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有一些低廉的耳機號稱比肩幾百千元耳機的音質?

lierenhuichang


因為音質這玩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耳機又沒有統一的行業規範和標準(其實現在已經基本有了)。因此,耳機產品的音質就成了一個玄幻的東西,這也導致了大量的價格虛高的產品。同時,這也導致了很多低價產品可以在音質上比美價格更高的產品的這種情況。

不過,那種非得靠吹自己比美一千元音質來吸引眼球,或把自己的外觀做得跟某些知名高價產品一模一樣(比如ie80,雖然說ie80的聲音也就那麼回事),這種產品再怎麼低價都是智商稅了。

那麼,音質真沒標準嗎?其實基本上大家都已經開始公認了,尤其失真,不管諧波失真還是互調失真,都是越低越好(但對於不同的類型的耳機而言,並沒有可比性)。而是頻響曲線上,全球二大聲學實驗室音特美和哈曼都有他們的參考目標曲線(target curve),而國外的幾個大的耳機評測網站都有自己的耳機目標曲線,比如golden ear。如果你仔細看這些target curve,你會發現它們在100-10000hz都是幾乎一致的,差別只是低頻部分和極高頻部分而已。所以,符合哈曼參考曲線的耳機,也離音特美,離其它家的目標曲線相差不遠。

但是,不管是某些大神,亦或是商家都努力的告訴你: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可能有統一的標準,你喜歡才是最重要的。初聽似乎是對的,實際上是錯的。音質這玩意跟美女一樣,真正漂亮的美女,都是公認的,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她很美。除非你的審美很奇葩,否則也不會例外。

下面是哈曼的參考目標曲線:



傑長老


身為一個耳機控,受的騙也是挺多的了,不過我覺得對於耳機來說,小几十的和幾百的比,效果一定是有差別的,但是幾百和幾千的比就不一定了。

過去年輕的時候沒錢,也喜歡便宜貨,後來買過一些廉價的淘寶上號稱水貨的正牌耳機,也真是入坑不斷。耳機這種產品,某種程度上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貨,那些號稱價格低廉的耳機具有千元耳機的音質,僅僅聽聽就罷了,不要當真。


這種宣傳,就和拼多多一樣,毫無疑問的是有誇大的成分。畢竟有很多人根本聽不出耳機的效果,就像MP3的效果和無損音樂的效果很多人根本聽不出來。因此這些低廉的耳機就是利用這一點來做營銷,做買賣總要說自己好的。

所以一些山寨的耳機制造商就是利用了這點。反正大部分人聽不出耳機的效果,所以這種宣傳會讓人誤以為小几十的耳機效果就很好了,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的安慰感。實際上如果聽過幾百幾千的耳機的完全不一樣,是否划算還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事情。

耳機過去比較的是線材、單元,現在比的是調教,還比較整體的做工、佩戴舒適度等等。耳機的價格包括設計成本、材料成本、生產成本、品牌溢價等一系列的環節,所以大牌的耳機佩戴的舒適度、效果肯定是好於小品牌的


不過我覺得目前一些品牌的幾十元的耳機,從線材和單元來看,已經趨近和大牌耳機,在中高頻上表現也不錯,就是低頻可能不如大牌的耳機。不過到了幾百的價位,基本我覺得已經差不多了,好好的褒一下耳機,音質基本差不多。

不過這些價格較低的耳機,往往會通過線材和單元主打音質,而設計、製作方面都比較粗糙,如果只對音質有要求,有時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所以,我建議買耳機還是要選大牌、不選大牌也要選品牌,雜牌千萬不能選。小几十的耳機效果肯定是不如幾百上千的,大幾十的品牌耳機線材比較好的話中高頻的音質也是不錯的

但是幾百上千的耳機,肯定在全方面音質上,佩戴的舒適度、設計上是超越這些廉價耳機的,還是一分錢一分貨。


IT老菜鳥


按我所知,目前知名的耳機品牌:

Sennheiser 森海塞爾 — 德國

Beyerdynamic拜亞動力— 德國

AKG愛科技 — 奧地利

Grado歌德 — 美國

Audio-technica 鐵三角 — 日本

B&O— 丹麥

shure 舒爾 — 美國

SONY索尼 — 日本

FiiO飛傲-中國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還有比如極致、beats、魔聲、bose,以及一些國產品牌威索尼克、1more、達音科等等都出過很多不錯的耳機。

對於淘寶一些耳機店為了吸引更多的小白,運用了碰瓷的營銷手段針對一些專業性強的,口碑好,有實力的知名的品牌下手。也順便提高店鋪的流量,也自然提高了成交率。如圖

然後,有人會問同樣多單元,怎麼價格會那麼低?

