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滴滴順風車事件:管理好你的社交形象

  每一個悲劇的開始,不管結局如何,往往都會以一個悲劇的方式結束。最近引起廣泛重視的“空姐乘坐順風車遇害事件”可謂是引起了軒然大波,最近網上各種言論層出不窮,“評論有風險,公號需謹慎”。畢竟一個鮮活的生命逝去,這無論對於家人,還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言,值得吸取的教訓還是很多的。在這個我們不做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論,我想此刻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論都是不負責任的。

評滴滴順風車事件:管理好你的社交形象

不得不說,順風車自帶“社交屬性”

  其實客觀講,滴滴平臺(我們還是稱之為“小桔科技”,這樣被和諧的風險小一些)真正在踐行著共享出行的出行方式。首先是“拼車”還是選擇“單程”,完全由司機決定,或者是由司機和乘客共同決定,而不是簡單由滴滴平臺決定。再者其實一次乘車之後,乘客和司機就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構築起更為“密切”的拼車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沒有滴滴平臺什麼事情了。比如說我常常在某個時間段下班,然後呢,總有個司機在那個時間段路過我公司的樓下,這就可以完全繞過滴滴平臺了。真要是郎情妾意,發生點兒啥這就真的跟滴滴平臺沒有半毛錢關係。綜合說起來,滴滴順風車從出現的時候其實就自帶了“社交屬性”。

你的“人設”無處不在

  現在我們對於“人設”這個詞已經是不陌生了,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盡相同,但是“人設”的命運卻可以有著驚人的相似。人不能總是活在“人設”中,但是我們的人設往往不是由自己決定的。曾經我也在網上看了這樣過激的評論,“如果她不是空姐,她長得不是這麼漂亮,會不會就沒事。”其實在很很多時候,人的自我選擇能力是有限的。成不成為空姐是她的職業選擇,是不會需呀修飾打扮是這份職業對她的要求。而這一切不能成為她為此受害的理由。我是做HR的,這不意味著我就可以沒有良知,一位站在企業角度去欺騙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底線。一份職業給人的外在形象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幻想,比如護士、醫生、教師……但是其內在的職業素養才是她職業人設的精髓。

管理好你的“社交形象”

  臨了,我們引出這個詞“社交形象”。簡單說,就是你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給別人呈現出來的形象。我們說滴滴順風車可以公佈客戶的信息包括照片,其實這本身就是傳遞“社交形象”的平臺,你是那種一看就讓人感覺端莊、大方,還是那種風情萬種、讓人想入非非。畢竟這裡我們說的很明確,是“社交形象”,你希望你的朋友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和眼光看待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