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英法德三國統一,人口將超過二億,GDP超過十萬億美元,會對世界格局產生什麼影響?

荒園之丁


英法德是歐洲三大強國,綜合實力也是世界前十,如果它們能夠統一,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極大的影響,會是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極。

可能會有人說,英法德統一能夠強得過歐盟?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經濟集團,其中法國和德國是兩大核心。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歐盟畢竟是一個聯盟,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歐盟成員國眾多,各國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很大程度上歐盟難以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外在看似強大,其實內部矛盾也不少,難以發揮出它應有的實力。



英法德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實力非常的強大,三個國家的都是世界前十大經濟體,擁有強大的經濟、金融、科技和教育實力,其中英法還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核武器,如果三國能夠走向統一,雖說實力還不能與超級大國美國媲美,但也是一個縮小版的“美國”,整體實力會在中國之上。



但想想英法德也根本不可能走向統一,它們的民族、歷史、文化、國民性格、生活方式等都存在巨大差異,很難想象它們能夠走到一起。如今英國還要忙著脫歐呢!


錦繡中源


關於這個問題,

英國表示:什麼統一?

德國表示:什麼兩億人?

法國表示:什麼十萬億美元?

然後,三國一致表示:去你的三國統一!去你的國際影響力!

如果英法德能統一,那還不如讓美國和俄羅斯統一,這樣理論上美俄聯邦不僅國土面積第一,經濟實力也是獨孤求敗,距離一統全球還會遠嗎?

但理論總比現實更扯淡,因為古今中外,想要兩個甚至三個國家統一,困難總比方法多。

英法德作為歷史上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國,都曾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樣的國家即便家道中衰,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主,讓他們統一,誰聽誰的?

而且時至今日,英法德三國雖然都位列發達國家序列,但無論經濟模式還是外交政策都迥然不同,相互之間根本就無法協調發展。

最要命的是,雖然今天的英國因為“脫歐”焦頭爛額,法國因為“黃、黑馬甲”運動疲於奔命,德國因為難民問題和人口負增長黯然神傷,但三者在體量上沒有特別明顯的差距,所以將他們三國強行糅合在一起,對三國而言都是難以想象的災難,英法德聯盟可能還沒有走向世界,便“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而且歷史上他們三個國家不是沒有統一過,比如二戰後法國有心和英國統一,隨後法德以“歐洲煤鋼聯營”為起點,最終發展成為包含英法德在內的“歐盟”。

但即便幾乎將西歐所有發達國家納入朋友圈,歐盟除了經濟影響力,在政治軍事等其他方面不說默默無聞,也幾乎鮮有作為。

雖然蘇聯解體後,冷戰格局已經宣告結束,但這仍然不意味著所謂的英法德聯盟能夠異軍突起,比肩美國,甚至震撼世界。

在靜夜史看來,即便三國能夠排除萬難強行統一,那麼也有至少兩個缺陷使他們無法成為改變世界,比如:

1、沒有廣闊面積的歐洲一文不值

近代歐洲之所以能夠在文藝復興後率先崛起,和歐洲尤其是西歐地形狹窄有直接關係。正因為包括歐洲大陸面積都相對迷你,充滿雄心壯志的歐洲人才走向大海,殖民世界,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到1871年德國統一,開始走上經濟的快車道時,英法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

雖然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依靠電氣革命迅速崛起,鐵血宰相俾斯麥一再表示殖民地是累贅,但包括德國和英法在內的歐洲國家,本土面積都小得可憐,根本沒有美國或者俄羅斯這樣巨大的領土面積,這意味著如果失去殖民地,或者遭遇其他列強的封鎖和阻撓,他們的下場將會異常悽慘。

正是因為如此,一戰後的英法等國才拼命壓榨德國,除了奪走德國1/8的本土,還奪走了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二戰前的納粹德國為了給德意志民族奪取更多生存空間,才將東歐的蘇聯作為德國的主要目標。

所以,面積都比較小的英法德三國,如果沒有廣闊的海外領地的支撐,僅憑三國相加不到100萬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是絕對無法和美俄等世界大國抗衡的,更不要說產生什麼國際影響力。

而即便將波蘭、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進來,這樣一個所謂的歐洲聯盟也難有作為。

本質上說,國土面積和人口雖然不是越多越好,但面積越大,意味著資源更加豐富,在面對敵人的圍堵時能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所以英法德三國,如果面積相加連美國的一半都達不到,即便人口再多,GDP水平再高,也難有大的作為。

