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謂“成王敗寇”,事實往往就是這麼殘酷。

人們對於勝利者總是非常的崇敬、嚮往、羨慕,而對於失敗者往往不屑一顧,甚至有可能的話還會踩上幾腳。可是,對於項羽敗給劉邦,人們卻是耿耿於懷,這似乎與慣性思維不相符嘛?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不然!其實仔細想想並也不難理解:項羽貴族出身,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武力超強,個高貌帥,簡直是升級版的高富帥!相比之下,劉邦只是地痞流氓出身,沒啥文化,武力超低,厚臉耍賴,年老貌醜,整個就是窮屌絲形象。當面對秦始皇威武出行,前者豪邁地宣稱“彼可取而代之”,後者則是滿臉的羨慕嫉妒恨“大丈夫當如此”。

在反秦過程中項羽展現出超高的軍事素質,尤其是鉅鹿大戰,破釜沉舟,直接打得名將章邯膽戰心驚。而劉邦則是東躲西藏,更是趁項羽與章邯鏖戰之時繞道搶先進關中,算是撿了個偌大的軟柿子。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而後來在楚漢對峙過程中,劉邦也是多次被項羽擊敗,彭城大戰更是在己方數倍於敵的優勢之下被打得落荒而逃。至於在劉邦的老爹被項羽逮住後,劉邦說“咱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吃他記得分我一碗湯”更讓後人非常不恥。

儘管項羽是這麼一個非凡的英雄人物,而他的對手劉邦看起來似乎只是個小癟三,可項羽還是敗了。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其一,項羽的性格有明顯的缺陷,脾氣過於暴躁,殺戮心太重。

他曾一怒之下坑殺20萬秦軍降兵,後世很多人把此事與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兵相提並論。可是,白起之舉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而項羽此舉卻純粹是為了發洩私憤。

進入關中之後,他一把火燒了宏偉的阿房宮,又對關中普通百姓實行高壓政策,甚至允許手下士兵隨意少殺搶奪。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項羽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及很多楚地子弟均死於秦軍刀下,他對大秦有刻骨銘心的家仇國恨,但是江山大業面前他並沒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任其為之,讓這種仇恨無限擴大。

歷史上,但凡殺戮心太重的上位者很少能開邦立國,即使僥倖奪取天下,其政權也不會維持太久,秦朝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是何等的豐功偉績!但他實施暴政最終失去天下民心,他剛歸天不久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秦朝迅速衰落,最後在秦二世手中就滅亡了,根本沒有實現秦始皇所設想的千秋萬代。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文韜武略、才華智商均在他之下的項羽了!相比之下,劉邦做得非常好,在反秦過程中除了必要的戰鬥之後儘量不製造過多的殺戮,對於百姓的安撫也非常到位。

其二,項羽的情商並不高。他確實很有能耐,但是也因此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別人的不同意見。

“亞父”范增早就看出劉邦野心勃勃,並預言他會成為項羽最大的對手,因此多次建議收拾劉邦,而項羽則盲目相信自己的實力,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裡,甚至放過了鴻門宴這個剷除劉邦的大好機會。還因此失去了隱藏於劉邦軍中的“二五仔”曹無傷(失去曹無傷所帶來的惡果甚至比英布反叛更嚴重!)如此盲目自大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反觀劉邦則能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並隨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比如楚漢對峙時,韓信要自立為王,劉邦很是惱火,一旁的張良暗示現在不能輕易得罪韓信,還要靠他對付項羽。劉邦馬上和顏悅色安撫韓信的使者,並立即封韓信為齊王。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其三,項羽沒有上位者所應有的魄力,容不下人才。

韓信,這個項羽一生最大的對手,一個他在戰場從來沒有佔到便宜的對手,最早本來是投奔於他,可他看韓信其貌不揚,又沒有高強的武藝,再加上年輕時有過胯下之辱,因此很瞧不起他,韓信一怒之下投奔了劉邦。

剛開始劉邦也不太重視韓信,韓信再次離開,蕭何趕緊追回韓信,並向劉邦一力舉薦他。劉邦遂拜韓信為大將,並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後來,韓信展現出自己超凡的軍事才能,成為項羽一生的噩夢。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和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大將的英布原本也是項羽手下,雖然他比韓信運氣好些,被項羽重用,但項羽一直不怎麼相信他,最後導致他也投奔劉邦。還有鍾離昧,這個號稱項羽最忠誠的手下,因為項羽誤信陳平散佈的讒言而被迫黯然離開。

劉邦文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謀不如蕭何,但是他知人善任,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戰勝了看起來不可一世的項羽。所以才有了傳聞他與韓信經典對話:臣乃將兵之人,陛下是將將之才,所以臣不如陛下!

其四,項羽做事急功近利,少謀而寡斷。

楚義帝熊心本是收買人心的金字招牌,劉邦對其非常恭敬(雖然只是表面功夫),而項羽則趾高氣昂,根本不給面子。

這就把楚義帝推向劉邦那邊,而後項羽又氣憤不過,派人殺害楚義帝,陷自己於不義之中,讓自己之前反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聲望、影響蕩然無存。

此事的後果就是劉邦趁機拉攏各方勢力對抗項羽,其後項羽被迫到處征戰,雖然勝多敗少,卻始終不能改變局勢,最後孤掌難鳴,在垓下兵敗自刎。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反之,如果項羽能沉著冷靜,表面上好好應付楚義帝,等大勢已成之後再翻臉,大概就不會遭遇後來的困境了。

有時想想,大家對劉邦有著種種的不滿、猜疑、責難、反感,可也正是他建立的大漢王朝統治了中國長達四百年之久,還影響之後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現在,而且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永遠無法磨滅的烙印。

因此,總是把劉邦想得那麼無恥、下流、可惡、愚昧、卑鄙、狠毒是不是不太公正?換個角度看,就算項羽成為勝利者,歷史就能走向更好的方向?

成王敗寇,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主要體現在這四點

上面提到的種種問題項羽改變不了,他拿什麼去應付後來洶湧南下的匈奴大軍?劉邦雖然被困於白登山,可他不但憑藉手下的計謀脫困,其後更執行正確的外交方式,避免與強勢的匈奴對敵,使得大漢得以能夠數十年穩定發展。

換成項羽又當如何?以他的能力應該不會遭遇白登山之圍,但是他不是韓信那種千古名將,並不足以抗衡匈奴,而以他的性格又不可能緩和矛盾。恐怕最後難免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還會讓五胡亂華的慘劇提前到來吧。

本文為本號特約撰稿人【亂劍狂刀:一個觀點激進的網絡流浪者,混跡於武俠和歷史論壇,帖子少廢話多。喜歡旅遊,喜歡看書,喜歡睡覺,喜歡集郵……除了考試外什麼都喜歡嘗試。希望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完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原創,未經允許,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