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重磅!

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

浮山隧道又有新消息!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7月10日,

青島市地震局巡視員郭玉貴做客民生在線,

與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

“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

浮山隧道”的最新進展來了!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第二條海底隧道

已進行抗震設計審查論證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Q

關於第二條海底隧道的相關進展情況如何?

A

郭玉貴:我市第二條海底隧道建設項目已經進行過多次專門的抗震設計審查論證,並且在預可研階段開展了專門的的地震安全等專業評價;目前主管關單位和部門正在有序推進中。

(以下內容為2017年9月青報網資料,非本次網談內容)

海泊河附近或成為起點

去年9月,記者在2017年第五次國際地下空間學術大會上,獲悉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

初步計劃,黃島端接疏港高速,青島端在海泊河入海口附近登陸,全長15.8公里,雙向六車道標準,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

根據研究,第二海底隧道定位於連接青島東岸與西岸城區的又一條全天候的跨海通道,以通行客車為主,兼顧貨運交通功能。

相比膠州灣隧道的7.8公里的長度,第二條海底隧道長度翻了一倍,達到15.8公里,其中海域段長11.1公里。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目前,青島已建成和開工在建的跨海通道共四條,分別為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地鐵1號線和地鐵8號線。(注:上圖為項目位置圖,僅作示意說明用)

已列入市“十二五”規劃綱要

在《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我市首次提出“十二五”期間要“

積極謀劃膠州灣第二條海底隧道建設”,推進第二條海底隧道規劃論證,是支持三城聯動佈局,搭建膠州灣跨海交通網絡的重點。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浮山地質結構良好修建隧道可行

網友:從地質層面來講,修建浮山隧道有無可行性?

郭玉貴:從地質層面來講,浮山地質結構良好;修建隧道總的來說可行,具體選址需要專門論證。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浮山隧道交通銜接已做控制預留

此前,青島市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滕軍紅做客民生在線時表示,為解決浮山後區域與我市其他區域的交通銜接問題,在城市總體規劃、綜合交通規劃中都對浮山隧道進行了研究論證,對可能實施的線位進行了研究,並在相關規劃中進行了控制預留,具體設計方案及實施時間尚未確定。

官方!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浮山隧道來了!具體選址……

除了第二條海底隧道和浮山隧道,

青島市地震局巡視員郭玉貴

還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覆!

地震監測能力已由1.5級提高到1.0級

網友:青島地震監測能力如何怎樣?

郭玉貴:青島市數字遙測地震臺網實施全時制地震監測。青島市數字遙測地震臺網2003年1月建成,同年11月通過驗收和鑑定。臺網由7個子臺和1個臺網中心組成,能實時監測青島市區範圍內ML≥1.5、90%以上,行政區域內ML≥2.0的地震。2004年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市政府追加投資,完成了監測網絡傳輸方式改造,網內子臺數由7個擴展到30個,臺網孔徑由95公里擴展到150公里,並實現了與省地震臺網中心的數據共享與交換。地震監測能力由1.5級提高到1.0級,實現2分鐘自動初報、5分鐘地震速報;臺網產出數據資料為地震應急決策、預報、震後趨勢判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島市宏觀觀測點達147個

網友:青島有哪些地震監測手段?

郭玉貴:青島市已建設了遍佈各區市的測震、前兆、強震共26個專業地震臺及147個宏觀觀測點組成的宏觀觀測網絡。測震臺網由7個子臺和1個臺網中心組成,同時實現了與省地震臺網中心的數據共享;前兆臺網由1個臺網中心和9個子臺組成;強震臺網由10個強震臺和1個臺網中心。這些觀測臺站全天候監視著青島市及鄰區的地震活動及各種地球物理場變化。

地震時高層自救四周區域相對安全

網友:如果一旦發生地震,在高層的辦公室人員怎樣躲避能爭取最大逃生機會?

郭玉貴:如果一旦發生地震,在高層的辦公室人員基本自救原則是首先保持鎮定,打開房門,關閉電源和燃氣閥門,然後依照以下步驟躲避:儘量壓低身體高度,使得身體低於周圍的桌、衣櫃、門等;儘量選擇正方體或長方體空間能形成三角支撐的“邊角區”,且周圍最好有高大穩定的立櫃或門框。這樣做的原因在於,地震中的坍塌往往是從方形樓板的中部開始坍塌,四周區域能夠相對安全,這樣坍塌下來的樓板不至於泰山壓頂,且坍塌的樓板在周圍格擋物、牆面的支撐下會形成一個三角空間,保證你暫時有可呼吸與棲身的地方;在開始動身避難的時候,能夠抓到手裡的食物、水、手機等電子設備,都儘可能抓穩,這很有可能是你在狹小密閉空間裡存貨與向外發出求救型號的“唯一手段”;如果還能未雨綢繆一些,應該學習日本豐富的自救經驗,在家庭中日常配備急救箱,裡面包含急救藥品、紗布、少部分食物與水;據對不能跳樓,不要乘電梯;地震過後再有序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帶。

青島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

網友:青島海域有沒有發生海嘯的可能?