2、美國的存在是歐洲崛起的夢魘

今天的歐洲,雖然加盟的國家越來越多,但除了經濟和文化領域,包括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統一”卻步履維艱、遙遙無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存在。

二戰後滿目瘡痍的西歐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歐洲各國本身的積累較為雄厚,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為了抵禦蘇聯的共產主義浪潮的威脅,美國對西歐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扶持,這就是“馬歇爾計劃”。

而“馬歇爾計劃”絕不是美國送給西歐各國的免費午餐,除了抵禦蘇聯的需要,美國也需要西歐這個市場,用以傾銷美國過剩的產品,目的是將西歐作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和經濟殖民地。

而為了保持對西歐的控制,美國在1949年成立了囊括西歐各國的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昔日的歐洲大佬們不得不接受淪為美國小弟的命運。

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法德在內的歐洲傳統大佬才決定擺脫美國控制,成立自己的經濟聯盟,即歐共體,即後來的歐盟。

但歐盟畢竟只是經濟聯盟,而美國出於“打包”控制西歐的需要,還樂見其成。也就是說,歐盟的成立,是得到美國默許的。

但歐盟成立的前提是在美國的控制內,不能出格,像政治和軍事聯盟這樣,比如法國提出的建立“歐洲軍”的設想,用腳指頭也能想出來美國的態度。

所以,美國只需要稍稍從中作梗以下,比如鼓動英國“脫歐”,歐盟就立馬風雨飄搖,形同雞肋。

今天的美國,在德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境內有大量的軍事基地,這些人數可能不多,但攪黃英法德聯邦,或者歐洲聯邦已經足夠了。

所以不要幻想什麼歐洲統一,沒有美國的點頭,所有的努力都毫無意義。再加上英國這樣對歐洲而言吃裡扒外的角色,歐洲甚至英法德聯邦的設想,註定永遠只能是設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英國,法國,德國是當代歐洲的三大引擎,這三個國家如果實現完全的合併,將會在歐洲形成一個超級經濟體!但是這可能嗎?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難處理的技術性難題,那就是英國女王咋辦?

  這三個國家如果合併必須要有外力推動,需要有一個強大到讓三國不得不合並的敵人,只有三國合體才能夠抵禦住敵人咄咄攻勢。放眼當代世界充當這個角色的無非就是俄羅斯,但是現在的俄羅斯自保有餘,想要對整個歐洲造成威脅還不可能,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則是歐洲人的朋友,不是對手,所以,英法德三國合併的外部條件並不存在,合併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而且從歷史上看,英國的國策其實一直就是在歐洲各大國之間搞平衡,他們可不希望歐洲大陸團結的像一塊鐵板一樣,由於英國孤懸亞歐大陸之外,這讓他們在外交政策上有更多的選擇,在歷史上,英國始終支持歐洲大陸上的第二強國挑戰第一強國,有條件要挑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挑戰。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作用與立場對於整個歐洲而言才最有決定性,這樣最符合英國人的利益,所以,英國人一直在歐洲扮演那根攪屎棍的角色,法國與德國通常就是被攪的那兩位,英國人巴不得法國和德國能夠不對付。

不過,這種局面隨著蘇聯的崛起發生了變化,隨著二戰的結束,蘇聯成為了歐陸最大的威脅,在這個時候,面對蘇聯人的鋼鐵洪流,英國人所依仗的美國爸爸都採取了守勢,歐洲不得不在紅色帝國的陰影之下,破天荒的團結了起來!英國,法國,德國這些歷史上經常不對付的國家,面對共同的強敵,拋棄了歷史的成見,團結一致,發起組織了歐共體,共同進退。可是,隨著前蘇聯的解體,雖然俄羅斯的實力也不差,但是比之鼎盛時期的蘇聯,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英國人的攪屎棍特性又開始發作,這不,人家現在在鬧脫歐呢,其實人家就算在歐盟看上去最鼎盛的時期,也沒有加入歐元體系,為如今的脫歐埋下了伏筆!還有這三個國家一旦合併,很有可能出現宗教矛盾,英國德國是一個新教國家,法國則是一個典型的天主教國家,儘管這兩個教派都是基督教的分支但是,在歷史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所以這三個國家一旦合併宗教問題也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所以如果需要使得歐洲這三大國合併,最大的困難並不是英國女王的去留,而是得給這三個國家合併,找一個強大的對手。如今的俄羅斯沒有當年原蘇聯的實力,在當年蘇聯實力鼎盛的時候,這三個國家也沒有統一,如今面對實力遠不如當年蘇聯的俄國這三個國家更不會捐棄前嫌,形成統一。

