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兴安岭的这些地名,你听过几个?

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俄语称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海参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地理位置优越,虽不是不冻港,却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1860年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签订《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统治。

“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或“镇东府”。斯大林统治时期,城内的中国满族、汉族全被强制迁移或驱逐,朝鲜族人也被全部迁走。1958年至1991年间,苏联规定只有苏联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从而使当地的非原住民人口占全市绝大多数(主要是俄罗斯人或中国俄罗斯族人)。

瓦伦(今俄罗斯共青城):

在1858年《瑷珲条约》中被迫割让给俄国。1860年来自彼尔姆的移民来到此地建立了名叫彼尔姆斯科耶的村庄。

1930年苏联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远东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决议。自1932年大规模建设以来成为在苏联时代就是及其重要的军工中心,有着“青年人之城”的别称。自1959年至1993年期间阿穆尔河畔共青城也被禁止向外国人开放。目前共青城核心工业有船舶制造、飞机制造厂和钢铁冶炼业。苏霍伊战机系列最重要的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位于此。有来自库页岛的油气输入管道经过。阿穆尔河畔共青城也是贝阿铁路和区域重要性的公路运输枢纽。

漤沟崴(今俄罗斯纳霍德卡)

1950年前纳霍德卡是一个小渔村,但苏联决定对外国船只关闭海参崴的港口后纳霍德卡发展迅速,市内许多建筑是1950年代造的,日本战俘被强迫建造港口工人的住房。1970和1980年代是纳霍德卡的黄金时期,它是苏联在远东唯一对外开放的民用港口。它也是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端客运港口。纳霍德卡的经济主要靠其港口和与港口有关的设施比如渔业。

伊曼(今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

位于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2002年人口30092人,1989年时人口33596人。面积108平方公里。

原为中国领土,称为伊曼(一作亦麻、伊瞒、尼满,皆为满语音译,意为“山羊”)。明朝在此地设有亦麻河卫,清朝该地属于吉林将军辖地。1860年,根据《北京条约》,该地并入沙俄,仍称伊曼(俄语:Иман)。1972年苏联政府将其更名为“达利涅列琴斯克”,意为“遥远的河流”

。但伊曼一名在中国文献中仍有使用。

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位于黑龙江及乌苏里江交界处东侧,中俄边界处,北距海参崴800千米(500英里),为俄罗斯联邦远东联邦管区行政中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其俄文名源于俄国人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2002年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为583,072 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根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原属清朝位于黑龙江及乌苏里江交界处东侧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连同库页岛一并割让予俄国,伯力遂属俄境。

此后,中方又后退于牡丹江流域另建"勃利",以延续"伯利"之统辖边疆功能,即今七台河市的勃利县。

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

坐落在兴凯湖平原上,科马罗夫卡河和拉科夫卡河之间,距离海参崴112千米,双城子面积为3690平方千米。城市的主要工业为食品加工。因为双城子是铁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双城子又有机车修理工业,其中之一的大型双城子机车工厂建于1895年,是当时的双城子铁路主要的维修工厂。

双城子最早在1866年被沙俄命名作尼古拉斯科耶,以纪念俄国的圣尼古拉。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1898年改名为尼科利斯克-乌苏里斯基(Nikolsk-Ussuriysky,

Нико́льск-Уссури́йский)。1934年7月22日,设立尼科利斯克-乌苏里斯基州,州府驻尼科利斯克-乌苏里斯基市。[4][5]。1935年改称伏罗希洛夫市。1956年改称乌苏里斯克市。

奴儿干城(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

,简称奴儿干、弩儿哥等,中国古地名,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入海口附近。19世纪以后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被割让予俄罗斯帝国。1995-2000年,俄罗斯海参崴的考古学家发掘了永宁寺遗迹,并出土了明代的佛像、货币、寺院基石以及大量的屋瓦等文物。

