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要學會和世界握手言和

1

總有一天,你要學會和世界握手言和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成長邊緣》。

女主人公娜丁從小性格詭異不合群,在學校飽受同學的欺負。相比之下,她哥哥達裡安十分出色,長相英俊,人緣極佳,小小年紀就靠遊戲技能贏得百萬粉絲。娜丁因此記恨哥哥。

彷彿是上帝垂簾娜丁,在她大概六歲那一年,他派了一名天使來拯救她。天使的名字叫克里斯塔,兩人很快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

克里斯塔好似一束光,照亮了娜丁孤寂的校園生活。也像一根救命稻草,成為她唯一信賴的朋友。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她們十七歲那一年。然而某一日,娜丁震驚的發現克里斯塔和達裡安竟然躺到了一張床上。就像一顆炸彈開了花,娜丁變得異常激動,她無法接受這種新的關係,終於在一次和解未果後,她和克里斯塔決裂。

又回到了孤單的狀態,娜丁變得無比鬱悶。她嘗試快樂的辦法都不奏效,她甚至想到了自殺。

寂寞難耐的她,對一個男生一見鍾情。在一次衝動的告白後,她應約和男生見面。還沒說上兩句話,男生就迫不及待的動手動腳。娜丁終於明白了男生的真實意圖,含淚奪門而出。

與此同時,母親對女兒的出走近乎崩潰,哥哥達裡安也立馬停止聚會去接妹妹回家。彼時的娜丁更加憤世嫉俗,把怨氣發洩在哥哥身上,故意曲解哥哥的好意,讓達裡安心灰意冷的回家。

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瘋狂過後的娜丁,開始內心反省。就像一個青蘋果迎來了成熟的日期。她主動向哥哥示好,她向達裡安說出了自己內心的脆弱,她的叛逆不羈只是證明自我的方式。

她終於和達裡安握手言和,也原諒了克里斯塔的“背叛”,修復了和母親的關係,最終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各自生活的不易,退去自身的戾氣和偽裝,溫柔的接受這並不完美的世界。

2

總有一天,你要學會和世界握手言和


有一本書叫《家庭會傷人》,作者是約翰·佈雷蕭,現為心理輔導及著名的公共電視製作主持人。作者道盡了家庭帶給人們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以便發現自己身上可能攜有的傷痕和偏差的來源。

誠然,我們或多或少都帶有原生家庭的痛,甚至我們某些痛的症狀可以找到童年生活的影子。

可是我們的父母並非聖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他們本身受限於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或許,你覺得你的父母貧窮不堪,沒有給予你豐厚的物質條件;你覺得爸爸脾氣暴躁,根本不愛你;你覺得媽媽老是嘮叨,根本不懂你。

我同學從小討厭她爸爸。她爸爸文化層次低,從事繁重的體力活。平時愛打牌喝酒,甚至經常不回家。生活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對她們大發雷霆。

所以讀大學的時候,她寒暑假才回去一次,用她的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使回家,爸爸也只是簡單詢問幾句,看不出有多少關心。

直到某一天回家,她發現爸爸用一種“奇怪”的眼神注視她,那像極了一個手足無措的可憐人。她忽然發現爸爸已經老了,他已經不是那個對自己發號施令的人,而是一個渴望兒女陪伴的老人罷了,她的心瞬間釋然。

其實作為父母,很少有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你有沒有發現他們愛的方式。我們無權指責父母,他們帶我們來這個世界,已經是最好的禮物。

我們能做的是做一個不斷成長,給孩子正確引導的父母,給你的下一代最好的原生家庭。

北野武最初也不理解母親,他覺得母親每次就是找他要錢,毫無情感可言,於是他對母親很冷漠。甚至在母親的葬禮上,他都沒有原諒她。

直到後來,他明白母親之所以這麼做,是怕他亂花錢。他給的那些錢原封不動的還給了他,他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他瞬間痛哭得像個孩子。

他寫到:“人生最重要的結局是: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達成和解。我們終於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無論它在你看來美麗,亦或醜陋。”

3

總有一天,你要學會和世界握手言和

和世界握手言和,首先是和自己和解。

佛經上有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有一個人非常的勤儉。每當有些積蓄時,他就換成黃金,封藏在瓶罐裡,然後埋藏在家中,每當看著黃金一天天的增加,他的快樂也就與日俱增。

就這樣,積累了很久,他終於換來了滿滿七個瓶罐的黃金。但此時,他已經又老又病了,愛錢如命的他依舊不肯花錢請醫生治病,最後他終於與世長辭,黃金只能留在世上。

死後,由於瞑恨和對黃金的執著,使他化身成一條毒蛇,日日夜夜守護著他生前所埋藏的黃金,不眠不休。就這樣,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經過了一萬年之久。

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到,這一萬多年來他什麼都沒得到,除了擔憂。他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體驗到黃金帶來的快樂。反而由於這樣的執念和嗔恨,他一萬年來脫離不了蛇身。

當他幡然醒悟並和自己和解後,很快他就獲得解脫,而相傳,這條毒蛇就是舍利弗的某個前身。

與自己和解,意味著無須苦苦執著。命裡有時終會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你抓一把沙子在手裡,握得緊了漏的反而更快。生活很多時候就像這沙子,只需盈盈一握,你就獲得了你想要的。

前幾天,有一則29歲博士生投河自盡的新聞震驚全國。誠然博士生沒有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導師,飽讀詩書的他,竟被要求拎包擦車,儼然一免費勞動力。

他的內心肯定是苦悶的,可是真正殺死他的是內心的執念。他的女朋友早勸他“要不咱不讀了”,另闢蹊徑。是他執意要將這條路走到黑,忍辱負重的換取所謂的出國留學希望。最終找不到出路的他,以自殺結束年輕的生命,何其可惜。

條條大路通羅馬,東方不亮西方亮。聰明的腦袋會轉彎,最怕自己走進精神的死衚衕,別人走不進去拉你一把,你自己無能為力走出來。

很多事情並不是死磕到底就有結果,很可能誤了卿卿性命。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和世界叫板。彷彿青春無敵,荷爾蒙的衝動就可以戰勝世界,成為宇宙的主宰,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

後來才發現,“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圓卻又並不陡峭的高度。”

而這種圓潤、大氣,在於和世界握手言和,有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從容和優雅。

當你能和世界握手言和,意味著你已經成長,真正融入了這平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