是因為——你提前學了。然而小學還有六年,你還要學那麼多,不可能都提前學,那時候你的優勢還能保持嗎?

更大問題是,因為學前班的市場化生存,他必須追求短平快的教學內容和效果,知識類的教學內容,是最好的選擇。兒童時期的記憶是人的黃金期,只要多重複,識字、算數、英語單詞、古詩文、拼音,都能很快“掌握”。沒錯,我加了引號。什麼才是真正的“掌握”?記得就算?恐怕不是吧,是理解,是運用,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學習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而學這些只用了記憶能力。

舉個例子。一年級數學很大的學習比重是20以內加減法。我和數學老師求教過,很多老師都說,學生學前都會算,有的還很熟練,所以孩子自己在課上不聽講,以為自己都會,家長也覺得孩子都會,不是嗎?明明都能很快算出來,做題都能做對。但是,這樣的學生,忽視了學數學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思維。加減法的含義是什麼?老師不會把定義給孩子,但會通過很多方式講給孩子聽,那些自以為會算的孩子,因為不聽講,就學不會思維。而這樣的缺陷,會隨著學習的深入,成為孩子的短板,影響他的深入思考,影響他的理科成績!

而識字、古詩文背誦、英語,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孩子短期內,能夠很快記住學過的知識,但是他們懂麼?理解麼?會用麼?

當然,不是說沒上學就不要學習了,識字、古詩文、英語,我也是給我兒子滲透的。我只是不贊成,短時間內的大量重複,以機械化記憶為第一目標。我始終認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一切未知事物的興趣,具備好的學習素質(即會聽講、理解、思考、交流、記憶等)。

我為什麼堅決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一、我有自信、有底氣,能不隨波逐流。其實有很多家長,並沒有自己的觀點,看別的家長做什麼,自己也做,生怕沒做到,耽誤了孩子。學前班,別人都報我們也報。

二、不人為縮短孩子的童年。上小學,就是學本領,學本領,就是會有檢查、有壓力,這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既然國家有入學的年齡限制,我就遵守規定,幼兒園上滿三年,人生那麼長,用不著以犧牲一年為代價,換取並不一定存在的所謂“優勢”。

三、我明白,在孩子的成長上、教育問題上,起更大作用的是父母(《老師的作用是點撥,家長的作用是陪伴》)。我不需要通過外包,把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推給別人。

四、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長期的努力,和平時的觀察瞭解,我兒子在生活自理能力、規則意識、交往能力、耐心和專注、學習能力上,具備了入學的條件,不需要再借助學前班,來增強入學的自信。

所以,任它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周圍的人再怎麼議論,我也只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的態度很堅決——我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為什麼我堅決不給兒子報學前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