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潛艇“颱風”有著怎樣的性能?

大東北的小豆包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外形特點就是碩大無匹,圓滾滾的。而且流線型指揮台圍殼是位於艇體後部,彈道導彈發射艙位於指揮台圍殼的前方,與其他所有型號的戰略核潛艇完全相反,這也成為颱風級最為獨特之處。

颱風級採用了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一貫的雙殼體設計,在非耐壓殼體外表面敷設有橡膠消聲瓦。颱風級使用的OK-650型核反應堆具備自然循環能力,中低速航行時不用啟動主循環泵。颱風級的總體噪聲水平接近於美國的俄亥俄級,是蘇聯時期所有戰略核潛艇裡最好的。

颱風級碩大的體型主要是為了消除“龜背”,在設計上是在水平面搞了兩個耐壓艇體,導彈發射筒就佈置在這兩個主耐壓艇體之間,而不在主耐壓艇體內。兩個主耐壓艇體的直徑在尾部最大處達10米,而在佈置導彈發射筒的這一段內直徑只有7.2米。這種設計還有一種考慮,就是保證耐壓殼體的強度。因為導彈發射筒如果佈置在耐壓殼體上,就要開很多直徑很大的孔。颱風級裝有20個導彈發射筒,如果佈置在耐壓殼體上,就需要連續開20個孔,這對強度的影響是很大的。為了保證強度,一般需要對開孔部位用厚鍛件和板軋材進行加強,這在工藝上也增加了很多難度。颱風級的設計,就避免了在耐壓殼體上連續進行大直徑開孔的麻煩。但這種設計造成颱風級的水面排水量就和基洛級核動力巡洋艦相當,水下排水量則高達33800-48000噸。

在導彈發射筒後面位於艇中線面處的是“耐壓中央艙段”,架在兩個主耐壓艇體上,橫剖面形成一個“品”字形。耐壓中央艙段裡面佈置有指揮室、聲吶、雷達、潛望鏡。在耐壓中央艙段的兩舷各有一個漂浮救生艙,能容納全艇艇員。颱風級採用的是艏水平舵,可收進非耐壓艇體內。

由於颱風級主要是在北極海域活動,所以很重視破冰能力。颱風級的指揮台圍殼和艇體上層甲板都進行了結構加強,可以拱破2米厚的冰層上浮。

颱風級所裝的20枚三級固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是R-39(北約稱SS-N-20“鱘魚”),全長16.1米,直徑2.4米,發射重量84噸,射程8300公里以上,可攜帶10枚分導核彈頭,每個彈頭10-20萬噸TNT當量。

颱風級艇首設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快速裝填裝置,可配置22枚魚雷,也可發射巡航導彈,或者佈設水雷。此外,颱風級還配有8枚“針”式便攜式防空導彈,但只有在浮出水面時才能發射。

颱風級強大的核打擊能力在冷戰時期令美國惴惴不安。但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無力供養,將3艘現役的拆解,1艘未完工的在船臺拆解,2艘轉為預備役,只剩1艘“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在服役。

與俄海軍新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相比,颱風級的核打擊能力是明顯超過的,但在最大航速、靜音效果、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上落後些。這也難怪,兩者畢竟不是同時代的裝備。(S)


聯合防務


這是俄羅斯兩代戰略核潛艇“颱風級”和“北風之神級”同框。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大潛艇,也是蘇聯時代工業的“巔峰之作”!總體上與歐美國家的核潛艇排序它的綜合作戰能力排在第二位!可以攜帶20枚“R39/SS-N-20”戰略導彈。


但是,從潛艇本身的製造來看,“颱風級”屬於落後的變通生產工藝!也就是說,蘇聯沒有掌握11米直徑耐壓殼體生產工藝,並且“R39導彈”在設計上也落後於“三叉戟Ⅱ導彈”,彈長16米,這樣就給潛艇製造出了難題!由於DⅣ級潛艇的“龜背”明顯,水下阻力大、產生的噪音也大……到了“颱風級”已經不能簡單的再增高“龜背”了,蘇聯設計師變通的將“颱風級”設計成了三個耐壓殼體艙,呈“品”字型佈置。上面那張圖片就是建造中的“颱風級”,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為單獨的兩個耐壓殼體,裡面分別安裝一套 核反應堆和蒸汽輪機設備、魚雷發射管、其他操縱設備……,而中間的空洞就是安裝“R39導彈發射筒”的地方,由於“潛地導彈發射筒”的製造材質與耐壓殼體一樣,也起到了耐壓殼體的作用。等左右耐壓殼體和中間導彈發射筒施工完畢後,再在外部“包上”一層“非耐壓殼體”……這種變通的設計與生產使得“R39導彈”得以順利的“上艇”……但是,這種看似“巧妙”與變通的設計與建造也讓颱風級變得“無比的肥碩”!水下聲學特徵非常明顯,按照北約的話說“一座水下移動的山脈”!蘇聯人自己也清楚“颱風級”的笨拙,根本進入不了大西洋!所以將它單獨部署“北德文斯克”的“水下洞窟”或者專用碼頭,戰備值班的時候,潛艇使出“洞窟”就是北極冰涼的海水,不用多長時間就下潛至北極冰層以下……這樣北約的反潛力量也就發現不了它了!

