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怎麼命名的?

T.P.D.


2018年的國際編號為1808的今年第八號颱風“瑪莉亞”以最大風力14級的風速在我國福建登陸。“瑪莉亞”的名字是由美國提供的。“瑪莉亞”形成時間快速,強度極強,風力強勁,移動速度很快,是極具破壞力的一次颱風天氣過程,因此沿海浙江、福建等省份都紛紛提前做出了預警。

首先颱風的的形成原因是在夏季海水的溫度升高,水汽的活動十分劇烈,加上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使颱風形成。在我國強颱風的等級在14/15級,而超強颱風的級別可以達到16/17級。颱風的破壞力十分驚人,其一天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數百顆核彈的威力。

我們通常情況下將中心風力達到17.2米每秒的氣旋成為颱風(歐洲北美也叫颶風)。最早給颱風取名字的還是美國二戰時期開始的,最初使用的也只是簡單的人命而已,在2000年的時候颱風的命名工作由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專門負責。東亞國家沿海以及我國沿海地區的颱風命名則由來自中國、日本、美國、老撾、朝鮮、韓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颱風委員會各出十個名字,組成了140個颱風命名的表格。這些名字可以是例如鸚鵡、鴻雁等小動物,也可以是三巴、康妮這些地名山名;還有海洋中的珊瑚、海鷗,神話人物中的風神、山神等等。比較有特色的還是我國的幾個命名:包括海葵、海馬、悟空、玉兔、海燕、電母等。

名字選擇好之後,實際的命名單位則是由日本東京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他們會根據列表給出熱帶風暴的編號以及名字。

但是如果一場颱風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甚至是生命財產遭受了特別重大的損失,那麼按照規定這個名字就會被廢除掉,例如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2005年的“麥莎”“龍王”等都因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被除名。被除名後的空缺當又原申報的國家或地區繼續申報填補。


環球網


又到了颱風多發季節。颱風是形成在熱帶洋麵上的低壓氣旋。颶風的形成原理與颱風相同,只不過發生在印度洋海域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旋被稱作颶風,發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則被稱作颱風。另外只有中心附近的氣壓最大風力超過12級及以上的熱帶氣旋可以被稱作颱風或是颶風。印象中的颱風都有名字,那麼颱風是怎麼命名的呢?
人們從20世紀初開始給颱風命名。據說,澳大利亞的一位天氣預報員是最早給颱風命名的人。當時他用自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名字來給颱風取名,以此來開他們的玩笑。
二戰期間,美國軍隊習慣用女性的名字來給颱風命名。以字母A開始,按順序為颱風取一個以該字母為首字母的女性名字。美國氣象局則沿襲了這一做法。現實生活中有些女孩的名字會和颱風的名字相同,一些女孩子覺得很尷尬,也有一些女孩子以此為榮。後來,颱風也開始以男性的名字命名。
但亞太地區一般都以編號的方法給颱風命名。編號一般由四位數組成,比如說0313,前面的“03”指的颱風發生的年份即2003年,後面的“13”指的是這一年的第13個颱風。
各個國家給颱風取的名字都不相同,在播報的時候難免會造成紕漏。因此規定統一的颱風名字很有必要。1997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在香港舉行,會議決定由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共同給颱風取名字。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組成140個颱風名。這140個名字按順序排列,依次循環使用。會議決定從2000年開始實行新的命名方法。當時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颱風名稱表中部分颱風名稱)
中國提供的颱風名稱很多都來自於神話傳說。很多臺風是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命名的,這些名字的寓意都比較好。
然而颱風的威力並不會因為一個名字而減弱。如果一個颱風的威力過大,給人們造成的傷害過大,人們再次聽到這個名字又會陷入痛苦的回憶中。颱風委員會規定,如果某一臺風造成了特別巨大的損失,它的名字可以從颱風名稱表中除名。2005年10月2日,由中國命名的颱風“龍王”登陸東南沿海,給當地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龍王”從颱風名稱表中除名,之後中國以“海葵”接替了“龍王”。
參考資料:
王玉萍:《有趣有趣的颱風命名》,《四川氣象》,2000年01期。

歷史研習社


颱風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區國家對颶風的描述的近義詞。

颱風命名主要就是由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每個國家,在2000年上報的颱風名,每個國家上報10一共14個國家,一共140個。每個颱風名輪流使用,這140個颱風用完之後從第一個開始重新用,如果颱風危害過大,對地區國家影響巨大,就會被除名。2016年的“莫蘭蒂”就會從140個名字中除名,由提出這個名字的國家重新上報一個新的名字。補充一點每個颱風命名不能有商業宣傳,宗教信仰等名詞,寓意不好也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