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驚蟄,陽曆的第三個節氣。這一天,春日早早的升起,晨輝給騰衝這座邊境小城披上了金甲。

高黎貢山腳下的油菜花田,開得正燦爛,染三春一襲金色錦帛。

同樣的色彩,顯見於董官村的早餐時間,木翠那一碗飄著家鄉味道的稀豆粉裡。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這個源於古代軍隊戍邊衛國的董官村,位於雲南省騰衝市,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至今還保存著官田、官溝、官路等遺蹟。

村口豎立著一處高大門樓,上有光緒帝題書的“高節林立”四個大字。

緩步而行,村子裡安靜的很,彷彿此刻的我們是唯一的到訪者。滿是斑駁歲月痕跡的屋牆,訴說著時光的記憶。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老人或坐在石板上,或依靠在牆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我們的路過,而影響此刻的心境。

依稀從堅定地目光中,尋見當年馬幫噠噠的馬蹄聲,響徹山間的鈴鐺聲,繚繞著騰衝人對家鄉的眷戀。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每天清晨,木翠都要和自己的家人,用石磨對頭一天浸泡好的豌豆進行磨漿,需要精心的兩次研磨過程。

木翠會負責稀豆粉的煮漿、攪拌過程,用木棒不停的攪拌,以保證煮漿的受熱均勻,粘稠合適,這也是稀豆粉是否煮好的關鍵,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稀豆粉的食用方式很多,可以單獨吃,也可以放入其他的食物一起食用。

稀豆粉燒餌塊(或油條)是先放佐料,稀豆粉拌米線或卷粉是最後放佐料。

木翠給我們做了最好吃的稀豆粉米線,粘稠回香的稀豆粉與勁道的米線組合在一起,回味無窮。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木翠家的小孩子在準備用餐前的東西,小小的身影透著騰衝人的質樸與善良。

那一刻,思緒回到了兒時的記憶,時光在不經意間流走。若干年後,我又會在哪裡?

好吃的稀豆粉離不開作料的搭配,鮮紅的油辣子、翠綠的香菜(芫荽)、淡黃的薑汁、滷腐水、味精、醬油、芝麻油、花生碎等,每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做好的稀豆粉一定要趁熱吃,這樣不僅僅保留著豌豆的清香,而且口感細膩。

入口即化的,是稀豆粉。勁道十足的,是餌塊。兩者在一起的矜持,通過特有的融合完美的詮釋出來。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漸漸地長大,老人又增添了些許的白髮,不變的是董官村廣場上,鄉鄰們圍在一起聊著家常,以及一碗稀豆粉的味道。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木翠是嫁到董官村後與婆婆學著開始製作稀豆粉的,也是現如今極少數堅持著的人。

鄉里鄉親的人,都喜歡木翠的稀豆粉,更喜歡木翠的厚道與淳樸。

每一天的清晨,鄉親們在樹下等著木翠的稀豆粉成為了一種習慣,歡聲笑語總是在稀豆粉的熱氣騰騰中綻放開來。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思緒融在稀豆粉的美味中,並沒有被周圍的聲響所打斷。倒是牆角的那一樹鮮花,讓我覺得此刻的安逸是在現實中。

離開的那一刻,不時的望見巷子的深處。許多年以後,或許這裡還是這個樣子,變換的也只是歲月中淺淺地回憶。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食物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就像母親做的飯菜,哪怕你離開家的時間再久,只要吃上一口便可以感受到那份熟悉的溫暖。

每個人都有定格在腦海裡的味道,而屬於董官村稀豆粉的味道,更多的是對於家的眷戀之情。

走進《舌尖3》木翠的家,一碗稀豆粉勾起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