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爲相是爲了治國攬權,他們爲相卻只是爲了投降

1275年(德祐元年)十二月,伯顏大軍佔領無錫,逼近臨安。宋將作監柳嶽奉宋主之命前來求和,希望用哀乞來感動伯顏,以求得元軍的退兵,被伯顏一口拒絕。伯顏軍繼續推進至平江時,宋主又派來了陸秀夫,希望以稱叔侄、歲貢幣銀二十五萬兩為條件乞和,依然被拒。

別人為相是為了治國攬權,他們為相卻只是為了投降

杭州城北皋亭山

1276年(德祐二年)正月,攻宋的三路元軍在臨安會師後,統帥伯顏駐營於臨平鎮皋亭山(現浙江餘杭境內)。

上任才一個月的左相留夢炎見勢不妙,早已開溜。籤書樞密院事吳堅被任為南宋左相。

吳堅,1213年出生,字彥愷,浙江仙居人。少年時拜讀於嶽麓書院的“兩山真先生”,算是一個標準的理學門人。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時高中進士,任崑山主簿。

身為謝太后的表妹夫,又加上理學門人身份,吳堅在度宗朝時,仕途一帆風順。他相繼任過太常博士、秘書郎、嚴州通判、平江知府、太常少卿、華文閣待制兼福建轉運使、著作郎兼禮部尚書兼太子舍人、吏部尚書兼國子祭酒等職。

但是,當他站在人臣巔峰的時候,才發現這個丞相,已經成為最悲慘的一個職位。

別人為相是為了治國攬權,他們為相卻只是為了投降

吳堅畫像

正月十六日,右相陳宜中力主遷都未成,便秘密說服楊太妃,讓她帶著自己所生的二王趙昰、趙昺,在楊鎮與陸秀夫的護送下,逃至溫州。隨後,陳宜中自己也從臨安出逃。

困守臨安的謝太后,此時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開始準備向元軍投降。

十九日早上,謝太后任臨安知府文天祥為樞密使。中午又拜其為右相兼樞密使,以頂替出逃的陳宜中,與元軍商討投降事宜。文天祥堅辭不受,於是右相頭銜落在賈餘慶身上。

別人為相是為了治國攬權,他們為相卻只是為了投降

賈餘慶畫像

二十日,左相吳堅(上任一個月)、右相賈餘慶(上任一天)、資殿學士文天祥、兩浙鎮撫大使謝堂,代表南宋朝廷到皋亭山會見伯顏,進行談判議和,希望可以讓元軍退兵,使宋政權得以保存。因為文天祥態度過於惡劣,伯顏認為其舉動不常,“疑有異志”,將其扣留在軍中。

談判的代表團沒有獲得任何成果,宋室只得最終決定,“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而投降。右相賈餘慶、保康軍承宣使趙尹甫、和州防禦使趙吉甫,奉傳國玉璽及降表再入皋亭山元軍營中,伯顏接受了降表。二月初五,宋主率百官,正式拜伏乞降,宋國至此宣佈滅亡。

吳堅、賈餘慶、謝堂、家鉉翁等被任為祈請使,先行北上。希望可以在覲見忽必烈時,直接向其面求,以期在投降後可以還能保留宋朝的國號與宗社。

臨走時,吳堅向謝太后提出要求,封其三代其妻孥,謝太后被迫給予滿足。時人指責:“不救國難,尚慕虛名,報國之心安在?”不過,懷著必死之心北上的吳堅,也只能勉力的通過這種方式博得一個心安。其實,亡國之後的任何封號,都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

別人為相是為了治國攬權,他們為相卻只是為了投降

剛到大都沒多久,連忽必烈的面都沒見著,首席祈請使賈餘慶就因病去世了。這是北上的宋廷大臣中,死去的第一人。左相吳堅成為在大都的亡宋臣僚之首。

閏三月二十四日,全太后、趙顯等人在伯顏的監護下抵達大都。祈請使吳堅、家鉉翁等人出城門五里迎接,君臣相對痛哭,因為他們沒能感動得了忽必烈,大宋的國家與社稷自此再不可能存在於世。

四月二十八日,離開大都的趙顯、全太后一行以及祈請使,抵達上都等候忽必烈的召見。五月初一,吳堅等人隨全太后、趙顯、趙與芮等人,出上都西門外五里,北拜元朝太廟的紫錦罘(城角之屏),依照宋朝祭太廟儀式,行跪拜之禮。

五月初二,在全太后、趙顯正式朝見忽必烈時,吳堅、謝堂等人事先在上都的宮殿前,鋪設了一百多桌的金銀玉帛,作為進貢禮品,忽必烈與皇后察必在大安閣接受了他們的朝覲。

在朝見時,忽必烈問吳堅:“汝老矣,如何為丞相領事?”64歲的吳堅答道:“自丞相陳宜中以下遁去,朝廷無人任職,無人肯做,故臣為相未久。”丞相當到吳堅這種份上,也的確是一種巨大的悲哀。

吳堅以年老為由請求忽必烈放他迴歸江南,終於未準。不久,病故於大都。唯一能夠慶幸的是,棺柩由其子護送回鄉,葬於仙居西郊。

別人為相是為了治國攬權,他們為相卻只是為了投降

元上都遺址的忽必烈雕像

歷朝歷代中,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皇帝管理國家一切軍國大事。強勢的丞相甚至可以架空皇帝,而成為國家真正的掌權者。然而,宋末的這兩個丞相,上位後卻只能忙於應付投降事宜,儘自己最大的可能給宋主爭取一些可憐的權宜。

所謂,傾覆之下,豈有完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