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比特币: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最近比特币行情不太好,许多投资者开始怀疑比特币的未来走势,此文是笔者2017年8月份写的一篇文章,还是探讨比特币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比特币是不是货币,比特币与主权货币什么关系,比特币未来会怎么样等等。笔者读书期间研究领域是货币领域,所以也仅仅是从理论视角来探讨,不多支出,还望指正。

原文已发表于个人公号——一瓣,yibanshuping。


8月15日,比特币等代币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比特币跌幅最高达10%(Bitstamp的数据)。我想,有些读者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自13号《货币的本质、比特币骗局与央行的布局》发表以来,引起了广泛的传播和讨论,我带着读者的反馈和疑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趁一位拥有4年比特币从业经验的大哥(开发矿机等)来上海出差的机会当面请教,也在微信上与一些技术派进行交流,收获良多,特写下此文供大家讨论,一方面是厘清笔者对比特币和区块链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对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做一个总结和答复。

在由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编纂的《圣经·新约》中记载到,法利赛人欲陷害耶稣,故出了一道难题:

他们问耶稣,“给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他们的想法是,如果耶稣肯定回答,那他们就可以联合群众们驱逐耶稣,如果耶稣否定回答,罗马王凯撒自然会惩罚耶稣,所以这是一个“二元困境”,可是机智的耶稣早就识破了他们的小伎俩。)

耶稣答到:假善人,你们为什么要试探我?拿一个税币给我看看。(他们便递给他一块“德纳”。)耶稣反问到:这肖像和名号是谁的?

他们回答说:凯撒的。

耶稣顺理成章地说:那么,凯撒的,就应归还凯撒;上帝的,就应归还上帝。

法利赛人听了大为惊异,遂离开了。

要是我在场,可能会追问一句:如果凯撒连上帝的也要,给还是不给?

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是笔者跟这位业界大哥聊天后最先想到的故事。他虽然是从业者,但他对比特币当前的业态也持有保留意见,倒是很认同笔者对于货币本质和比特币定位的看法。笔者上述追问的,正是笔者对比特币持批评态度的原因,因为凯撒或可以利用上帝的爱和普罗大众的无知为自己牟利。

公号文章《货币的本质、比特币骗局与央行的布局》发布之后,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的,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起聊天的这位大哥就是通过文章结识的,世界很小,我们有很多共同朋友,所以也是一拍即合。他挺认同我对于比特币的认知,即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个投机品,没有内在价值(Internal value)(这里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即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比特币的“价值”却主要来源于价格波动套利与金融解决方案,准确来说是灰色金融的解决方案),但这不代表没有需求。只是他觉得比特币仍然有广阔的空间,这一点,我也是基本认同的,毕竟,市场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以及背离的程度有太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了,密西西比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短期内市场价格的波动,还是在于人们观念上的认可,即羊群效应。另外,毕竟目前市值还比较小,而需求的潜力还有待开发,所以空间肯定是有的,但一定会大起大落,不敢玩过山车的还是要善意提醒一下。本文并不是来给大家作投资建议的,而是基于自己的一点理解,让更多人了解比特币的游戏规则。如果凯撒的野心欲壑难填,那么理想主义者和“无知者”(非贬义)最好还是敬而远之。任何资产价格的涨幅都取决于增量流动性,只要买方与卖方力量发生转向,价格趋势就难以为继。

首先重申一下我对于比特币“货币属性”的看法。笔者一直学习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恰好是货币与经济周期,故对货币史与货币理论都有一定涉及,所以对于比特币的认知也是基于学理上的探讨。在上篇文章中有强调,比特币至少目前还不是“货币”,纵使它能在局部行业、某些国家和特定时刻充当有限的流通手段、记账职能和保值增值(俗称“电子黄金”)功能,但仍然与法币的地位与用途是无法抗衡,而且其数量的限制也先天性的约束了其价值尺度等职能的发挥,没有哪个市场参与者愿意使用价值大幅波动的“货币”作为价值单位的。所以对于比特币目前的状况应该有个清楚的认知。

比特币也有过一些“法币实验”,但都失败了。微软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支持比特币的付款方式,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在逐步收缩。荷兰曾有条比特币大街,商家可以接受比特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但是现在也宣告实验失败。比特币从线上向线下的落地实验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不成功的,但我知道理想主义者们还在憧憬。我在上篇文章中说过,