“R39潛地戰略核導彈”
是蘇聯最先進的潛地導彈,但是與美國的“三叉戟Ⅱ”相比要落後了一個檔次!該導彈雖然也採用固體燃料,但射程在8300–10000㎞與“三叉戟Ⅱ”的12000㎞有差距,並且制導方面也落後CEP誤差500米 ,“三叉戟Ⅱ”是90–150米,也就是說蘇聯彈不能擊毀“加固型導彈發射井”這樣的“硬目標”,而美國彈由於精度高可以摧毀!同時,蘇聯彈可以攜帶8個分彈頭(每個10萬噸當量)、美國彈可以攜帶8–14個彈頭(W88型為8個、W76型為14個),那麼“俄亥俄”就形成了24×14=336VS“颱風級”20×10=200這樣的優勢!

總體來說,“颱風級”反映了當時蘇聯的工業水平,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公允的說“颱風級”這樣的龐大艇身建造 讓美國建造也會吃力的!特別是“颱風級”還採用了“鈦合金”耐壓殼體建造和HY–130等級的高強度鋼。這些都是美國暫時沒有的能力。

蘇聯解體以後,由於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軍費大幅度縮減,再維持“維護費用”比俄亥俄級還要高的“颱風級”已經力不從心了,並且“颱風級”這種冷戰時期瘋狂的產物需要有其他的“戰略艇”替代,所以目前除了“颱風級”首艇TK–208號經過現代化改造成為“布拉瓦”戰略核導彈的實驗艇以外,其他的都要退役和拆解!

俄羅斯目前的“北風之神”核潛艇本質上相比於“颱風級”進步不算很大,只是由於它裝備的導彈數量下降了和“布拉瓦導彈”體積變小了 ,顯得“北風之神”的龜背沒有那麼明顯或者體積肥碩,但是“布拉瓦導彈”也從“R39導彈”的固態發動機改回了液體發動機,出現了倒退!從這一點來說它反而落後於“颱風”。


其實,蘇聯時代一直到現在的俄羅斯,戰略核潛艇這一塊,型號過於頻繁,總是“改、改、改”!原因就是導彈水平遠不如美國甚至英法,總型號不下7,8種而且一直都是“艇圍繞著彈”來建造,而不是“彈以艇為先”!美帝海軍1960年代建造了30多艘“拉菲特級”戰略核潛艇,先後使用了“北極星3”和“海神”潛地導彈,而艇一直沒有更換過,直到世界戰略核潛艇的“巔峰之作”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颱風級”部分艇已經退役和拆解了,也許世界再也不會建造這樣大的潛艇了!屬於它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皇家橡樹1972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應該是蘇聯的“颱風”號核潛艇和美國的“俄亥俄”號核潛 艇。蘇聯的“颱風”號核潛艇是蘇聯第四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它長183米,寬22.9米,高 18米,潛水深度可達500米。它的耐壓殼與外殼間有4-4.6米的間距。1978年,代號402 工廠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始建造這艘核潛艇。它的水下排水量為30000噸,水下航速 最高可達27節。這艘核潛艇的編制官兵為150人。1980年9月,“颱風”號核潛艇下水試 航。1983年,它進入蘇聯北方艦隊開始服役。它的動力裝置是2座推進功率為59000軸馬力的壓水反應堆和2臺總推進功率為80000 軸馬力的蒸汽渦輪機。所配備的武器包括8具魚雷發射管、20具高15米的SS-NX-20導彈 發射筒和20枚射程9000千米的SS-NX-20潛射彈道導彈。體長為15米的SS-NX-20導彈, 投射重量為1900千克,命中精度可以達到650米。這種導彈可以在蘇聯近海打擊到整個 歐洲、北美和亞洲地區的目標。美國的“俄亥俄”號核潛艇長170.7米,寬12.8米,吃水深度為10.8米。它的動力裝置為一座S8G壓水反應堆。在這艘核潛艇的中部有24個導彈發射管,每 個導彈發射管裡都裝有一枚射程為11000千米的C-4三叉戟I型導彈。每枚C-4三叉戟I型 導彈中都裝有8枚分彈頭,每枚分彈頭的爆炸威力為10萬噸當量。8枚分彈頭可以分別擊 中不同的目標。這就是說,除了導彈之 外,這艘潛艇上還裝了 4枚533毫米的HK68水雷。潛艇的武器裝備非常先進,本身性能又非常良好,它擁有在海戰中 戒備較長時間的能力,可以較好地完成全球性的持久作戰任務。由於發出的噪聲小,它 還被人們稱為“靜悄悄的潛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