郭玉貴:海嘯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平面以下50公里以內、里氏震級6.5級以上地震引起的,常形成於寬闊的深海,並且引發地震的斷層須產生明顯的上下錯位。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的波高可達數十米,能量巨大,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從歷史上看,青島市從未有發生海嘯的記載,青島鄰近海域海岸線綿長曲折,海區水深一般較淺,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黃海平均深度44米,不具備產生地震海嘯的地質背景。而且海區沒有現今活動的板塊俯衝帶和海溝構造,所存在的海域活動斷層的垂直差異運動不足以在海底形成大的位移,已發生的地震震源斷層多為走滑型或傾滑型,所以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

市防震減災示範中心目前正在進行系統設備安裝

網友:請問青島防震減災示範中心建好了嗎?在哪?

郭玉貴:青島市防震減災示範中心位於西海岸新區薛家島街道辦事處大窪社區。示範中心主體工程已於2016年底完工,現正在進行系統設備安裝。該中心由大樓土建及相關技術系統構成,是為提高青島市地震監測、地震影響烈度速報、震害快速評估、抗震救災及指揮、科普宣傳教育、科技創新等方面能力而建設的綜合系統。

青島不具備發生強震的地質構造條件

網友:想了解青島的地質特點,是否屬於低頻震動地區?

郭玉貴:青島市分佈有滄口斷裂、劈石口斷裂、王哥莊斷裂、芝坊——刁龍嘴斷裂、即墨斷裂等斷裂,這些斷裂帶規模相對不大,且大多屬於不活動斷裂。因此,青島市不具備發生強震的地質構造條件,因而,地震活動也相對較低。青島歷史上記載的最大地震為發生於1506年鰲山灣的四又四分之三級地震。

海嘯前鋒來臨前應儘快撤離至高處

網友:如果地震引發海嘯市民應該如何自救?

郭玉貴:密切觀察海平面的驟變(非尋常大幅上升、下降),一旦發現異常現象,要在海嘯前鋒來臨前儘快撤離到高處,是避免海嘯災難的最好方法。首先提前瞭解所處地區的逃生路線;其次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場所避難。

國家級地震預警系統已立項

網友:地震能否預報?

郭玉貴:地震屬於小概率高風險事件,目前地震預報屬於世界性科學難題,地震預報準確率還很低。地震預報既屬於科學問題,又屬於社會問題,更屬於政府行為;為此,我國實行非常嚴格的地震預報發佈規定。但國家級的地震預警系統已立項即將啟動建設,計劃用5年的時間建成地震烈度速報及地震預警系統,實現分鐘級的地震烈度速報和秒級的地震預警,預警信息通過新聞媒體、手機網絡及廣播喇叭等對社會公眾發佈。

地鐵均已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網友:地震發生時怎樣確保地鐵人員安全?

郭玉貴:地鐵建設均進行過地震安全專項評估,都已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鐵管理部門都已制定地震應急疏散方案並進行應急疏散演練。一旦發生地震時,地鐵工作人員會按照應急疏散方案進行指揮、引導乘客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帶。

現已完成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各項指標

網友:我市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情況目前進展如何?

郭玉貴:為進一步做好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積極探索麵向城市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工作新途徑,增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經市政府決定開展青島市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工作。制定並下發了《青島市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明確了8大類95項指標。其目的就是在全市範圍內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等工作體系;地震監測能力由1.5級提高到1.0級,實現2分鐘自動初報、5分鐘地震速報,地震預警系統基本建成;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全面貫徹,城鄉抗震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設工程的加固改造;依法開展地震安評的項目安評率達到100%,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應急救援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地震應急指揮體系、地震應急救援和應急救災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快速提升,防震減災工作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目前,全市上下按照部署全力推進創建工作,2018年1月完成各項指標,通過了中國地震局專家組的檢查驗收。

青島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已達40餘處

網友:怎樣快速尋找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地景大道是不是?

郭玉貴:我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主要是利用依託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館)、操場、人防疏散基地等場所建設。你可以快速查詢你身邊這些公共設施即可找到。

目前擁有功能較完備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40餘處。其中功能齊全的有9處:市南區的八大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四方區海琴廣場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李滄區滄口公園和文化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黃島區雙珠公園和市民文化廣場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城陽區世紀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即墨市墨河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萊西體育中心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城市廣場、綠地、公園、體育場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