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比特幣: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最近比特幣行情不太好,許多投資者開始懷疑比特幣的未來走勢,此文是筆者2017年8月份寫的一篇文章,還是探討比特幣的若干有爭議的問題,比如比特幣是不是貨幣,比特幣與主權貨幣什麼關係,比特幣未來會怎麼樣等等。筆者讀書期間研究領域是貨幣領域,所以也僅僅是從理論視角來探討,不多支出,還望指正。

原文已發表於個人公號——一瓣,yibanshuping。


8月15日,比特幣等代幣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比特幣跌幅最高達10%(Bitstamp的數據)。我想,有些讀者的內心一定是複雜的。自13號《貨幣的本質、比特幣騙局與央行的佈局》發表以來,引起了廣泛的傳播和討論,我帶著讀者的反饋和疑慮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並趁一位擁有4年比特幣從業經驗的大哥(開發礦機等)來上海出差的機會當面請教,也在微信上與一些技術派進行交流,收穫良多,特寫下此文供大家討論,一方面是釐清筆者對比特幣和區塊鏈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對各方面的反饋意見做一個總結和答覆。

在由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編纂的《聖經·新約》中記載到,法利賽人欲陷害耶穌,故出了一道難題:

他們問耶穌,“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耶穌肯定回答,那他們就可以聯合群眾們驅逐耶穌,如果耶穌否定回答,羅馬王凱撒自然會懲罰耶穌,所以這是一個“二元困境”,可是機智的耶穌早就識破了他們的小伎倆。)

耶穌答到:假善人,你們為什麼要試探我?拿一個稅幣給我看看。(他們便遞給他一塊“德納”。)耶穌反問到:這肖像和名號是誰的?

他們回答說:凱撒的。

耶穌順理成章地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上帝的,就應歸還上帝。

法利賽人聽了大為驚異,遂離開了。

要是我在場,可能會追問一句:如果凱撒連上帝的也要,給還是不給?

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是筆者跟這位業界大哥聊天后最先想到的故事。他雖然是從業者,但他對比特幣當前的業態也持有保留意見,倒是很認同筆者對於貨幣本質和比特幣定位的看法。筆者上述追問的,正是筆者對比特幣持批評態度的原因,因為凱撒或可以利用上帝的愛和普羅大眾的無知為自己牟利。

公號文章《貨幣的本質、比特幣騙局與央行的佈局》發佈之後,還是受到了一些關注的,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一起聊天的這位大哥就是通過文章結識的,世界很小,我們有很多共同朋友,所以也是一拍即合。他挺認同我對於比特幣的認知,即比特幣不是貨幣,是個投機品,沒有內在價值(Internal value)(這裡是指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即未來現金流的貼現。而比特幣的“價值”卻主要來源於價格波動套利與金融解決方案,準確來說是灰色金融的解決方案),但這不代表沒有需求。只是他覺得比特幣仍然有廣闊的空間,這一點,我也是基本認同的,畢竟,市場價格與價值的背離,以及背離的程度有太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了,密西西比泡沫、荷蘭鬱金香泡沫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短期內市場價格的波動,還是在於人們觀念上的認可,即羊群效應。另外,畢竟目前市值還比較小,而需求的潛力還有待開發,所以空間肯定是有的,但一定會大起大落,不敢玩過山車的還是要善意提醒一下。本文並不是來給大家作投資建議的,而是基於自己的一點理解,讓更多人瞭解比特幣的遊戲規則。如果凱撒的野心慾壑難填,那麼理想主義者和“無知者”(非貶義)最好還是敬而遠之。任何資產價格的漲幅都取決於增量流動性,只要買方與賣方力量發生轉向,價格趨勢就難以為繼。

首先重申一下我對於比特幣“貨幣屬性”的看法。筆者一直學習經濟學,研究的領域恰好是貨幣與經濟週期,故對貨幣史與貨幣理論都有一定涉及,所以對於比特幣的認知也是基於學理上的探討。在上篇文章中有強調,比特幣至少目前還不是“貨幣”,縱使它能在局部行業、某些國家和特定時刻充當有限的流通手段、記賬職能和保值增值(俗稱“電子黃金”)功能,但仍然與法幣的地位與用途是無法抗衡,而且其數量的限制也先天性的約束了其價值尺度等職能的發揮,沒有哪個市場參與者願意使用價值大幅波動的“貨幣”作為價值單位的。所以對於比特幣目前的狀況應該有個清楚的認知。

