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山與神龍灣

晉城遊,遊的遠些就是陵川、高平、沁水。

再走,就出了晉城界。

要麼長治,要麼河南的濟源,焦作 ……

這次,跟著妻子,作為她的家屬跟著她和她的同學們就跑過了頭,一下子跑到長治的 平順 去。(實際上是一輛七座車因為別人有事空了一個座位,我就臨時被抓了替補。)

據他們說,是去一個叫 井底村 的地方。

天脊山與神龍灣

路過平順之後,在一個岔口處看到兩個導視牌,一個通往天脊山景區;一個通往神龍灣景區。因為我們出來的早,時間寬裕,就聽從帶隊的安排,信馬由韁的先往天脊山方向去。

太行自古天下雄,又有天脊之稱。

天脊嶺景區,我不知道和這個有沒有關係?

山水,溝壑,天脊嶺是一個拼命用人工造景去融合自然景觀的一種操作模式。

入口的大佛,進門後的河道工程,兩山之間的瞭望臺,都是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一種模式在修建。

天脊山與神龍灣

天脊山景區有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就是符號植入,每一個可以拍照留念,可以寫下“到此一遊”的地方,他都用鐵皮焊了一個 “天脊山留念” 的東西插在顯要位置。像是一個永遠的烙印,揮之不去。

跨越峽谷兩岸的索橋,玻璃棧道,空中觀景臺,搖擺橋……

這一切都在無時不刻的彰顯出投資方對於旅遊動向的時刻關注。

什麼是需求?

看潮流。

天脊山與神龍灣

當我們走出天脊山景區,從另一岔口折返往 神龍灣景區 走,因為時間的關係,最終決定在進去不遠的一個酒家吃午飯。按領隊人的觀點來說,到了飯點就吃飯,也不差趕那幾里路。

天脊山與神龍灣

吃飯的時候與老闆閒聊,建議我們從另一邊入口遊覽最好,正常的遊覽方式多數人走不到頭,太累。按他說的方式,用時兩個半小時差不多;如果按正常方式走,要走到三個半小時差不多。

也是多虧了他的建議,我們才得以走完了全程。

神龍灣景區,也屬於太行大峽谷的一部分。因為廣告投放少,景區還在建設的原因,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

從另一邊的入口遊覽,是一種下行模式,是從山頂俯瞰群山,俯視峽谷的視角。

沿著下山的石階往下走,一路野花野草入眼,群山蔥蘢,犬牙交錯,峽谷之間的峭壁立陡上下,足足一兩百米的落差。這種龐大的體量,足以震撼到遊人,給人以讚歎與驚奇。

天脊山與神龍灣

再往下走,就是神龍灣景區最險要也是景色最美的地方——L一線天。

這裡不只是“險”,可謂之“絕”。

路沒有的,要走一條順著山體懸崖峭壁環繞而上的懸梯。高,且不說。那懸梯窄而又窄,許多地方僅僅容得下一個過身。一側石壁,一側懸崖。如果不是環環繞繞的懸梯用藤蔓的形態展示出的柔軟,人的腿會被這種險絕的氣勢嚇軟。也只能用“鬼斧神工”來勉為其難的形容它。峽谷斷裂處,峭壁與峭壁相互比鄰而立,峭壁又因經年被水流沖刷的原因形成另一種溝壑的紋理,自然造景,天然成畫。

天脊山與神龍灣

一道水從半山處流出,傾瀉而下,落百米入潭,走峽谷間一條窄窄的水道,水聲清幽,水碧如藍。見過許多小河大河,卻從未見過如此清澈如斯的水,通透見底,又隱幽的藍綠。峽谷間有微風徐徐的通過,讓人覺得有種通體的清涼。

站在離瀑布最近的地方,心中不免生出歡喜,會不自覺的把自己幻化成那一朵水花,做向下的跳躍……

最終通過棧道一樣懸梯之後,來到谷底,再仰視來路。那種排山倒海的雄壯又一次會令人讚歎,感慨時間與空間的造化,感嘆人與自然之間的大與小。

老喬到景區門外接我們返程,掛壁公路 前又看另一種景象。

鑿山開巖,使天塹變通途。

巖孔之外,時不時有燕子劃破天際,極速的下落或飛昇,叫人心裡一驚。

而,山的遠處,陰沉了一天的太陽正在西下。

山巒的連綿處,偶爾隱現一兩串光暈,五彩奪目,為我們一天的行程多出另一種美好。

天脊山與神龍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