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時值夏日,酷熱難耐,忽想去離住地不遠的灞橋生態溼地公園轉游。蓋因去年春遊僅從公園北門行至秀水廊橋,而橋以南未曾涉足。故此次遊覽,取道祥雲路進公園南門,以彌補未盡遊之憾也。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步入公園南門,仍可見楊柳夾岸,百樹千花,然最吸引我目光的卻是在秀水廊橋以南的千畝荷塘。遠遠望去,滿塘綠色,而千姿百態的荷花正爭奇鬥豔,這不正是宋代大詩人楊萬里詩中所描繪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麼?久居內地喧囂鬧市,是難以尋覓這樣的荷塘美景的。難怪遊人們都不約而同擁向這裡,在這裡暢遊,在這裡照相。我也急忙走下通向河床的臺階,去盡情觀賞和感悟蓮葉的高大挺拔和荷花的嫵媚嬌豔。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說起這的千畝荷塘佈局,還真是獨具一格:供遊人行走的廊橋,彎彎曲曲,穿行在四五個碩大的荷塘之間。而荷塘,既獨立成形,又串連成片。廊橋上,還設有造型優美的觀景亭及長凳,供遊人休憩或觀景。憑欄觀景,近可見碧綠蓮葉,碩大如傘,而枝幹卻密密麻麻,高大挺拔;遠可見白色的荷花和粉紅色的荷花,像嬌羞的少女似地藏匿在蓮葉下面,微風吹來,才偶爾露一下笑臉。而蓮蓬則不然,它高高挺立著,似在炫耀自己才至高無上。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再向荷塘草坪和緊鄰荷塘的花園望去,各有一尊古銅色少女塑像。這兩個“少女”,都身著“飛天”似的裙衣,蹲伏於地。花園裡的“少女”,雙目專注,兩手平舉,似是“天女散花”。而在荷塘的“少女”,正面對團團荷葉和嬌豔欲滴的荷花,低眉信手彈箏,其情狀頗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也更能讓觀者體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然更讓我稱奇的卻是,那看似不經意的刻寫有古人詩詞的畫壁。觀賞這些陳列在廊橋拐彎處的畫壁,其上鐫刻的多是唐詩宋詞,而書寫者都是當今的書法大家和社會名流。你瞧,這是書法大家鍾明善書寫唐人劉禹錫的《柳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其詩盡寫離人惜別之痛,但鍾老走筆溫婉俊雅,令人稱讚。再看路毓賢用篆書刻寫唐人李山甫的《柳十首》:“灞岸江頭臘雪消,東風偷軟入纖條。春來不忍登樓望,萬架金絲著地嬌。”此詩意境幽美,虛實相融,灞河早春之景躍然眼前。篆書也寫得字體形美,雖不好識認,但畫壁左下角另有用楷書書寫原詩,以利遊人對比閱讀。而書畫名師茹桂草書唐人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此詩也極寫長安早春,想象花開之時人們爭相賞花,而書寫卻如行雲流水,瀟灑自如,一氣呵成。再看在灞河邊長大的大作家陳忠實,他書寫的是王昌齡的《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此詩將充滿青春活力的採蓮少女和美麗的荷花荷葉融為一體,人花難辨,從而讓人遐想萬千,也更為這眼前的千畝荷塘,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味。故觀賞這些畫壁,真不啻是一次歷史文化的薰陶與洗禮啊。

「灞橋文苑」映日荷花別樣紅

在廊橋上轉了兩個來回,處處感悟到的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人在畫中游,畫在心中留”。然猶感餘興未盡,又來到河床中間的灞河邊。只見這裡蒲葦豐茂,水波盪漾。在那高過人頭的蘆葦叢中,又看到了田田的荷葉和嬌豔的荷花,且一望無邊。目睹此景,真不敢想象十多年前,這裡還是沙坑遍地,垃圾成山。可僅僅過了幾年,這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感謝市委市政府“八水潤西安”的英明決策,更要感謝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建設者們,正是他們把“八水潤西安”由藍圖變成美景,才讓我們市民有了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