庙街(今俄罗斯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庙街是远东联邦管区伯力边疆区庙街县行政中心,邻近黑龙江出海口,俄罗斯于1850年建市,2014年的人口统计有20,774人。本市距离黑龙江口约80公里,距离伯力约977公里、共青城火车站约582公里。

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而割让予俄罗斯帝国。

直到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滨海边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滨海边疆州一分为二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别被海参崴及伯力所取代。直到现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罗斯联邦远东区的重要港口。

摩阔崴(今俄罗斯波西耶特)

沙俄在1860年边界谈判时的考虑更多的是基于封堵中国东北地区的出海口,以此达到消除中国在日本海的威胁。因而,俄国人隐藏了图们江入海口北岸的Y字碑,又在《北京条约》勘界谈判时玩弄辞藻,将“图们江口”解读为“江口”非“海口”,指T字碑(土字碑)为图们江终点界碑,从而使得中国就此失去了整个出海口。就此,摩阔崴就连同海参崴等其他外东北的大片中国领土被划入俄国的版图中,如今,在边城珲春圈河口岸附近的五加山上,仍可一眼望见万顷碧波的摩阔崴。

摩阔崴相对距离不远的海参崴来说,显得相对不为人知。此地俄语地名来源俄国海军上将波西耶特。由于相邻不远的海参崴具有水深,面积大等特点,海参崴逐渐取代摩阔崴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

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

海兰泡位于精奇里江口西岸和黑龙江北岸交界处,与黑河市隔江相望,其名称源自于“哈喇泊”,意为黑泡子或者黑河。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首府。与中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隔黑龙江相邻。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俄国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

1900年7月17日沙俄出动10多万军队以“护路”为名,对居住在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一直进行到7月21日,共杀死5000多名中国人(也有屠杀多达20万人之说)。7月22日,阿穆尔当局宣布,海兰泡中国人被全部“肃清”了。

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

1858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重新将雅克萨划给俄国。虽然当时清政府并未批准该条约,但两年后在《中俄北京条约》中予以确认。从此雅克萨的主权未再发生变化,并使用“阿尔巴津”一名。

雅兰苏(今俄罗斯游击队城)

游击队城(俄语:Партиза́нск)在清朝时被称为雅兰苏,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城市。2002年时,有人口43,670人。

该市经济以煤矿为主。有铁路支线从该城通往纳霍德卡。

赵老背(今俄罗斯格里戈利耶夫卡)

现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城市。清朝时以满语命名为赵老背[3]。附近知名城市有双城子、海参崴,距离兴凯湖较近。

黄土坎子(今俄罗斯阿尔谢尼耶夫)

黄土坎子(俄语:Арсе́ньев)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个城市。黄土坎子原属中国,被俄国占领后,改称“阿尔谢尼耶夫”。于1952年设市。以优美的环境而著称。

外兴安岭的这些地名,你听过几个?

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红色和黄色部分)

俄罗斯在侵占中国领土上建立的其他城市:

列索扎沃茨克(也译列索扎沃斯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城市。坐落于乌苏里江畔。人口42,200人(2005年估计);42,185人(2002年人口普查);37,000人(1972年)。设市于1938年。

别洛戈尔斯克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一个城市,1935年前称阿列克山德罗夫斯克,1935年至1957年称古比雪夫卡。坐落于汤姆河(结雅河支流)边。人口67,400人(2005年估计);67,422(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73,435

(1989年苏联人口普查);53,000 (1969);34,000

(1939)。该城工业以食品加工和农机制造为主。

南萨哈林斯克是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萨哈林州的首府,位于库页岛南部,是全岛最大城市,名字的意思是南库页的城市。南哈萨林斯克位于铃谷盆地,被东边的铃谷山脉和西方的南萨哈林斯克山脉给包围,铃谷河横亘市内,全市人口约17万4000人。

19世纪前,库页岛原为当地游牧民族居住地。

1858年,俄罗斯帝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割让库页岛。库页岛后为日俄争议领土,日俄战争后南库页岛划为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放弃主权。