  如果我們腦洞打開這三個國家真的合併了,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這個新生的國家會略微改變一些歐洲的格局。畢竟在三國三合一之後,他們的足球隊應該能夠包圓,他們參加的每一屆世界盃比賽的冠軍,想一想,姆巴佩加上哈里凱恩以及薩內的球隊攻擊線,將是多少人的噩夢!但是除此之外,對於美國也好,對於俄國也好,這三個國家的合併影響有限。英國,法國,德國合併後,儘管經濟總量爆表,人口也達到了一個國際大國的標準,但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高配版本的日本。日本的經濟也很發達,人口也有一億以上。

但是,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充其量就是一個重要國家,和超級大國渾身不搭界!為什麼?因為日本資源短缺,受制於人,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英法德在合併以後同樣面對這些問題,雖然新生的國家有近百萬平方的土地,在世界上依然排不上號,土地面積的狹小,就意味著可能蘊藏的礦藏的稀少,資源的缺乏將會導致這個國家發展的上限不會太高!一個重要資源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很容易在國際對抗中落於下風,國際風雲變化詭譎,一旦國際形勢惡化,這樣一個國家極其容易遭到封鎖,這對對於這個國家而言,將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所以,有鑑於此,英法德三國合併之後,將成為一個在經濟上的巨人,在資源上,雖然不是一個侏儒,但可能也只是一箇中人而已,在國際地位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強國,對於歐洲的事物將有很大的話語權,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要是要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一超是不可能的,畢竟,美國人絕不可能允許用一種歐洲貨幣來來取代美元或者與美元並駕齊驅成為結算貨幣,而且這個國家由於資源上的短板,並不能夠與美國死扛到底,所以他們的充其量就是一個美國的重要打手,是美國心目中的頭號馬仔。

  


福垊




這是一個很扯淡的問題,實際上很難出現英法德三國統一的局面,因為三國的歷史和不同的文化,註定了很難在一起。

但是,問題既然提出了,那我們一起分析分析局面會怎麼樣。

美國多了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多了一個選擇



如果三個國家統一,GDP就會達到十萬億美元,人口會達到兩億左右。這時候,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是美國,第二是中國,第三就是那個英法德聯盟,只是英法德聯盟和中國的GDP很近,就差三萬億美元。

英法德曾經分開的時候,每一個國家都不是美國對手,差的距離太遠,因此經常成了美國的附庸。但是,英法德聯盟成立後,一切都變了,這個聯盟可以和美國掰掰手腕了,可以在廣泛的領域展開競爭了,特別是在高精尖的製造業勢必鬥得不亦樂乎。



此時,中國會成為兩方首選的合作伙伴,因為人口基數大,工業化程度高,產品線很豐富。而俄羅斯也會成為美歐競相追逐的對象,畢竟俄羅斯的資源比較豐富。印度也會成為兩方爭取的對象,十四億的人口無法忽略。

兩個大國在競爭,而中國就多了一個選擇。

按三國來說,最好的策略是“聯吳抗曹”,這也適用於這種世界格局,因為美國的風格是霸權風格,這會促使中國傾向於英法德聯盟,這樣下去,美國會逐漸衰退,中國和英法德聯盟會逐漸崛起。

因此,如果英法德真的聯盟了,那麼情況會從美國的一家獨大變為“三國鼎立”。

英法德聯盟如果出現,會拉不少小國進入自己的陣營



英法德聯盟如果成立,土地面積也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一個新疆大小。地方不大,實力強大,為了能更出色,英法德聯盟必須要擁有更多的資源,資源從哪裡來?合作,甚至掠奪。

當英法德聯盟為了獲得更多資源時,有些小國家就會被更多關注了了,歐洲小國、非洲小國、東南亞小國等會被英法德聯盟好好“拉攏”,讓其成為英法德的附庸或者親密合作對象。就像如今的美國,全球各地都有合作伙伴。

這個整合資源的過程,有時候就會出現不配合或反抗,這就使得局部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英法德聯盟終究會分開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英法德三國建立的聯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首先是三個國家的文化不同,融合不易;其次是三個國家在歷史上有仇恨,會各自為政;第三是各方會奮力爭奪在國會的位置,競爭會很厲害。

於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三個幫派,會為了利益爭論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最後的結局就是各管一攤,各回各家。