比特幣也有過一些“法幣實驗”,但都失敗了。微軟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支持比特幣的付款方式,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正在逐步收縮。荷蘭曾有條比特幣大街,商家可以接受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但是現在也宣告實驗失敗。比特幣從線上向線下的落地實驗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不成功的,但我知道理想主義者們還在憧憬。我在上篇文章中說過,

貨幣的信用屬性某種程度上就是權力屬性,主權國家的信譽是貨幣價值穩定的保證,政權的穩固是保證貨幣在國內與國外價格穩定的重要因素,同時,主權貨幣也是拓展權力空間的有效渠道,這就是美國在二戰後期要奪取佈雷頓森林體系話語權從而奠定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時的考慮,也是當今中國極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原因。主權國家與去中心的貨幣在當前的全球格局中是不相容的(歐元是特例,但是歐元區也差點因為貨幣制度的問題走向瓦解,這個問題另議),所以去中心化的貨幣生存空間一定是有限度的,一旦突破權力與法律等為其設定的界限而野蠻生長,這種在沉默中的爆發,往往以滅亡而告終

筆者也諮詢了一些律師的意見,他們也是認為雖然比特幣的一些交易不違法,但是現在比較火的ICO項目正在模糊與IPO的界限,筆者圈內也有人諮詢我如何將ICO項目以IPO的形式落地,金融圈的人都太會玩了。我想,這就是人性,筆者並不是不相信技術可以改變社會,不是懷疑比特幣的先進性,只是對人性中的貪念和“道德律”的約束持懷疑態度

。7月份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鍵詞就是“穩”,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天職”,同時央行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提到了空前高度,去槓桿又如此緊迫。結合政治與經濟、金融的政策動向,筆者對一切非規範的操作和創新都是持謹慎看法的。當經濟活動的邊界與權力的邊界如果不匹配時,就會有牟利的空間,但這種空間畢竟是狹小的。而且站在監管者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會密切關注的。現在政策的方向恰恰是要形成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金融監管體系,未來,央行的權限可能會越來越大,套利的空間也會壓縮。

比特幣的正確定位是什麼它玩的是貨幣脫媒的遊戲,是主權貨幣的影子。在某種程度上,跟影子銀行的孕育邏輯是一樣的,都是遊走在灰色地帶,都是為了進行制度套利。

毫無疑問,比特幣的匿名性是一種保障,為大量非法資金的跨境流動提供了有效的媒介。同時,現有的金融機構在資金跨境流動方面處置效率比較低,比特幣恰好彌補了其不足,這在金融危機後表現的更加明顯。同時如果通過傳統的銀行系統處理,企業在會計賬目上都會有相應的體現,多少會讓人產生一種焦慮感。所以從資金跨境流動的角度來說,比特幣實際上是“

貨幣的貨幣”,有國界的主權貨幣通過無國界的比特幣彼此之間進行轉化,繞過了銀行體系直接進行清算,而且還不留下一點痕跡,這就是比特幣這套金融解決方案的優勢所在,也就是廣大樂觀者看到的“價值”所在,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比特幣在國際關係緊張的時候會漲價,在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比特幣甚至比黃金更能發揮保值功能,而且其升值空間更大,它的不可追索性給了人們安全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朝就核武器問題引發的緊張局勢得到緩解後,全球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當日便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美國是500美金,下跌10%,中國是1600元人民幣。也巧的是,筆者的文章就在當日白天引起關注的,此巧合純屬虛構。

為什麼中國的比特幣價格相對於美國高?在與前輩的聊天中,我得到的答案是,在國內,人們將人民幣換成比特幣,而後在境外將比特幣換成美元等,這樣資金就可以處境了,但是交易費用是極高的,一般為10%左右的手續費,同時買賣之間本身就有價差。中國比特幣價格相對較高,一定是需求較大,或者中間的交易成本較高等原因導致的。