多林斯克(俄罗斯语:Долинск)是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州南部的城市。旧名落合。地处南萨哈林斯克以北43公里处。人口12,555人(2002年人口普查)。1989年时有人口15,653人。

奥哈(俄语:Оха)是位于库页岛北部,俄罗斯萨哈林州的一个城市。2002年时,有人口27,963人(1989年时有人口36,104人)。该市内有油田,主要产业为石油工业。居民亦多从事石油产业的相关工作。

斯帕斯克达利尼(俄语:Спасск-Да́льний,有时也被称为斯帕斯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城市。位于兴凯湖畔。2002年时有人口51,691人。

比罗比詹是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首府,犹太自治州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有该州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师范学院。该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大都设在这里。2002年人口77,250人。

城名由比罗河和比詹河合并而成。西伯利亚铁路经过本市。建于1928年。工业以轻工(针织、缝纫、制靴)、机械制造(农机、变压器)和木材加工为主。

滕达(俄语:Ты́нда)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一个城市。贝阿铁路上的重要城市。2002年时有人口40,094人。市内有机场。另外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型的朝鲜社区。

卢切戈尔斯克,是一个城市地区(市级镇),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扎尔斯基区的行政中心。人口:2010年人口有21,004人。卢切戈尔斯克成立于1966年之孔特罗沃德河沿岸。经济来源为一座大型的发电站,供给滨海边疆区使用电力;然而却导致在卢切戈尔斯克当地的生态破坏。也是最接近地解决发生中苏边界冲突的地方。卢切戈尔斯克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为最多有人居住的地方且并不具有镇的型态。

福基诺(俄语:Фо́кино)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保密行政区。位于彼得大帝湾畔,海参崴和纳霍德卡之间。该地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驻地,外国人必须持通行证才能到访。但该市的普佳京岛(俄语:Остров

Путятина)和Askold岛已开放给普通游客游览。现有人口26,457人。

科尔萨科夫(俄语:Корсаков)是俄罗斯的远东联邦管区萨哈林州的一个城市。在日本统治时期被称为大泊。是萨哈林(库页岛)上重要的港口都市。人口约36000人(2005年)。是萨哈林州仅次于南萨哈林斯克的第二大城市。

西南岔,现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村庄。西南岔为满语地名。俄语地名为“切列姆沙内”。在满语中,以地理方位命名相当普遍。如:东岔(Duntsa)、东北岔(Dun-Bcy-Tsa)、大南岔河(Danantsa)、东沟(Dun-gou)、南岔(Nantsa)。

在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苏联企图以更改滨海边疆区的汉语、满语地名来掩盖沙皇俄国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真实。1972年12月2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以俄语名称更改了7个残存的以满语、汉语命名的城镇和河名,西南岔(Sinantsa)为这7个地名中的一个。

阿尔乔姆(俄语:Артём,罗马化:Artom)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城市,位于克涅维昌卡河河谷,距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即原中国的海参崴)38公里。人口为102600(2010年)。始建于1924年,1938年获得城市地位,其命名是为纪念费奥多尔·谢尔盖耶夫,他当时的另一个名字“阿尔乔姆同志”更被人所知。

曾经为矿业城市;随着在2000年最后一批矿井的关闭,阿尔乔姆实际上成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居民生活区;现仍保留的企业为阿尔乔姆国家区域热电站与阿尔乔姆机场。目前阿尔乔姆为独立的自治城市,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废除阿尔乔姆市,而并入海参崴作为其市的第六个区。

霍尔姆斯克(Холмск)是俄罗斯联邦远东联邦管区萨哈林州的一个城市。位于库页岛西南部,是库页岛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日本统治时期,名为真冈。2002年时人口有35,141人。该市与俄罗斯本土之间有渡轮相通。

马卡罗夫(俄罗斯语:

Мака́ров)是俄罗斯萨哈林州东岸的一座城市。位于首府南萨哈林斯克以北235公里处。2002年时有人口7,271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