英法德聯盟成立一個國家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的東西太多,歷史的仇恨太多,他們之間最好的結局,可能就是像目前一樣,各過各的。


藍風破曉


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問了,那就猜一下吧。

首先,印度人肯定會高興死了,英法德統一以後,可以騰出來一個五常位置,這可是印度一直想要的。

其次,如果英法德三國統一了,那麼美國的頭號經濟競爭對手就不是中俄兩國了,而是歐洲的這哥仨。


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俄羅斯是歐洲的原料輸出地,分別擔負著全球日用百貨的製造和分發,以及歐洲原料的製造和分發。

既然是世界工廠和原料輸出地,那中俄的經濟註定就跟歐美是互補的,互補的經濟是互利互惠,沒有必要站在對立面。除非中俄不滿意現在的市場定位了。

但是,歐洲和美國不是互補關係,而是競爭關係,並且是全方位的競爭關係。大到航天領域產品,小到日用百貨商品,都是誰搶到蛋糕就能讓對方沒飯吃的競爭關係。這點都無須多解釋,就看咱們國家的汽車銷售就知道了,歐系和美系是直接競爭的。大眾多賣一輛,通用就少賣一輛。

就在前天,歐委會貿易總司長韋恩德就警告川普,如果美方對歐盟的汽車加徵關稅,那麼歐盟也將會採取報復性行動。所以說,歐美的競爭遠大於中美俄之間的競爭。

其實從理論上說,歐美之間沒必要爭,大家一起當“薅羊毛”的就可以了,反正世界市場那麼大,夠分了。但是,美國夢想太大,國情過於霸道,它不允許任何人在任何領域挑戰它的地位,包括歐洲“兄弟”。所以歐盟就變成了對手。

現如今的歐盟,因為都是小國家,單一國家無法對美國形成威脅,且自身內部的矛盾也非常大。所以歐盟對美國還夠不成實質性威脅,雙方關係貌似比較好。

但是,統一後的英法德就不一樣了。這是一個人口約兩億,GDP約十萬億美元,面積超過一百二十萬平方千米的潛在超級大國,它的影響力在歐洲是巨大的!

如果歐洲其它國家在它影響下,加入它的朋友圈,那麼美國在歐洲就沒戲了。

順帶一說,美國的國策是先歐後亞,歐洲是它的後花園,大西洋是它的游泳池。對於亞洲地區,美國能容忍中國,但在歐洲,美國不能容忍法德揹著自己搞小動作。

換句話說,在美國人的眼裡,除了歐洲,世界其它地區都是次要的,控制了歐洲,就意味著控制世界!放棄了歐洲,那麼統一的歐洲必然要擠掉美利堅。因為,一山容下不二虎。既然美國當了老虎,那歐洲就只能是一隻病貓。

所以說,一旦歐洲出現巨無霸國家,美國必然要撕破臉皮,跟這個國家死磕,就像當年的英國和法國死磕一樣。

總而言之,大而散,富而不強的歐洲是美國的最愛。如果又而不散,又富又強,那麼美國就真要跟歐洲翻臉了。

當然了,以上都是扯蛋。英國怎麼可能跟法德統一呢?


與其做英法德統一的無用猜想,還不如說說如果老歐洲,也就是當年最早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統一後,會是什麼情況。

所謂“歐洲煤鋼共同體”,指的是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

這六個國家合在一起,GDP約10.5萬億,是整個歐洲的核心。現在的歐盟就是在這六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那麼,如果這六個國家統一,會對世界形成什麼影響呢?還是上面說的,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

如果美國不打壓它,讓這個歐洲巨無霸控制了歐洲,那麼美國就只能退回美洲了。而如果這個巨無霸跟俄羅斯搞在了一起,提出昔日的“歐洲世界中心論”,我估計中美就得報團取暖,以親兄弟互稱了。


Mer86


如果只能是如果,歐洲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遠遠小於中國內部,只可惜,歐洲沒有秦始皇。

一個大陸的統一,難度是很大的。不要把中國的2000年統一視為想當然。一個爹生出三兄弟,結了婚還基本上得分家呢,想在一塊兒過日子,哪有那麼容易?光說道理是不管用的,每個人都會算自己的得失,而且會把失看的很重很重,把得看的理所應當,甚至看成空氣不存在。在這種心理下,任何人都會覺得自己為整體做了貢獻,而且得不償失。所以沒有強大的內力和外力,即使暫時的統一,也難免分崩。歐盟就在走這個命運,歐盟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

