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1275年(德祐元年)十二月,伯颜大军占领无锡,逼近临安。宋将作监柳岳奉宋主之命前来求和,希望用哀乞来感动伯颜,以求得元军的退兵,被伯颜一口拒绝。伯颜军继续推进至平江时,宋主又派来了陆秀夫,希望以称叔侄、岁贡币银二十五万两为条件乞和,依然被拒。

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杭州城北皋亭山

1276年(德祐二年)正月,攻宋的三路元军在临安会师后,统帅伯颜驻营于临平镇皋亭山(现浙江余杭境内)。

上任才一个月的左相留梦炎见势不妙,早已开溜。签书枢密院事吴坚被任为南宋左相。

吴坚,1213年出生,字彦恺,浙江仙居人。少年时拜读于岳麓书院的“两山真先生”,算是一个标准的理学门人。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时高中进士,任昆山主簿。

身为谢太后的表妹夫,又加上理学门人身份,吴坚在度宗朝时,仕途一帆风顺。他相继任过太常博士、秘书郎、严州通判、平江知府、太常少卿、华文阁待制兼福建转运使、著作郎兼礼部尚书兼太子舍人、吏部尚书兼国子祭酒等职。

但是,当他站在人臣巅峰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丞相,已经成为最悲惨的一个职位。

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吴坚画像

正月十六日,右相陈宜中力主迁都未成,便秘密说服杨太妃,让她带着自己所生的二王赵昰、赵昺,在杨镇与陆秀夫的护送下,逃至温州。随后,陈宜中自己也从临安出逃。

困守临安的谢太后,此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开始准备向元军投降。

十九日早上,谢太后任临安知府文天祥为枢密使。中午又拜其为右相兼枢密使,以顶替出逃的陈宜中,与元军商讨投降事宜。文天祥坚辞不受,于是右相头衔落在贾余庆身上。

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贾余庆画像

二十日,左相吴坚(上任一个月)、右相贾余庆(上任一天)、资殿学士文天祥、两浙镇抚大使谢堂,代表南宋朝廷到皋亭山会见伯颜,进行谈判议和,希望可以让元军退兵,使宋政权得以保存。因为文天祥态度过于恶劣,伯颜认为其举动不常,“疑有异志”,将其扣留在军中。

谈判的代表团没有获得任何成果,宋室只得最终决定,“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而投降。右相贾余庆、保康军承宣使赵尹甫、和州防御使赵吉甫,奉传国玉玺及降表再入皋亭山元军营中,伯颜接受了降表。二月初五,宋主率百官,正式拜伏乞降,宋国至此宣布灭亡。

吴坚、贾余庆、谢堂、家铉翁等被任为祈请使,先行北上。希望可以在觐见忽必烈时,直接向其面求,以期在投降后可以还能保留宋朝的国号与宗社。

临走时,吴坚向谢太后提出要求,封其三代其妻孥,谢太后被迫给予满足。时人指责:“不救国难,尚慕虚名,报国之心安在?”不过,怀着必死之心北上的吴坚,也只能勉力的通过这种方式博得一个心安。其实,亡国之后的任何封号,都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

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刚到大都没多久,连忽必烈的面都没见着,首席祈请使贾余庆就因病去世了。这是北上的宋廷大臣中,死去的第一人。左相吴坚成为在大都的亡宋臣僚之首。

闰三月二十四日,全太后、赵顯等人在伯颜的监护下抵达大都。祈请使吴坚、家铉翁等人出城门五里迎接,君臣相对痛哭,因为他们没能感动得了忽必烈,大宋的国家与社稷自此再不可能存在于世。

四月二十八日,离开大都的赵顯、全太后一行以及祈请使,抵达上都等候忽必烈的召见。五月初一,吴坚等人随全太后、赵顯、赵与芮等人,出上都西门外五里,北拜元朝太庙的紫锦罘(城角之屏),依照宋朝祭太庙仪式,行跪拜之礼。

五月初二,在全太后、赵顯正式朝见忽必烈时,吴坚、谢堂等人事先在上都的宫殿前,铺设了一百多桌的金银玉帛,作为进贡礼品,忽必烈与皇后察必在大安阁接受了他们的朝觐。

在朝见时,忽必烈问吴坚:“汝老矣,如何为丞相领事?”64岁的吴坚答道:“自丞相陈宜中以下遁去,朝廷无人任职,无人肯做,故臣为相未久。”丞相当到吴坚这种份上,也的确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吴坚以年老为由请求忽必烈放他回归江南,终于未准。不久,病故于大都。唯一能够庆幸的是,棺柩由其子护送回乡,葬于仙居西郊。

别人为相是为了治国揽权,他们为相却只是为了投降

元上都遗址的忽必烈雕像

历朝历代中,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一切军国大事。强势的丞相甚至可以架空皇帝,而成为国家真正的掌权者。然而,宋末的这两个丞相,上位后却只能忙于应付投降事宜,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宋主争取一些可怜的权宜。

所谓,倾覆之下,岂有完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