這裡我同大家科普下耳機單元,這些單元分國產與進口單元,然後國產單元又分很多種級別的,然後採購價格也大不相同。有些直接所謂的多單元組合純屬是聽個響,並沒 什麼專業調音與技術專利。相反,進口單元是經常大量的成本做研發的,追求極至的聲音系統,還有很多技術專利,最出名的美國進口的婁氏單元。然後國產品牌相對做得比較好的單元品牌就是倍聲音。兩個品牌相比的話,一些大廠都會優先選擇婁氏動鐵單元多些。

根據我個人所知,婁氏的一粒組合動鐵單元都好超過兩百元不止,況且第一個耳機放入幾粒動鐵,就動鐵成本就達幾百上千了。其他的耳機外殼加工,配送的什麼鍍銀耳機線。例如下面的9股鍍銀耳機線就單零售價為398元,就耳機線的價格都比淘寶上所謂的幾動鐵單元的百元耳機都貴得多,對於聽音方面我也不想展開來說,畢竟很多人沒辦法聽到及理解好耳機與普通耳機的聽音感受。

最後說一點,好的音質不單是用料用得好,還要很講究聲學調音系統。包括內部的聲學結構,發音系統等,要經常不斷的試模調整打樣,不斷對曲線進行修正才最終上市。

最最後一點,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當然燒耳機也是一種入坑的行為,不建議追求更多價格的產品,適合自己是最好的。希望能幫你理解 ,祝你生活快樂!


數碼葩


先把結論說在最前面:價格不是決定耳機音質好壞的絕對因素,現在不是,以後也不是。接下來再和你說說為什麼:首先需要知道耳機的價格內包含了什麼:耳機的研發設計成本,耳機的物料成本,運輸成本,品牌溢價,廣告溢價等,這些內容構成了耳機產品的基本售價,記住是售價。但實際上,就耳機的物料成本而言,低的非常可怕。但是目前你能看到的很多真正意義上低價格在聲音表現上能比肩千元耳機的產品,大都有個共同點:高端產品的聲學方案下方(比如ST08),原本高價位的產品價格跳水(飛利浦S2),沒有什麼名氣但聲音的確不錯的小眾品牌(比如水月雨Kanas),這些產品或許可以用低廉的幾個換取更好的聲音。但你如果是在將像這樣的
所謂“幹掉1000元級別耳機”的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雜牌,垃圾,劣質,坑爹”於一體的貨色,這種耳機多花一塊錢都不要買(泛指大部分喜歡吹牛逼的DIY耳機)當然你還需要知道一件事情,即使價格上千甚至上萬的耳機,也依然不乏坑爹貨。比如一些花裡胡哨塞進去十幾個單元的動鐵耳機(不指名道姓了),這些大家都能公認的高價耳機依然並不值它所謂的價格,這就是耳機產品的神奇之處所在。

趣聽耳機評測


這個道理很簡單。

他們不這樣營銷,說只需100元就買能買到大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耳機,是不是就能贏得眾人的關注啦。

因為,我們都想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

------

下面先以手機為例說明問題。

我們國產手機發布的時候,哪款不是秒殺蘋果手機的,但秒殺成功過嗎,沒有。

但總有人相信的。

他們把其中一個最好的點拿出來,用田忌賽馬的方式取PK別人的弱點,當然她最好了。

我們都知道蘋果手機的電池一向容量都很小,大概3000mAh不到,安卓手機電池基本上在3500~4000mAh,那麼安卓手機的電池就真的比蘋果續航長嗎?

並沒有!

安卓系統的機制、導致耗電量大,而蘋果系統深度優化後,兩者的續航表現總體相差不大。

一款產品好不好取決於的不是它的特長,而是他的短板,也叫木桶效應。

只有各方面均衡、都好的時候,才是好產品。

那些低廉的耳機,可能採用了比較有噱頭的技術,從而來標榜那些上千元的耳機。

比如這款波耳bboooll六動圈HiFi重低音炮入耳式耳機。

看不到沒有,這款耳機採用了共6個喇叭設計,從而達到所謂的6動圈、6D音箱。

技術不夠,數量來湊。

一款耳機不是喇叭越來越好,那是不是我上10個喇叭,就有10動圈的了、10D音效了?

不是的,耳機音質發好差是由多方面組成。

對於上千元的耳機來說,更多的是挖掘動圈、圈鐵單元的潛力、和音腔的結構以及降噪技術的應用,從多方面來提升音質。

往往一個圈鐵單元就不是一個100-200元就能買得起的,更別說其他的諸如線材、腔體了。

一份價格一份貨,是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

只有買錯,沒有賣錯的道理!

那些廉價的耳機如果不號稱比肩幾百千元耳機的音質,如何吸引小白購買呢?

到時候在低音上多優化就夠了,畢竟對多數人了,低音震撼,就認為是好耳機。


科技星河


一個是品牌溢價,一個是音質比肩,這是兩個層面的概念!作為業內,拿我們聲武士耳機來說,團體都是森海塞爾;akg:拜亞動力等調音師和工程師,單元的製作,結構的處理,調音調教都是國際專業背景,以不到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價格做到國外高質量音質產品,這個就是音質比肩,但是品牌溢價沒有國際品牌強罷了。


調音師的節奏


當然是假的啦!