一個強大統一體的存在,不僅需要這個統一體為各個成員提供公共服務,也就是提供好處,而且需要強大的統治聚合能力,用血和鐵,蕩平各種分離的可能性。

這種鐵血合力,歷史上有兩種,而且往往兩種並存。

一種鐵血合力來自外部,強大的外敵,在傳統的社會,一旦入侵,有可能給一個文明造成滅頂之災,對一個種族進行徹底屠滅。在這種生存壓力之下,一些有關聯甚至根本沒有血緣關聯的民族都傾向於聯合起來,甚至生造一些理由,將自己打扮成一個統一體。為什麼?為了活下去。

另一種鐵血合力來自內部,就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強大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以及在這種認同支持之下的國家強力,敢於去碾壓一切分裂勢力,哪怕流血千里,也要實現國家的統一。

歷史上凡是國土面積和人口稍微大一點兒的國家,都是在以上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只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主要是第一種力量。中國之所以維繫2000年的大一統傳統,就是因為中國所面臨的第一種力量和第二種力量都極為強大。隨著世界進入冷戰後時代,國際秩序相對穩定,在物理層面上亡國滅種式的入侵已經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幾乎無法生存的小國反而在大國夾縫裡面活著滋潤,甚至可以在聯合國靠賣選票換取大國的資助。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種鐵血合力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國家內部的民粹主義不斷抬頭,再加上西方體制下的社會割裂的多黨競爭體制,使社會內部制衡分裂主義的力量越來越少,手段越來越少,分離主義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發動街頭運動,發動議會鬥爭,甚至提議進行全民表決,一般情況下很難遭到政權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第二種鐵血合力也迅速減弱。

由此,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分離主義比較強盛的時代。表現為近幾十年來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多。

然而,隱藏在桌子底下,還有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根兒上來講,還是沒有改變。一些本來就沒有什麼國際地位的小國,分裂倒也無所謂,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究竟是兩個國家還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沒什麼本質性變化😄,但是,對於一些傳統的國際強國來講,就不太一樣。其中最為痛苦的是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些國家曾經主宰地球歷史,但在二戰以後,其國力被美國,蘇聯,中國比下去,在今天,他們在日本,印度等國家面前都顯得底氣不足。也正是這種落差,客觀上造成了這些國家團結在一起,以為系歐洲昔日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全世界分裂主義成為一種風尚的情況下,歐盟逆風成立,歐洲一體化進程逆風推進。

但現實就是現實,歐盟這個國家聯合體來講,之所以能夠聯合起來,主要原因來自於外部的力量,就是來自於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的競爭壓力。而在歐盟內部來說,是缺乏維繫一個統一的政治體的鐵血合力的。德國法國很難為了維繫歐盟統一和準備脫歐的國家開戰,甚至很難對它進行真正傷筋動骨的制裁。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國家心懷鬼胎,都像希臘,意大利那樣,懷著佔便宜的吃大鍋飯的心理,混到歐盟裡來。英國本來就是村裡的富戶,不願被窮鬼們吃大鍋飯,忍無可忍退出。

歐盟的前景已經可以判斷,那就是名存實亡,分崩離析。除非國際形勢發生不可預知的巨大變化,比如某些原因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外部殘酷的鐵血壓力將歐盟各國壓在一起。否則的話,我們會在十年之內看到歐盟的分崩離析。英國的硬脫歐已經不可避免,這勢必是歐盟和英國的兩敗俱傷,然而,對於美國和中國來說是好事情。在英國之後,下一個有可能是意大利。


萬里蜀江客


這是不可能實現的,西方列強那一個國家不是豺狼虎豹心,誰又能服誰呢,憲法制度表面看似一樣,實則內部的條條框框不盡相同,三國如能對外發出統一口徑的聲音己經是燒高香了,所謂的西方政治民主制度只能是,用於愚弄人民的工具。


水平688


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我無法想象“一個人會將紳士、浪漫、嚴謹集於一身”,但是不妨開下腦洞。


英法德是歐洲三駕馬車,綜合實力也是世界前列,如果它們能夠統一,將會是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極。


英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人口6602.2萬;英國2018年GDP總額達到2.825萬億美元;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先後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但國力受到嚴重損失,大不如前。目前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英國金融業強大,國際政治手段嫻熟,雖然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不算首席列強,但在歐洲範圍內仍然說一不二。


