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的頸動脈斑塊 到底有多可怕?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是由於血中脂質在動脈內膜內沉積,引起內膜灶性纖維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壞死、崩解,形成粥樣物,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其主要發病機制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及不穩定斑塊脫落形成栓子。不穩定斑塊即使不引起管腔的嚴重狹窄,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腦卒中。因此,對早期檢出不穩定性斑塊,有效預防、減少急性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致殘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不穩定的頸動脈斑塊 到底有多可怕?

  影響動脈斑塊穩定性因素:

  1.炎症:炎症是引起斑塊不穩定的關鍵因素,斑塊破裂及糜爛幾乎與炎症共存,在斑塊的臨床不穩定狀態時炎症總是上調的。

  2.基質金屬蛋白酶:斑塊纖維帽的主要成分是細胞外基質,包括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基質金屬蛋白酶是降解其最重要的酶類;不穩定斑塊的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增加,纖維帽強度減弱,斑塊變得易損。

  3.脂質代謝異常: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以其天然和氧化形式被巨噬細胞所攝取,後者轉變為泡沫細胞沉積於動脈內膜下,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4.新生血管的形成:活化巨噬細胞可產生血管生成因子,導致內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新生血管主要分佈在斑塊的肩部和基底部,成為炎性細胞和脂質成分進入斑塊的通路;此外,新生血管發育不完善,基底膜不完整,故易於破裂和出血。

不穩定的頸動脈斑塊 到底有多可怕?

  不穩定斑塊及易損患者的臨床干預措施

  2.他汀類藥物

  3.抗血小板藥物

  西洛他唑通過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內環核苷酸含量,增強內源性前列腺素I2,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逆轉斑塊的作用。

不穩定的頸動脈斑塊 到底有多可怕?

  

中醫學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認識:

  中醫學雖無“頸動脈斑塊”病名,但其證候則在歷代文獻中早有記載,多散在於"眩暈"、"心痛"、"胸痺"、"厥證"、"中風"、"痰濁”、"痰瘀"等病證門類之中。中醫藥針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人進行辨證施治,以虛、痰、瘀為病機關鍵,採用健脾益氣、補腎益氣、化痰祛瘀等治法對動脈粥樣硬化病人進行干預,能夠從多個方面,如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調控細胞凋亡、自噬,調節血脂,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等發揮療效。相較於西藥抗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長期服用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優勢,對改善和緩解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防治介入術後再狹窄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

  如溶斑降濁通脈湯對已經形成的粥樣硬化斑塊可以起到穩定或消融的作用,可以增加斑塊包膜的厚度,防止斑塊破裂,並且可以改善血管的硬化,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同時還可以修復損傷的血管內皮,讓血管內皮重新變得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脂質就不容易附著於其上,從而減少斑塊形成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