參與比特幣遊戲的,除了這些資金跨境流動的“剛需”之外,還有一部分投機客,他們就是為了賺取價格波動的收益,也就是資本利得。現在盤子還比較小,而且非常不規範,實際上是有操盤空間的。據筆者的瞭解,有很多交易平臺是基於微信群“叫賣”的方式出現的,只能說非常傳統了。這種買賣方式實在是太好操縱了,在一幣難求的時候,往往就形成了一人喊賣,多人出價競拍的場景,這確實是有些不靠譜的。而且,很多交易平臺實際上在加槓桿,他們的玩法跟當初銀行轉型的時候類似。

最早的“銀行”最初實際上發揮的是“倉庫”的功能,替人們保管金屬貨幣,收取一定的保管費,這實際上就是100%準備金,而且最初還沒有貸款業務。但慢慢地,保管人逐漸發現,有大量的貨幣是沉澱下來的,又因為貨幣是同質的,所以當客戶來取的時候,只要給其等量的貨幣就可以,具體是誰存進來的不重要。在利益的驅使下,倉庫保管人開始將一部分錢貸出去,賺取利息收入。一開始可能只貸了10%,慢慢的,20%,他會一點一點地說服自己到50%,70%,甚至90%,只要剩下的錢足夠應付客戶取款就不會發生兌付危機。然而,總會有東窗事發的一天,當大家都知道倉庫的行為,就會自發的組織起來去取錢,而此時,就發生了我們所熟悉的“

Bank Run”,金融危機時的英國北巖銀行就被擠兌了,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中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在2%左右,這就是日常活動資金,所以現代的商業銀行體系嚴格來講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出現兌付危機的(此處就不展開了),之所以沒有,還是因為政府的背書。

比特幣的很多交易平臺跟這個玩法就很類似,10塊錢可以做成50塊錢的買賣,槓桿是一步步膨脹起來的。筆者喜歡讀金融史,金融的玩法實在太多了,我不太相信人們心中的“道德法則”有什麼硬約束。金融活動至少也有千年的歷史了(可參考《千年金融史》),眼花繚亂的產品,越來越複雜的玩法,但是不變的是人性,是逃不開的週期,監管者和風控者一定是要以人性貪婪為前提的。所以,理想,在初期或許是存在的,但是它大都會慢慢變質。最後,遠方的詩被眼前的苟且改成了打油詩。(筆者在生活上是個樂觀者,但是在專業領域內,我還是覺得這次沒什麼不一樣)。讓理想的歸理想,當理想已變味,如果還想扛著理想的大旗招搖過市,那我就得寫文章批判了。

比特幣系統目前來說,連零和遊戲可能都算不上,對於全社會來說,它是一個消耗品。交易價格當中含有大量的電力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等,但是它創造了新的“價值”嗎?沒有。部分財富轉移了,還有部分財富蒸發了。

我們還是要談談理想的。

比特幣誕生於金融危機之後,第一枚比特幣於09年誕生,由奧地利學派的信徒和IT愛好者們開發出來。他們或許是受到了奧地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耶克的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的啟發,利用先進的加密技術構建了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為了緩解金融危機的衝擊,全球央行均步調一致地進行了海量的貨幣投放,再加上美聯儲等屢次上調債務上限,這實在是打擊了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他們對政府和主權貨幣系統徹底失去了信心。政府利用債務(貨幣也是政府的債務)工具侵蝕勞動者的成果,稀釋勞動者的財富,所以比特幣是以一種正義的名義誕生的。(如果有想從這個視角拓展知識的讀者,可以參考奧地利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羅斯巴德教授的《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這本書,英文名叫《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筆者重譯了第二版,但是編輯辭職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本書中英文版本都可以直接下載電子版)