法國國土面積67.28萬平方公里,人口6711.8萬;法國2018年GDP達到2.778萬億美元;法國是除了中美俄以外軍工體系最全面的國家,工業水平很高。航母、核潛艇、戰鬥機、彈道導彈,全都能自己造。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便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在19世紀-20世紀之間,國力達到巔峰。二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也是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目前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德國35.73萬平方公里,人口8269.5萬;德國2018年GDP達到3.997萬億美元。德國擁有非常優秀的軍事傳統,在作戰上有著非常多的技巧,雖然在軍事上受到限制,但德國的軍工業仍是非常優秀的。雖然軍隊人數不多,但陸軍水平仍處於歐洲前茅。德國是歐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上世紀先後挑起了兩次世界戰爭,最終都獲得失敗。後國內又發生內戰,分為東西兩德,直到1990年才實現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最後所以考慮到各種因素,英法德三國合併之時,應該是美國退回美洲,俄羅斯再度崛起,其他地區沒有新崛起的國家。合併後的三國,會繼承美國的戰略遺產,在中東、亞洲等地與俄羅斯進行全球博弈,各地區強國會成為拉攏的對象,世界大概率會進入新一輪的冷戰。


小哥話軍史


英國、法國、德國想合併成一個國家,這種事想都別想,根本不可能,為什麼?

1.美國政府一萬個不同意,為什麼?

①美國政府最在乎的是什麼---霸權,因為沒有霸權就沒有美元霸權。

②對霸權最不利的是什麼---別國變強大,其他國家比美國都強大美國再發號施令還能管用?霸權還能維持?

2.英、法、德無法合併有幾個原因:

①本土有大量美國駐軍。

②這三個國家的所有戰機、軍艦、潛艇、客機、衛星、雷達上面用的所有芯片和軟件清一色全部都是美國造,想想斯諾登你就知道這些要命的東西意味著什麼?

③經常關注國際時事的人會發現這兩年發生了一連串奇怪的事情:

a.先是伊朗這邊宣佈賣石油不用美元結算。

b.緊跟著美國那邊就撕毀《伊核協議》。

c.接下來歐盟宣佈繼續維護《伊核協議》。

d.緊接著歐盟內部爆發大規模黃背心事件。

e.最近歐盟宣佈安裝華為5G,英國進行實際測試。

f.緊跟著伽利略衛星導航徹底癱瘓。

g.昨天英國開會宣佈與華為5G合作需要看美國怎麼做?

這一系列的事件表面上看都是互不相干,但是當你站在美國利益的角度就不難發現:以上都是歐盟與美國的過招,每當歐盟做出不利於美國的事情美國必然會採取行動讓歐盟內部發生重大事件,所以歐盟這兩年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因為不配合美國而導致的結果,直到伽利略導航癱瘓英國才徹底服軟宣佈要看美國臉色,為什麼?英國明白歐洲所有客機、戰機、軍艦、潛艇、衛星的芯片和系統全部都是美國造,如果繼續不配合美國,美國可以讓整個歐洲的軍艦、客機、戰機、衛星等等全部癱瘓。

3.所以你想讓這三個國家合併還是省省吧。



明宇智遠


英、法、德三國統一會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呢?當然是很重大的影響啦。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同時英、法和德國一樣都是西方七國集團的成員。儘管關於英、法、德的綜合國力問題一直存在頗多爭議,但要知道這三個老牌歐洲列強不過是相比美、中、俄這幾個世界級巨無霸而言:處於相對衰落狀態,千萬不要以為這三國在當今國際格局中已退到無足輕重的地步了。事實上這三國的綜合國力無論怎麼派都是能進世界前十位的。毫無疑問這樣三個國家的合併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英國的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法國672834平方公里、德國357376平方公里,一旦三國合併就能達到12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這將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21位。英國人口約為6605萬、法國人口約為6698.7萬、德國人口約為8269.5萬,三國合併後的人口規模將達到二億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四國超過這一數據。英國的GDP總量約為2.825萬億美元、法國的GDP總量約為2.778萬億美元、德國的GDP總量約為3.997萬億美元,三國經濟總量接近於十萬億美元左右,而當今世界經濟總量在十萬億美元之上的就只有美國和中國。當然也許有人會問英、法、德三國合併還能強得過歐盟?要知道法、德兩國本身就是歐盟的兩大主導者,就連英國也曾一度是歐盟成員國。即使是在英國脫歐後歐盟仍是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的國際組織,涵蓋面積範圍413.6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4.4億、經濟總量約為16億。如果單純從數據上看:英、法、德三國合併也強不過現在的歐盟,不過歐盟畢竟是一個國際組織而不是一個統一國家,事實上英國脫歐本身就對歐盟提出了考驗。