有一種說法,好的耳機能聽出水電、火電、風電、核能電。

比如說用火電的力度大點,聲音偏暖;用水電的聲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風力發的電層次感很差,聽感朦朧;太陽能發電聲音偏向溫暖,不冷,但是有點薄。

另外根據不同地點還有不同說法,比如說南方電網以大亞灣核電和兩廣水電為主,音響既有力度,又比較清澈。

甚至連水位高低都能聽得出來。

對此,我只想說你們咋就這麼能吹呢?

話雖如此,但不同價格的耳機還是有區別的,畢竟萬元以下聽個響不是說著玩的。

耳機一直是一個很玄學的的東西,很多人覺得,萬元耳機和百元沒啥區別,甚至和9.9包郵的地攤貨都差不多,主要與設備有關

一般來講,我們都是拿到耳機插在手機上、插在p3p4上、插在電腦上來用,或者乾脆是無線耳機。

根本原理都是設備來解碼,把音頻文件轉化為波形,然後傳至耳機,再由耳機來產生震動發聲。

打開某寶,輸入解碼器你就會發現,別說耳機了,就連好點的解碼器都要比手機和電腦貴,然而,這僅僅是一個解碼器而已。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播放器(播放載體),用來驅動耳機的設備。


另外就是音頻文件,我們都知道,一首歌的大家從幾兆到幾十兆甚至到幾百兆上G都有,文件越大,音頻質量越好,聽起來感受下也就越好,但具體是怎樣還是要設備決定。

打個比方,說個最直觀的感受,我們用手機看一個電影,看360p的會覺得糊的要死,看720p的感覺就要好上很多,看1080p的那感覺就更爽的,再看2k、4k的呢,感覺也就那回事兒,和1080p沒啥區別,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手機最高分辨率就是1080p!設備所限制,給你再高的清晰度也就是那樣,無福享受。


所以,好耳機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耳機的構造無非也就是固定住兩個小喇叭,但話雖如此,這兩個小喇叭卻沒那麼簡單。

具體到這個小喇叭的線圈構造、發聲單元、腔體大小、以及線材等都是很大的學問。

這些材質影響很多結果,比如說頻響範圍、靈敏度、阻抗等。

頻響範圍就是耳機一段頻率的音樂作出的響應範圍,眾所周知,人耳可聽範圍為20H--20KHz,低於這個範圍的叫次聲波,高於這個範圍的叫超聲波。但一首音樂的組成是很複雜的,而且是很多不同頻率的聲波(樂器)交織而成,這就需要耳機有很大的頻響範圍和解析能力,才能將音頻最優化。

另外,耳機還細分為主動降噪耳機、被動降噪耳機、防水耳機、高保真耳機等等。這些極為玄學的設定,都是要買單的。

最後再說一句,我不是藥神大家應該都看過,用在耳機上就是,其實有時候,耳機並不值錢,貴的是研發成本與技術,這些投入總是需要有人買單的。


胡亂一談


首先有一些耳機,價格低廉,但是號稱能筆尖高端耳機的音質,在一定程度上有宣傳碰瓷兒的嫌疑。這就好比我和世界冠軍比賽,我輸了那麼說出去,我是世界第二,這種感覺,猛的一聽邏輯上沒問題,但是完全經不起推敲。
排除這個原因,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耳機本身是一個比較玄學的數碼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音質不是價格所決定的,有些時候反而你喜歡聲音的耳機,價格也許不是很貴,聲音本身是一個喜好,它可以說是不同並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說,價格貴了聲音就一定好。
當然還有一點,耳機跟相機有一些像,這樣的數碼產品在價格定價上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價格提升和性能提升不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舉個例子比如就拿耳機來說,應該說1000元以內的耳機,可以說在音質的質感上,價格越高的越好,並且會隨著價格的升高,能明顯感覺到耳機的好壞,但是當1000元以上的耳機,他們的價格區間相對來說跨度就比較大,如果你想有一個明顯的感受,那麼可能價格要提升10倍,在體驗上可能能提升一倍,這就是耳機和相機在價格上的共同特點。


錢文政


現在市場上有仿各種名牌耳機的銷售,美其名曰為DIY定製版,如SE846、IE800S等,售價幾百到上千元都有。





商家說的比肩千元耳機尚有可能,但如果說比肩價值數千元的原裝名牌耳機就有些誇張的水分在裡面了。

動鐵耳機重在調音,像SE846 DIY這樣的動鐵耳機,有的商家為了彌補調音水平的不行,本來4單元的動鐵耳機,你堆個8單元10單元的,導致越多的單元發音相反會越混亂,聲音的解析力、聲音的結像力和高中低音分頻的精確度均難以100%的做到原裝耳機的水平,充其量達到原裝耳機的60%左右就相當不錯了。

不過商品的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對於無經濟能力購買價值數千乃至上萬元的原裝名牌耳機的剛入門音樂發燒友來說,購買一款口碑比較好的DIY定製版耳機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已相當接近HiFi了,誰讓自己窮呢是不是?


吉比特電控


超過一千多的耳機都是智商稅,除非是鑲嵌鑽石和使用稀有金屬的。目前軍事,航天。以及科研用的都是最好最可靠的。其他都是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