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德庆贡柑,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作为肇庆的一大特色水果,

早已成为送礼佳品。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德庆贡柑被誉为

“中国第一柑”“中国柑王”,

果色金黄漂亮,皮薄光滑,

肉质脆嫩,风味极佳,

每年上市时节,总会抢售一空。

据统计,2002年至2012年短短十年间,德庆柑桔产业规模从5万亩迅速发展至30万亩的高峰,全县近9成农户均种植柑桔。

不过,近年来受黄龙病打击,德庆的贡柑和沙糖桔种植面积缩减近一半。2017年,全县贡柑种植面积10.5万亩,产量近4亿斤。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龙许 摄

面对柑桔容易出现黄化及枯死现象,

土壤不适合根系生长等难题,

寻找德庆贡柑产业复兴之路已刻不容缓。

德庆县马圩镇副镇长徐伟强:

为有效控制柑桔黄龙病蔓延危害,我们在省市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重点,在贡柑主产区集中连片实施柑桔木虱统一喷药防治,分品种建立贡柑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园,开展柑桔黄龙病综合治理示范,探索建立疫情处置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科学防控水平。

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柑桔黄化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不少村民陆陆续续加入柑桔复种的行列,

徐森强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一个。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在徐森强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满目葱绿,绿油油的贡柑已挂满了枝头,长势喜人。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徐森强家庭农场从2016年开始建场,贡柑种植主要在马圩村狗尾垌农场基地,种植面积180多亩,使用有机肥全覆盖,实现循环生态有机种植。

徐森强:

为了生态种植柑桔,我们首先对基地旧残果园进行翻地、杀菌、消毒,然后复种,全程施用牛粪、花生麸等有机肥,采取沟施、撒施和淋施的多种施肥方法,利用大苗移植栽培;二是禁用除草剂,用打草机进行除草,有效避免除草剂对柑桔根系的伤害;三是做好柑桔木虱的检测及病虫防控,勤防、勤治。

据了解,徐森强家庭农场现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经营土地280亩,预计三年后的年利润超100万元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徐森强:

未来我们还将开发农家乐,打造集休闲生态、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农场。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2011年,徐森强的儿子徐均伟便从外回家与父亲一起打理农场,立志打造集休闲生态、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农场。

贡柑产业的重新振兴,

贡柑育苗显得尤为重要。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在省市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德庆县柑桔无病毒苗圃基地在德庆县新圩镇历麻村委会留村成功建立,该基地属2014年省级下达的柑桔黄龙病防控改种项目,采取政府扶持监督、企业承担的方式,由绿环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总面积55亩,共投入250多万元。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目前已建成6亩母本采穗圃、8亩砧木园、35亩育苗园和6亩工作用地,共嫁接培育柑桔苗近40万株,已出圃26万株,经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检测合格。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在基地,记者看到,跨度为8米、开间为4米、高度为3米的基地大棚网架有序排列,大棚四周用尼龙防虫纱网覆盖围护起来,每一个大棚入口均设有消毒杀菌设施。

绿环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健芬:

基地主要培育德庆贡柑种苗,母本树由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繁育提供,从源头上确保德庆贡柑品种纯正、无病毒感染,在培育过程中采用大棚培植方式,严格落实场地、人员、工具、土壤、种子等“五消毒”措施,大棚采用防虫纱网,有效防止木虱传播黄龙病等病毒,确保柑桔苗不受病毒感染。

为加快振兴德庆贡柑产业,今年基地大力推广杯苗培育,已育大杯苗3万株,正在嫁接地苗23万株,预计今年底可出圃无病毒大杯苗3万株、地苗16万株。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徐向光 摄

同时,今年基地将追加投入200万元,新增面积50亩,计划繁育无病毒大杯苗10万株、地苗近25万株。到2019年,两基地可出圃无病毒地苗40万株、大杯苗10万株以上,可带动农户复种贡柑约8000亩,为“中国柑王”德庆贡柑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看完,是不是对我们的德庆贡柑又充满了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多举措振兴特色产业,我们将看到更多特色产业大放异彩!

肇庆这个产业再“放大招”!这就是TA能称“王”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