由此可見英、法、德三國如果統一勢必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問題在於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呢?恐怕英國首先就不樂意。事實上阻礙歐洲統一的因素除了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和歷史形成的人種文化差異之外到了近代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所發揮的離岸平衡手作用:作為島國的英國自英法百年戰爭後失去在歐洲大陸的據點以來就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英國的外交政策長期以來被總結為光榮孤立政策:英國總是避免與歐洲大陸國家結成固定的聯盟關係,以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同時竭力避免使自己被捲入與自己關係不大的歐洲事務中;與此同時英國以維持歐洲均勢為己任——英國總是竭力避免歐洲大陸形成一個足以威脅到自己的強權,一旦英國發現某個歐洲大陸有崛起成為強權的潛質就會臨時選擇盟友對其進行打擊。拿破崙戰爭中英國聯合歐洲大陸諸國組成反法同盟;德國崛起後英國就與法、俄結盟對抗德國;二戰後面對蘇聯的強勢又與美國及西歐諸國組成反對蘇聯陣營的同盟。長期以來英國面對歐洲大陸諸國都有一種自視甚高的情結:當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決定成立歐共體(歐盟的前身)時英國採取的是冷眼旁觀的態度,等到英國自己想要加入歐共體時反而一度遭遇法國的抵制。儘管英國後來成為了歐共體及其演變而來的歐盟的成員,但英國始終拒絕加入歐元區,同時英國還與美國保持著一種特殊外交關係,因此英國與歐洲大陸諸國實際上始終存在心結。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英國脫歐正是這種心結長期發展的產物。英國如此,其實法、德未必就不如此:英、法、德都曾是叱吒風雲顯赫一時的大國,即使現在國力相對衰落,可正如上文所說的這種衰落是一種相對於美、中、俄幾個巨無霸的相對衰落,實際上三國仍是當今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彼此綜合國力相差無幾。如果要談統一,那麼究竟以誰為主體呢?說得直白些到底誰聽誰的呢?

英、法、德三國的三觀差異較大:英國人的國民性格中有一種傾向於漸進式的改良主義傾向,而法國人卻熱衷於狂熱的街頭政治運動:法國大革命中每當一個新的政治派別上臺幾乎就意味著將之前的掌權者送上斷頭臺,由此在法國造成了數十年的混亂狀態,甚至迄今為止法國人這種熱衷於街頭政治的個性都不能說得到了根本的改變——“黃背心”運動就是最佳的證明。與英國散漫的紳士風度和法國的浪漫激情都不同:德國人是一個嚴謹刻板的民族。要把這樣三個國民性格迥然不同的國家硬生生捆綁在一起恐怕誰都會覺得彆扭。況且三國之間是存在民族隔閡和歷史積怨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英、法都和德國殺得難分難解,再往前法國的歐陸霸權就是被普法戰爭所摧毀的,至於更早之前英、法兩國的隔閡就更多了:1066年來自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威廉公爵渡海征服了英格蘭。在此之後的三百年裡來自諾曼底的國王和貴族們說著法語統治英國和諾曼底,從這時起英、法兩國糾結的關係就開始日漸形成。1154年威廉開創的諾曼王朝因無嗣而斷絕,英格蘭王位由諾曼王朝的末代之君斯蒂芬的外甥亨利繼承,而在此之前亨利是法國的安茹伯爵,因此他所開創的王朝被稱為安茹王朝(因其家族徽章為金雀花,故而又名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入主英格蘭後統治著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安茹伯國、諾曼底公國、英格蘭王國、阿基坦公國,這意味著此時的金雀花王室除了是英格蘭國王之外同時在歐洲大陸的法蘭西王國境內擁有諸多領地,理論上作為安茹伯爵、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的金雀花家族應該是法蘭西國王的臣子,但與此同時金雀花家族又是英格蘭國王,這就使雙方的關係複雜起來。這種糾結關係的最終結果就是英法之間長達百餘年的戰爭,雙方都在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進入到近代海外擴張時期後英法之間從1689年到1815年為爭奪殖民地及勢力範圍又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博弈,而彼此之間的隔閡也不斷放大:英國通過七年戰爭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印度,而法國則在隨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趁機打擊英國勢力,到了19世紀雙方又因為爭奪非洲殖民地險些兵戎相見。迄今為止法國人仍對英國人存在心理隔閡:致力於通過復興法語擴張自身國際影響力的法國利用一切機會推廣法語,始終抗拒著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

