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从喜欢读书的外卖员谈谈读书的无用之用

近日,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了总冠军。

世界读书日丨从喜欢读书的外卖员谈谈读书的无用之用

《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雷海为

他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雷海为并非少年天才,也不是诗酒文人,他是一位普通的外卖小哥,但他却真实地活在了自己喜爱的诗歌中。与诗结缘的机会纯属偶然,雷海为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诗词书,出于喜欢,他便背下其中几首名篇,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书店看书,到自己买书。雷海为在工作空余时间,拿出口袋本诗词书,默默记在心中。这种坚持使得他走到《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也帮助他夺得了大赛冠军。而在他获得冠军后,却仍旧有不少人在明朝暗讽:

世界读书日丨从喜欢读书的外卖员谈谈读书的无用之用

(网络截图)

在第二十三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从雷海为的经历说起,小黑板与你共同探讨:读书真的无用吗?

不,读书是有用的

1.开拓视野 拥有多元化眼光

随着阅读书目的增加,人们所能接触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大。从前的愚昧,在阅读书目增加时便暴露在自己眼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人类方能知道自身的渺小。

读书,你能知道一氧化二氢是水,不再被朋友圈爆款洗脑文所蒙骗;读书,你可以知道算命先生与星座大师都是心理学专家,善于捕捉你的一颦一笑;读书,让你知道不管是可怕的癌症还是美好的爱情,它们如何出现又如何产生。你知道我们生活在被物质决定的世界中,也知道每件事的发生都具有概率。你能看破那些吓人的言论,也不会被其左右,你知道,无论是人自己还是人吃的食物,都是经过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而来的,世间万物,众生平等

。送外卖的工作与读书并不矛盾,职业只能体现社会的不同分工,而无法完全展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2.促进思维开发

有人觉得,读书是文科生的事情,理科生就好好盯着技术就行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理科生一样需要读书。但与文科的体验不同,理科生的读书更多的是追求逻辑思维的训练,科研与专业的思维源于大量阅读文献、书籍之后的自我启发。这种启发可能不限于自身专业,甚至还有其他看似无关的事物。譬如一个做化学实验的研究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成了化学仪器的维修专家,一旦发生实验事故便能果断地进行处理。

读书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知识印象,通过读书,人们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借助他人的智慧体验,获得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达到的知识。书读得越深入,便越能掩盖自身智力的不足。一个量子物理学博士,在常人看来或许掌握的不切实际的数学算法,但他在读书过程中获取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他轻易担任某个新技术研发公司的专家。当然,读书仍需讲究方法:并不是所谓读得多就读得好,只有在加以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的精髓

。爱因斯坦11岁时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可以说,他在科学上的启蒙恰恰是从读书开始。

爱因斯坦

3.少走弯路 间接体验人生

正如前文所说,读书可以获取自己没有的人生体验。这些从读书中积累的阅历,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为成熟。

对于还未迈入社会,在求学高峰上艰难攀登的中学生而言,读书便是一个人职业准备期的探索。阅历越丰富,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便越多,未来也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不管是将来的从业心态,还是工作技巧,为人处世的经验等方面,都是读书带来的可能性。因为读书是个体对于环境的内化和顺应的过程,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主动改变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达成最终的目标。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便有极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管是当初做图书馆员,还是成为了共和国主席,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正因为读书的良好习惯,才使得他在困难时期坚守自己的见解,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出积贫积弱的时代。

利用图书馆藏书可以让一个人最经济地扩大阅读量

4.让阅读走进你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虽说众生平等,但也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心灵相通。向往安逸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愿意冒险攀登雪山?不爱阅读的人可能也不能体会,为什么沉闷地看书也有人会觉得很有意思?读书比爬山、踢球、唱歌等活动更妙的地方在于,仅仅通过读书这一件事,就能获得别人亲历才能有的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想象出在雪山的感觉,在荒野的感觉,在大海航行的感觉,在森林狩猎的感觉。听音乐、踢足球、读书……这些都是人们有乐趣的生活方式。而通过读书,你能获得成功者的体验,也能经受失败者的苦楚。人的生命在自然界中极其短暂,而唯有读书,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体验,在他人经验中自我成长,最终攀上人生高峰。这样的生活方式,岂能不好好享受呢?

那,读书真那么有用吗?不是,读书又是无用的。

1.较之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提升

读书不会迅速带来可见的经济效益,这是真的。读《百万英镑》我们可以想象主人公一夜暴富的心情,跟着主人公见证不同人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却不会再现实中获得一张属于自己的“百万英镑”。

有人觉得,花时间读书,还不如玩游戏,或者是去打零工——他们是能够看得见的精神享受或财富奖励,读书需要时间去消化,以便让读书获得的精神转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来看,读书不能带来明显客观的财富利益,它是无用的。而在自我精神与价值肯定方面,读书又能带来看不见的财富,它是有用的。三国时期的吕蒙,作为武官,毫无涵养,直到他开始读书,才被孙权夸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世界读书日丨从喜欢读书的外卖员谈谈读书的无用之用

三国纷争,武将戎甲沙场,文官运筹帷幄

2.读书只是阶梯,人只能沿着其向上攀登

正如许多人质疑诗词大赛冠军雷海为一样,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带来职业上的效益,与之花费时间读无用之书,还不如多重复职业锻炼,累积经验,最终实现职业上的提升。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机械性的工作最终将会淘汰。

读书是人类制胜机器人的终极法宝,读书看似与职业无关,获得诗词大赛冠军仍然会去送外卖,这在很多人眼里的无用只能显露一个人目光的狭隘。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便是如此,他一生辗转,屡试不中,却仍然抱着他一堆无用之书,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老年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留下文化瑰宝。读书是一项长跑比赛,不怕一时的无用,只怕一世的慵懒。

世界读书日丨从喜欢读书的外卖员谈谈读书的无用之用

顾炎武先生画像

3.只提供思考方法而非解决方案

很多人认为,读书无法与时俱进,所学知识都是纸上谈兵。在变幻莫测的现实面前,读书只能成为别人的笑谈,甚至将一个人与现实分隔开。这样的想法,恰恰没能把握读书的核心。

正如鲁迅讲究的读书方法一样,他认为读书不只是观看其内容,还应有自己的思考,这才能达到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的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鲁迅先生不仅从读书中找到应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方法,还将自己所思所想著作成书,以便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拥有不同的体验。也许书的文字是死的,但人的思想却是活的。因而,读书又是无用之用,是比现实还高一维度的“有用”。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读书,不妨看看《世界读书日丨定制一份自己的书单,让阅读无处不在

》,在第二十三个世界读书日到来的这一天,不管是已经深入职场的家长,还是正在上学的学生,都可以拿起手中的书本,定制一份属于自己的年度阅读计划。来日回首时,你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读书收获。

雷海为《中国诗词大会》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s0622dzzebi.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