我們再來看看理想的骨感。

首要的,也是我上篇文章的主題,去中心化與權力是不相容的,在這兒就不展開了。

其次,如果比特幣成功替代了主權貨幣成為全球流通與清算的手段,如果比特幣真的成了各國法律認可的清算貨幣,而且還被實踐證明為一個良好的貨幣工具,我們可以試著從歷史比較的角度演繹一下之後的故事,它會有何風險?必須承認的是,鑄幣權相當於一座永不枯竭金礦開採權,它是權力擁有者的魔杖,在未來數字貨幣的時代,連印鈔機都被淘汰了,只需要按下鍵盤,敲擊想要的數字,那就是“財富”。對於這樣一塊無人認領的礦藏開發權,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會蠢蠢欲動,這有可能又會是一場貨幣戰爭。(危言,但不聳聽)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比特幣的修正主義者,也就是掌控產能的礦工們,他們想要控制這個中心(縱使目前任然具備不可回撤、不可干擾和去中心化的“優勢”),這應該也只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既然他們有這樣的訴求,技術上應該就是可實現的。這實際上是取而代之,他們取代官方的央行成為貨幣的管理者。為什麼,因為有巨大的利益。雖然比特幣數量的增長是有極限的,但是他們可以通過提高交易效率(仍然是技術問題),或者利用槓桿的作用,也是可以擴大利潤空間的。如果未來發行新的比特幣符合大多數人的預期,或者符合少數有話語權的團體的人的預期,那麼這一限制也是會被逐漸突破的,這仍然只是個技術問題。

我們看過去百年來銀行體系與金融市場的變遷就能演繹出多少有些類似的畫面,這個畫面就是在人類利益的驅動下,一切制度約束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每當危機來臨,總是由大家一起來為玩火的人承擔責任。

比特幣能解決通脹問題嗎?不能。即使比特幣數量有限,還有比特幣的替代品。按照哈耶克的自由銀行理論,在這個自由的貨幣市場裡面,誰都可以發行貨幣,最後通過市場大浪淘沙,優勝劣汰,一定會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最優貨幣。筆者想問的是,So what?What‘s different?如果它的數量不變,那就會引發通縮。如果數量可變(有多重實現形式),那就時通脹,這跟主權貨幣體系有何區別?筆者的觀點還是比較保守的,與其將貨幣的命運交給技術,還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實際上還遠遠不清楚智能化和大數據的潛力,也不清楚去中心化是不是一定比中心化要好,因為這是第一次實驗,我們毫無疑問是會放大中心化的弊端的。我們聽慣了善與惡的故事,在10次善舉之後的1次拒絕,那麼在人們心中只會記得這一次拒絕。當然了,到底哪一種選擇屬於保守,筆者也說不好,筆者也很焦慮,陷入到無知論的世界無法自拔,這種看山不是山感覺像是盲人的世界。

在跟比特幣買者和其他參與者的聊天中,處處透露這對加密算法的信心,筆者是技術上的外行,但是萬法歸宗,技術始終是個技術問題,中本聰能夠設計出來,就一定有人能夠破譯。有位前輩說,基於區塊鏈的比特幣因為其不可追索性,那麼將會是財富的最有保障的母體,“只要算法不被攻破,財富就不會一夜崩塌”,我回答說,“一旦攻破,財富就真的一夜崩塌了”。沒有任何產品是沒有風險的,我們原本以為房地產抵押貸款基本無風險,但華爾街的玩法導致了金融危機,現在連主權國家都可以破產,金融上還有什麼是不會發生的嘛?只要破譯的回報足夠大,至少是有人願意去嘗試的,畢竟好奇心再加上利益的趨勢,IT的狂熱分子還是會躍躍欲試的。前輩回答說,那他們完全可以直接攻擊美聯儲了。但是攻擊美聯儲如果被FBI和CIA追索並抓捕,豈不是要受牢獄之災,而比特幣世界法度之外的。

感謝許多參與者的積極討論,有許多讀者將筆者對比特幣本身的批判擴大到了對區塊鏈的批判,這實在是有些冤枉了。筆者非常看好數字貨幣的未來,非常看好區塊鏈的應用,但是,還看不到去中心化的數字貨的幣未來在哪裡,或許很遙遠,貨幣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會與主權掛鉤。筆者確信區塊鏈技術會帶來一場顛覆式的革命,