且不說英、法、德三國之間的隔閡積怨,國際形勢也不容許三國合併:三國合併正如上文所說的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而這顯然是作為現存國際秩序既得利益者的美國所不願見到的。長期以來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最忌憚的就是某一地區崛起足以威脅自己在該地區的單一強權,因為這會威脅到自己的霸權根基。顯然一旦英、法、德三國統一就會對美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挑戰——儘管三國都是美國盟友,然而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事實上當初法、德致力於通過歐盟這一組織框架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在本質上就是希望在當時的美蘇兩極之外能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活躍於國際舞臺,而法國總統馬克龍關於歐洲軍的構想實際上就是要打造獨立於美國的軍事體系。長期以來美國和自己的歐洲盟友們實際上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合作是為了遏制俄羅斯等共同的戰略對手;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其實從來就沒停止過。美國所希望的是將歐洲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從而成為自己遏制俄羅斯等戰略對手的工具,而不是希望看到歐洲統一成為一個足以挑戰自己的對手。顯然英、法、德的統一不是美國所樂意見到的,而英國由於長期以來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實際上是被法、德視為美國安插在歐洲的奸細角色。稜鏡門事件曝光後法、德等歐洲大陸國家赫然發現:身為美國盟友的自己其實一直處於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構成的五眼聯盟的監控之下,美國對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的不同態度實際上也是使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離心離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英國決定脫歐之後美國更是跳出來鼓動英國實現快速的硬脫歐。英、法、德要實現統一恐怕美國這關就繞不過去。


即使我們退一步假設英、法、德三國當真統一了,那麼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也將更多是在經濟文化領域,在軍事領域當然也會有影響,不過這種影響還不至於顛覆現存的國際格局。2006年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曾播出過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為我們完整勾畫了自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九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之路。其實歐盟不難從中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在工業革命前的15~17世紀稱雄世界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百萬人口級的小國,然而到了18世紀工業革命時代這些早期的殖民主義國家就讓位於英、法這種千萬人口級的中等大小國家,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資源的差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是因為抓住了大航海時代所提供的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可隨著新技術、新制度的擴散就使英、法等國迎頭趕上,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資源上的劣勢則日益突出。英、法崛起近200年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又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至於和美國比起來劣勢就明顯了,哪怕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沒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到1944年德國用四年時間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兩國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零頭,在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也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升到德國的90%,而蘇聯在資源儲備和勞動力數量上的優勢則是德國所無法比擬的。在戰爭年代洲級大國具有先天的戰略縱深優勢,而在和平年代洲級大國在經濟資源的調度上也具備比中等體量的大國明顯得多的優勢。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成為一個大國主要看兩點:一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等先天的自然條件,二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動員力、社會組織力等後天的社會條件。前者是成為大國的基礎條件,所以無論科威特、瑞士這樣的國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會被視為是國際事務中具備影響力的大國;然而僅僅有基礎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國地位的資格,而不代表必然會成為一個大國。近代史上的舊中國以及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就資源稟賦而言難道不具備成為一個大國的資格嗎?如果一個國家空有資源稟賦,然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均乏善可陳,那麼這樣的國家只是一個空有規模體量的大國而不是國家綜合實力上的大國。英、法、德三國如果能實現統一,那麼就其人口規模而言是足以具備崛起成為一個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的資格的,就其經濟科技體系而言也是高度發達的,然而即使三國統一後的國土面積也只有127萬平方公里,儘管這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中排名第21位,然而同美、中、俄這幾個巨無霸比起來就不夠看了,甚至同印度、巴西比起來也絲毫不佔優勢。可以說缺乏戰略縱深是歐洲國家難以克服的一大劣勢,即使英、法、德三國統一也不足以改變這一劣勢。英、法、德三國中德國從二戰後就一直受到政治軍事方面的限制,而英、法即使加起來也不足以挑戰美、中、俄三個巨無霸,甚至即使是按馬克龍所設想的那樣把歐洲各國的軍力整合起來也不過只是在美俄之間利用二者博弈的空間成為一股獨立的軍事力量,但不具有在軍事上挑戰美、俄兩強的實力。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如果英、法、德三國統一對世界經濟文化格局的影響是顛覆性的,而在政治軍事領域的影響是相對有限的,更何況這種統一至少在目前看來可能性幾乎為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