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次杭州樓市拐了,或許是歷史大頂

如果這次杭州樓市拐了,會不會成為樓市的歷史大頂呢?

年年有人唱空樓市,年年有人覺得房價高,覺得泡沫大,年年有人被打臉。但是難道樓市只是在簡單的每年重複的漲漲停停嗎,又或者說,它也是存在歷史大頂的。

前幾日,和一個在上海的同學聊了一下,由於家境不好,直到今日,他才攢夠了首付的錢。但是他並沒有買得起上海天殺的房子,而只是要投資一套嘉興平湖的房子。那套房子什麼都沒有,唯一的優點是,離上海的農田比較近。

他是恐慌性投資買房的大軍中的一個,也是強行上車的一個。我想,如果他要是早點存夠錢,應該幾年前就上車了。這幾年沒錢上車的日子,我想,他的處境就像被日軍抓住的黨員,被關押、折磨。直到最近上車了,才獲得了肖申克的救贖。我不敢阻止他這個決定,也不想給他潑冷水,這種感覺就像,你不識趣的告訴一個剛收到大學入取通知書的人,那所大學是野雞大學。

這位同學只是這幾年投資客中普通的一類人,在寧波的杭州灣新區的銀行營業廳,曾經擠滿了從上海跑過來投資房產的人,他們多是在上海打工,買不起房子(或限購無法買),就跟著中介,尋找上海50公里以內,或者100公里,去賭上自己的積蓄,讓自己搭上房價的順風車。

從全國層面來看,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大批在外工作,看房價飛漲後,連忙回老家周邊投資的人。

這些都是被透支的需求。

如果這次杭州樓市拐了,或許是歷史大頂


回到杭州。

杭州樓市將要面對的是什麼呢?

第一,史無前例的大拆遷即將和這個時代告別,下一代杭州人或許都不能理解拆遷戶是什麼群體了。過去這兩年的拆遷簡直是檣櫓灰飛煙滅。那些別緻的農名房,都被推土機碾壓了。即使全國層面沒有對拆遷糾偏,杭州後續的拆遷潛力也已經很小了,主要遺留在蕭山區,其他城區已經拆不出太大名堂了。據錢江晚報的描寫,2017年,杭州拆遷的花費是2000億元。我想,2000億砸下去,樓市翻出這麼大浪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相信一個樸素的真理,拆出來的廢墟,除非用來種樹,否則它上面遲早會長出比原來更多的房子,否則政府也不會花這麼多心思拆遷了。拆完了,那麼然後呢?

第二,無論是去年大量的全款買房,還是今年的全民搖號打新,還是杭州人跑到臨安、湖州、紹興投資,還是外地人回老家置業避險,還是掃蕩那些不限購的,

原本沒人要的,以後也沒有人要的酒店式公寓,都意味著需求的透支。透支是個抽象的概念,說起來每年都會有人被透支。但是目前官方有一組樸素的數據來定義,就是居民的槓桿,這個被引用的太多了,他表明的就是,10年前房價也高,但是現在的居民槓桿是10年前的3-5倍。負債的增速甩開了存款和收入增速好幾倍。

第三,如何留住並吸引年輕人。近幾日,調研中,無意和一單身公寓集中區的小飯館的老闆聊了下,說道,這裡的人口流失很大,年輕人來了,住了一個多月,發現找不到工作,房租太貴,很快就走了(有些回公司、廠房的集體宿舍),吃飯的人這兩年少了好多。是的,年輕人是絕望的。他們有些走了,也許他們還會回來。但是80後生育潮一代的購房需求已經在急劇的萎縮了,而90年開始的出生人口下滑,正在悄悄的開始。每一個年輕人都是城市的未來,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趕走他們

第四,全民炒房,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不是中國的投資收益已經出現了拐點,也不會出現嚴重的資本外流了,資本已經用腳來投票,告訴大家,中國經濟的某些拐點正在到來,中國的人力、資產、成本等等,性價比已經沒有那麼突出了。


過去幾年,的確是剛需們通過買房支援了國家建設,或者說幫國家買了單。但是接下去呢,該誰買單了?還是剛需嗎,剛需是否還買的動呢?

杭州下半年土地市場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降溫跡象,輿論也一下子轉向了謹慎。種種跡象表明,下半年的市場將非常有看點,限購限貸對需求的抑制作用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了。二手房價格回調還言之尚早,但是市場冷卻幾乎已經板上釘釘了。對部分這波乘火打劫的郊區二手房來說,大概率是到頂了。

當然,如果以後,rmb向津巴布韋看齊的話,那現在,房價還在牛市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