就像人們也將互聯網定義為革命一樣,畢竟對於革命的概念,界限是模糊的。

對於數字貨幣,筆者可以猜測一下其未來的業態,由近即遠。第一步,央行發行並管理數字貨幣,向無現金社會逐步過渡,這一步對現有的金融體系衝擊不大,只是貨幣的物理形態由現在的紙幣轉化為數字(現金還可以並行存在,但退而為其次),清算系統仍然由商業銀行體系提供。第二步,區塊鏈替代商業銀行提供清算與記賬等功能,但一定是中心化的,央行是數字賬本的保管者。第三步,金融市場結構性調整。混業經營對於分業監管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加劇了金融與經濟的不穩定性,商業銀行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之間太關聯而不能倒,都給貨幣政策執行帶來困難。未來,中心化是趨勢,現有的子行業可能都會成為央行的一個分支部門,例如商業銀行部門、證券部門、債券部門等等,各司其職,央行統籌協調。我們每個人的銀行賬戶與交易賬戶都在央行管理的數字賬本上,每個人都可以提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和交易流量表,國家資產負債表和分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也只需要在區塊鏈上“拉”一下就可以了,前提是技術問題不是個問題。筆者只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本身作的一點想象,我想這方面,讀者中的一些專家們更有發言權。所以歡迎自由交流,數字化是美好的。

中國官方(央行)在數字貨幣研發與推廣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想這應該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一個部分吧。由中國政府背書的數字化的人民幣一旦發行,至少是要比比特幣靠譜的,將來有一部分選擇比特幣作為避險工具的其他國家公民或許會有一部分轉移到人民幣上,屆時,比特幣或許就會不攻自破了吧,或者說其“價值”會下降,畢竟大量理想主義者和“無知者”的參與度會下降,但灰色地帶的業務仍然存在,這就是讓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但是我想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不會像美元那樣一蹴而就的(當然美國綜合實國力的增強為其提供了必要條件),佈雷頓森林體系從英美雙方的計劃到多國齊聚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面對面談判到最終落定,也就3、5年時間,其中多國談判(實際上是英美主導)確立的框架性方案只用了3周的時間,當然會後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細節上的處理才逐漸使方案落地。不得不說,戰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與美元的國際貨地位是緊密相連的。無論在國際還在國內,貨幣的擴張就是權力的擴張,這也是為什麼去中心化的貨幣很難扶正的原因。

這篇短文一氣呵成,寫到這兒也差不多該收尾了,原本以為寫4千字就可以了,結果又到了7千字,但還意猶未盡,許多問題都可以作文章。

我們每個人的知識儲備與結構都不一樣,看問題的視角自然也不一樣。同樣的物質世界和經濟現象,理解也是有極大差異的。大家儘可以自由評論,但是非理性的價值判斷是沒意義的,筆者仍會精選,但不予置評。筆者原來只寫長篇書評,所以讀者群還是侷限於學術界,這一塊基於專業知識做一些延伸我還是一定把握的(開心的是現在朋友圈寫書評的朋友和公眾號越來越多了)。但現在偶爾也會寫一些文章對熱點問題做些經濟解釋的工作,實在是一家之言,但並非兒戲與譁眾。只是深知自己的知識面還很窄,在發文之前一般都會發給業內人士看看是否有硬傷,然後才敢對外公佈,算是對讀者朋友負責任吧,這也是學術研究一貫養成的嚴謹性。但即使這樣,還是難免會有欠妥之處,文責筆者自負。文章我都會通讀幾遍,希望行文儘量流暢,但還是根據自己的寫作習慣去組織文字。整體而言,還是建議比一般文章速度慢一些,因為通過很多評論我就知道讀者並沒有認真讀文章,很多問題文中都有解釋。

【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

更多貨幣專題,可收聽我們在喜馬拉雅app上開設的經濟學課程。以曼昆《經濟學原理》為藍本,既有經濟學的基礎原理和完整知識框架,也有學科歷程演化和最新的發展動態,還有追蹤現實世界現象學以致用的即時研討和評論,輔助大量活潑生動的日常案例和政經熱點,全新教學理念和充分互動,歡迎收聽。

比特幣: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