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曝20億美元融資進展,京東金融成爲「科技公司」了嗎?

再曝20億美元融資進展,京東金融成為“科技公司”了嗎?

有巨頭們在的科技金融領域一直都很熱鬧,融資消息和上市傳聞從未間斷。而從年初就被傳正在尋求融資的京東金融,終於有了新進展。

有消息稱,京東金融近日已融資至少130億元(約20億美元),估值1200億元。較去年的600億元估值已經增長一倍。

消息人士稱,此輪融資的主要投資者包括中金公司(CICC Capital)、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券商中國證券(China Securities)、私募股權公司中信資本(Citic Capital)和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投資部門BOCGI。

京東金融對外的回應稱,此輪融資尚未完成,拒絕置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輪的融資中的投資機構,都有著國資的背景,如果融資消息坐實,它們將成為京東金融正需要的有力“背書”。

劉強東曾經說過,京東金融有望在2020年之前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但是目前相比其他家的金融業務,京東金融的實力著實還差了點,最明顯的短板還是牌照。

虎嗅作者楊舒芳在文章《撕開科技的外衣,京東金融還是那家“牌照荒”的金融公司》中就有提到,在BATJ四大互聯網巨頭的金融科技陣營裡,京東所擁有的牌照數量不及BAT,而且對比阿里的網商銀行、騰訊的微眾銀行、百度的百信銀行,京東是四家中唯一沒有銀行牌照的。

此外,京東金融還缺失保險、證券、消費金融和個人徵信等牌照。

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是監管方面對其實際能力還存在質疑,故而銀行、保險、基金等幾個行業內所謂的“大牌照”,一直沒有獲得監管機構的放行。

如果這次的融資結束,有了投資者的助力,京東金融拿下牌照的難度係數應該會小很多。

雖然在牌照的問題上捉襟見肘,京東金融卻似乎從來都沒有表現出對牌照的渴求,因為它對自己的定位從來都表達地十分清晰:一家全球領先的數據驅動型科技公司。京東金融官方曾經向外傳達過,公司的核心資產是數據能力和技術能力。京東金融CEO陳生強也多次表示過,京東金融未來的定位將不再做金融。

對於金融平臺的監管,只會趨嚴,而不直接觸碰金融業務,向科技業務轉型,是避免觸線的前提。“未來京東金融的收入,將來源於服務金融機構產生的服務性收入,而不是擁有資產所獲得的收益。”陳生強在接受《財經》雜誌的採訪時如此說過。

京東金融果真可以做到“不如其名”嗎?恐怕對依然以“金融”命名的公司們來說,“去金融化”更像是一個偽命題。

去金融化是京東金融正在做的事,但是目前來看,略有難度。因為現實的狀況還是,京東金融目前一半以上的營收,都來自於消費金融。

今年5月份,自媒體“開柒”曾曝光出京東金融的融資推介材料。資料顯示,京東金融2017年四個季度的收入分別為18.1億元、24.2億元、27.7億元和33.3億元,總收入為103.3億元。

而京東金融的四大核心業務板塊(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支付業務、財富管理)中,消費金融(京東白條、金條)的收入佔比正在持續上升,2017年第四季度,消費金融已經佔到了總收入的55%。

再曝20億美元融資進展,京東金融成為“科技公司”了嗎?

圖片見水印

有京東金融公司人士向《財經》雜誌透露,現在京東金融的估值是按業務條線單獨估值之後再融合到一起的,所以京東金融不可能“放棄”已有的業務,畢竟服務性收入總量較低,利潤率再高也支撐不住整體。而且如果沒有一線的金融業務經驗,科技類公司很難真正具備服務金融機構的能力。

而且,想要做世界第三的京東金融,還有著比螞蟻金服和微眾銀行高出不少的消費貸和現金貸不良率。

2017年,螞蟻金服和微眾銀行的現金貸不良率分別在0.7%、0.6%,而京東金融達到了1.3%;螞蟻金服的消費貸不良率為1.8%,京東金融則達到了3.4%。

再曝20億美元融資進展,京東金融成為“科技公司”了嗎?

圖片見水印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京東目前擁有拆分後的京東金融約40%的收益權。但是,京東金融和京東的業務掛鉤並不明瞭,目前所看到的僅有關聯,是在上述融資推介材料中顯示的,京東金融的支付業務收入有85%來自於京東體系內的交易。

再曝20億美元融資進展,京東金融成為“科技公司”了嗎?

圖片見水印

當然,關於京東金融的盈利狀況,外界更不得而知,但在年初劉強東給京東全體員工的一封內部信中有透露,京東金融已經實現單季盈利。

自從京東金融分拆出來之後,“即將單獨上市”的消息就源源不絕,最新的說法是,融資順利的話,京東金融計劃於2019年~2020年在A股實現上市,到時候只怕還是會脫下“科技”的外衣,露出扭捏的“金融”本質,而能不能更加體面地走上上市之路,還是要看這兩年,京東金融的“去金融化”能進行到哪一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