货币的信用属性某种程度上就是权力属性,主权国家的信誉是货币价值稳定的保证,政权的稳固是保证货币在国内与国外价格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主权货币也是拓展权力空间的有效渠道,这就是美国在二战后期要夺取布雷顿森林体系话语权从而奠定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时的考虑,也是当今中国极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主权国家与去中心的货币在当前的全球格局中是不相容的(欧元是特例,但是欧元区也差点因为货币制度的问题走向瓦解,这个问题另议),所以去中心化的货币生存空间一定是有限度的,一旦突破权力与法律等为其设定的界限而野蛮生长,这种在沉默中的爆发,往往以灭亡而告终

笔者也咨询了一些律师的意见,他们也是认为虽然比特币的一些交易不违法,但是现在比较火的ICO项目正在模糊与IPO的界限,笔者圈内也有人咨询我如何将ICO项目以IPO的形式落地,金融圈的人都太会玩了。我想,这就是人性,笔者并不是不相信技术可以改变社会,不是怀疑比特币的先进性,只是对人性中的贪念和“道德律”的约束持怀疑态度

。7月份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键词就是“稳”,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天职”,同时央行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提到了空前高度,去杠杆又如此紧迫。结合政治与经济、金融的政策动向,笔者对一切非规范的操作和创新都是持谨慎看法的。当经济活动的边界与权力的边界如果不匹配时,就会有牟利的空间,但这种空间毕竟是狭小的。而且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会密切关注的。现在政策的方向恰恰是要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未来,央行的权限可能会越来越大,套利的空间也会压缩。

比特币的正确定位是什么它玩的是货币脱媒的游戏,是主权货币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跟影子银行的孕育逻辑是一样的,都是游走在灰色地带,都是为了进行制度套利。

毫无疑问,比特币的匿名性是一种保障,为大量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提供了有效的媒介。同时,现有的金融机构在资金跨境流动方面处置效率比较低,比特币恰好弥补了其不足,这在金融危机后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如果通过传统的银行系统处理,企业在会计账目上都会有相应的体现,多少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虑感。所以从资金跨境流动的角度来说,比特币实际上是“

货币的货币”,有国界的主权货币通过无国界的比特币彼此之间进行转化,绕过了银行体系直接进行清算,而且还不留下一点痕迹,这就是比特币这套金融解决方案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广大乐观者看到的“价值”所在,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比特币在国际关系紧张的时候会涨价,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比特币甚至比黄金更能发挥保值功能,而且其升值空间更大,它的不可追索性给了人们安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朝就核武器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得到缓解后,全球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当日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美国是500美金,下跌10%,中国是1600元人民币。也巧的是,笔者的文章就在当日白天引起关注的,此巧合纯属虚构。

为什么中国的比特币价格相对于美国高?在与前辈的聊天中,我得到的答案是,在国内,人们将人民币换成比特币,而后在境外将比特币换成美元等,这样资金就可以处境了,但是交易费用是极高的,一般为10%左右的手续费,同时买卖之间本身就有价差。中国比特币价格相对较高,一定是需求较大,或者中间的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的。

参与比特币游戏的,除了这些资金跨境流动的“刚需”之外,还有一部分投机客,他们就是为了赚取价格波动的收益,也就是资本利得。现在盘子还比较小,而且非常不规范,实际上是有操盘空间的。据笔者的了解,有很多交易平台是基于微信群“叫卖”的方式出现的,只能说非常传统了。这种买卖方式实在是太好操纵了,在一币难求的时候,往往就形成了一人喊卖,多人出价竞拍的场景,这确实是有些不靠谱的。而且,很多交易平台实际上在加杠杆,他们的玩法跟当初银行转型的时候类似。

最早的“银行”最初实际上发挥的是“仓库”的功能,替人们保管金属货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这实际上就是100%准备金,而且最初还没有贷款业务。但慢慢地,保管人逐渐发现,有大量的货币是沉淀下来的,又因为货币是同质的,所以当客户来取的时候,只要给其等量的货币就可以,具体是谁存进来的不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仓库保管人开始将一部分钱贷出去,赚取利息收入。一开始可能只贷了10%,慢慢的,20%,他会一点一点地说服自己到50%,70%,甚至90%,只要剩下的钱足够应付客户取款就不会发生兑付危机。然而,总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当大家都知道仓库的行为,就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去取钱,而此时,就发生了我们所熟悉的“

Bank Run”,金融危机时的英国北岩银行就被挤兑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在2%左右,这就是日常活动资金,所以现代的商业银行体系严格来讲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兑付危机的(此处就不展开了),之所以没有,还是因为政府的背书。

