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自动驾驶,又称无人驾驶,是近几年炒得很火的一件事。

一方面,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让无论传统车厂、新兴车企甚至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争相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先入者,以期大有作为。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却在不断制造事端,因自动驾驶导致的伤亡事故屡有发生,如在今年3月20日,美国坦桑尼亚州Uber自动驾驶车撞死横穿马路的行人事件,因此,自动驾驶又成为交通安全的巨大隐患。

那么,自动驾驶能不能实现?必须要克服那些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那么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现实生活中,驾驶汽车无法克服的“制动非安全区”

道路交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其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个高度“危险”的场所。进入道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彼此之间是由于“危险”而联系到了一起,他们都是在“危险”之中寻求“安全”的。

长期以来,人们总希望紧急制动时在原地就能把汽车立即停住,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却是断然行不通的。因为汽车行驶中所储备的惯性动能,在紧急制动时,自然会使车辆继续行驶一段距离才能释放完。在这一段距离内随时都可能发生事故,因此常称它为“制动非安全区”。

而道路上的“危险”,说到底,就是因为汽车行驶时的运动惯性所产生的“制动非安全区”的存在。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如果道路上只有一辆车,而没有其他的车辆、行人、路口、弯道、坡道等等,就形不成“制动非安全区”。也就是说,“制动非安全区”至少要有两方才能行成,只有一方是行不成“制动非安全区”的。

再进一步讲,如果紧急制动能在原地把车停住,那么“制动非安全区”也就不存在了,道路上也就没有危险了,更不需要制定《道交法》了。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基于以上事实,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驶入“制动非安全区”时,一旦其他车辆或行人发生阻断交通的行为,其必然是停不住的,发生事故在所难免。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情况下,自动驾驶汽车没有 “违规”,责任就应该由阻断交通的车辆或行人负责。但是,不光我国《道交法》不会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道交法》也不会允许。

那些出色的驾驶员是如何长期做到安全驾驶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某某驾驶员开了一辈子车也没有出过事故,甚至连一些小的刮蹭也没有发生;在一些运输单位,做到“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的出色驾驶员比比皆是,他们是如何做到安全驾驶的呢?

归结起来有8个字:遵守秩序,不失预防。这是交通安全八字方针,也是长期做到安全驾驶的不二法则。

这八个字,由我国《道交法》总则第一条归结而来。我国现行《道交法》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合理、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之一。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任何一部法,总则规定,特别是总则第一条的规定,都是在整部法律中起统领作用。我国《道交法》第一条有五大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五大立法目的,一开首就强调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因为只有首先达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即“和”前边的目的,才能产生“和”后边连着的“减少交通事故”等诸多目的。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紧紧拧在一起,不可分割,是避免事故做到安全出行的唯一做法,是始终与每个交通参与者形影不离的关系。因此,我们用“遵守秩序,不失预防”这8个字进行了归结。

“遵守秩序”是基本的,而 “不失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现阶段所谓“自动驾驶”,只不过是辅助驾驶,更不可能改善交通安全现状

自动驾驶已被“公认”为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汽车行业纷纷加入这一新兴领域,而我国也在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继《中国制造 2025》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又一项重大顶层设计,也被认为将有力助推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

这种形势下,包括汽车主机厂、科技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专业院校等纷纷深入这一领域,不仅大众、丰田、通用、日产、本田、雷诺等全球车企巨头纷纷加大对无人驾驶的“押注”,国产品牌中的长安、上汽、东风、广汽、比亚迪、长城等自主车企也加快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此外,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也集体涌入欲抢一席之地。比如,百度在实施“Apollo阿波罗计划”后,成为国内乃至世范围内自动驾驶领域很有影响力的“竞争者”,而且就在今年4月1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启动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基地车辆测试。据悉,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向百度公司和金龙客车两家公司颁发了福建省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牌照。自此,自动驾驶在福建正式进入路测阶段。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自动驾驶领域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所谓自动驾驶充其量只不过是辅助驾驶而已,更不可能改善交通安全现状。

可能有人会说,自动驾驶诞生以来,只发生了有限几次交通事故,而现在每年全国的交通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远远超过自动驾驶。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当前道路上的交通事故,绝大多数原因是驾驶人未能透彻认识危险,因此,在“安全区”没有采取“预防”措施,造成“制动非安全区”没有措施延续,一旦与己发生相遇关系的车辆或行人在“制动非安全区”出错,十有八九会发生事故。这些驾驶人在遇到情况时紧急制动、来不及制动以及猛打方向躲闪危险等,是其控车能力滑向零的表现,是事故的影子。

如果汽车不能克服“制动非安全区”,自动驾驶实现无望

而长期做到安全行车的驾驶人在道路上遇到对方时,在“安全区”采取预防措施,并延续过“制动非安全区”,直至完全摆脱最后危险点影响限制的范围,他们就是在“采取措施——延续措施——通过危险点——采取措施——延续措施——通过危险点……”这样的反复循环过程来完成安全行车全程的。

寄言自动驾驶

从实际角度来讲,我们并不拒绝新事物,相反,我们对新事物更持欢迎态度。自动驾驶是汽车产业的美好愿望,也是汽车智能化的最高境界。然而,在现阶段,所谓“自动驾驶”充其量还只能称之为“辅助驾驶”,因为其无法克服汽车行驶时“制动非安全区”的存在,更无法改善交通安全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