比特币的很多交易平台跟这个玩法就很类似,10块钱可以做成50块钱的买卖,杠杆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笔者喜欢读金融史,金融的玩法实在太多了,我不太相信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有什么硬约束。金融活动至少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可参考《千年金融史》),眼花缭乱的产品,越来越复杂的玩法,但是不变的是人性,是逃不开的周期,监管者和风控者一定是要以人性贪婪为前提的。所以,理想,在初期或许是存在的,但是它大都会慢慢变质。最后,远方的诗被眼前的苟且改成了打油诗。(笔者在生活上是个乐观者,但是在专业领域内,我还是觉得这次没什么不一样)。让理想的归理想,当理想已变味,如果还想扛着理想的大旗招摇过市,那我就得写文章批判了。

比特币系统目前来说,连零和游戏可能都算不上,对于全社会来说,它是一个消耗品。交易价格当中含有大量的电力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等,但是它创造了新的“价值”吗?没有。部分财富转移了,还有部分财富蒸发了。

我们还是要谈谈理想的。

比特币诞生于金融危机之后,第一枚比特币于09年诞生,由奥地利学派的信徒和IT爱好者们开发出来。他们或许是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耶克的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的启发,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构建了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央行均步调一致地进行了海量的货币投放,再加上美联储等屡次上调债务上限,这实在是打击了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对政府和主权货币系统彻底失去了信心。政府利用债务(货币也是政府的债务)工具侵蚀劳动者的成果,稀释劳动者的财富,所以比特币是以一种正义的名义诞生的。(如果有想从这个视角拓展知识的读者,可以参考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罗斯巴德教授的《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这本书,英文名叫《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笔者重译了第二版,但是编辑辞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本书中英文版本都可以直接下载电子版)

我们再来看看理想的骨感。

首要的,也是我上篇文章的主题,去中心化与权力是不相容的,在这儿就不展开了。

其次,如果比特币成功替代了主权货币成为全球流通与清算的手段,如果比特币真的成了各国法律认可的清算货币,而且还被实践证明为一个良好的货币工具,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演绎一下之后的故事,它会有何风险?必须承认的是,铸币权相当于一座永不枯竭金矿开采权,它是权力拥有者的魔杖,在未来数字货币的时代,连印钞机都被淘汰了,只需要按下键盘,敲击想要的数字,那就是“财富”。对于这样一块无人认领的矿藏开发权,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蠢蠢欲动,这有可能又会是一场货币战争。(危言,但不耸听)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比特币的修正主义者,也就是掌控产能的矿工们,他们想要控制这个中心(纵使目前任然具备不可回撤、不可干扰和去中心化的“优势”),这应该也只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既然他们有这样的诉求,技术上应该就是可实现的。这实际上是取而代之,他们取代官方的央行成为货币的管理者。为什么,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虽然比特币数量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仍然是技术问题),或者利用杠杆的作用,也是可以扩大利润空间的。如果未来发行新的比特币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或者符合少数有话语权的团体的人的预期,那么这一限制也是会被逐渐突破的,这仍然只是个技术问题。

我们看过去百年来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变迁就能演绎出多少有些类似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在人类利益的驱动下,一切制度约束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每当危机来临,总是由大家一起来为玩火的人承担责任。

比特币能解决通胀问题吗?不能。即使比特币数量有限,还有比特币的替代品。按照哈耶克的自由银行理论,在这个自由的货币市场里面,谁都可以发行货币,最后通过市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一定会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最优货币。笔者想问的是,So what?What‘s different?如果它的数量不变,那就会引发通缩。如果数量可变(有多重实现形式),那就时通胀,这跟主权货币体系有何区别?笔者的观点还是比较保守的,与其将货币的命运交给技术,还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实际上还远远不清楚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潜力,也不清楚去中心化是不是一定比中心化要好,因为这是第一次实验,我们毫无疑问是会放大中心化的弊端的。我们听惯了善与恶的故事,在10次善举之后的1次拒绝,那么在人们心中只会记得这一次拒绝。当然了,到底哪一种选择属于保守,笔者也说不好,笔者也很焦虑,陷入到无知论的世界无法自拔,这种看山不是山感觉像是盲人的世界。

在跟比特币买者和其他参与者的聊天中,处处透露这对加密算法的信心,笔者是技术上的外行,但是万法归宗,技术始终是个技术问题,中本聪能够设计出来,就一定有人能够破译。有位前辈说,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因为其不可追索性,那么将会是财富的最有保障的母体,“只要算法不被攻破,财富就不会一夜崩塌”,我回答说,“一旦攻破,财富就真的一夜崩塌了”。没有任何产品是没有风险的,我们原本以为房地产抵押贷款基本无风险,但华尔街的玩法导致了金融危机,现在连主权国家都可以破产,金融上还有什么是不会发生的嘛?只要破译的回报足够大,至少是有人愿意去尝试的,毕竟好奇心再加上利益的趋势,IT的狂热分子还是会跃跃欲试的。前辈回答说,那他们完全可以直接攻击美联储了。但是攻击美联储如果被FBI和CIA追索并抓捕,岂不是要受牢狱之灾,而比特币世界法度之外的。

感谢许多参与者的积极讨论,有许多读者将笔者对比特币本身的批判扩大到了对区块链的批判,这实在是有些冤枉了。笔者非常看好数字货币的未来,非常看好区块链的应用,但是,还看不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的币未来在哪里,或许很遥远,货币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与主权挂钩。笔者确信区块链技术会带来一场颠覆式的革命,

就像人们也将互联网定义为革命一样,毕竟对于革命的概念,界限是模糊的。

对于数字货币,笔者可以猜测一下其未来的业态,由近即远。第一步,央行发行并管理数字货币,向无现金社会逐步过渡,这一步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冲击不大,只是货币的物理形态由现在的纸币转化为数字(现金还可以并行存在,但退而为其次),清算系统仍然由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第二步,区块链替代商业银行提供清算与记账等功能,但一定是中心化的,央行是数字账本的保管者。第三步,金融市场结构性调整。混业经营对于分业监管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加剧了金融与经济的不稳定性,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之间太关联而不能倒,都给货币政策执行带来困难。未来,中心化是趋势,现有的子行业可能都会成为央行的一个分支部门,例如商业银行部门、证券部门、债券部门等等,各司其职,央行统筹协调。我们每个人的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都在央行管理的数字账本上,每个人都可以提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交易流量表,国家资产负债表和分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也只需要在区块链上“拉”一下就可以了,前提是技术问题不是个问题。笔者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作的一点想象,我想这方面,读者中的一些专家们更有发言权。所以欢迎自由交流,数字化是美好的。

中国官方(央行)在数字货币研发与推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想这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部分吧。由中国政府背书的数字化的人民币一旦发行,至少是要比比特币靠谱的,将来有一部分选择比特币作为避险工具的其他国家公民或许会有一部分转移到人民币上,届时,比特币或许就会不攻自破了吧,或者说其“价值”会下降,毕竟大量理想主义者和“无知者”的参与度会下降,但灰色地带的业务仍然存在,这就是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但是我想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会像美元那样一蹴而就的(当然美国综合实国力的增强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英美双方的计划到多国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面对面谈判到最终落定,也就3、5年时间,其中多国谈判(实际上是英美主导)确立的框架性方案只用了3周的时间,当然会后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细节上的处理才逐渐使方案落地。不得不说,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美元的国际货地位是紧密相连的。无论在国际还在国内,货币的扩张就是权力的扩张,这也是为什么去中心化的货币很难扶正的原因。

这篇短文一气呵成,写到这儿也差不多该收尾了,原本以为写4千字就可以了,结果又到了7千字,但还意犹未尽,许多问题都可以作文章。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与结构都不一样,看问题的视角自然也不一样。同样的物质世界和经济现象,理解也是有极大差异的。大家尽可以自由评论,但是非理性的价值判断是没意义的,笔者仍会精选,但不予置评。笔者原来只写长篇书评,所以读者群还是局限于学术界,这一块基于专业知识做一些延伸我还是一定把握的(开心的是现在朋友圈写书评的朋友和公众号越来越多了)。但现在偶尔也会写一些文章对热点问题做些经济解释的工作,实在是一家之言,但并非儿戏与哗众。只是深知自己的知识面还很窄,在发文之前一般都会发给业内人士看看是否有硬伤,然后才敢对外公布,算是对读者朋友负责任吧,这也是学术研究一贯养成的严谨性。但即使这样,还是难免会有欠妥之处,文责笔者自负。文章我都会通读几遍,希望行文尽量流畅,但还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去组织文字。整体而言,还是建议比一般文章速度慢一些,因为通过很多评论我就知道读者并没有认真读文章,很多问题文中都有解释。

【复旦名师团的经济学课】

更多货币专题,可收听我们在喜马拉雅app上开设的经济学课程。以曼昆《经济学原理》为蓝本,既有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和完整知识框架,也有学科历程演化和最新的发展动态,还有追踪现实世界现象学以致用的即时研讨和评论,辅助大量活泼生动的日常案例和政经热点,全新教学理念和充分互动,欢迎收听。

比特币: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