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藝·像

吞巴藏香、普松雕刻、雪拉藏紙、山南卓舞、嘎瑪唐卡、江孜卡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西藏最為寶貴的財富,同時也牽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不遠萬里,來一探究竟。藝·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角度的刻畫和多種形態的展現,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裡,感知歷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力量。

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

人們常說宋代風流、宋人風雅,的確,在宋朝,富有文人雅趣的事物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現在看起來似乎只有所謂有錢人才會去做的事情,在宋代,是不論朱門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共有的生活方式。

香,其實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既高貴優雅又觸手可及的一支。

在漢族人的歷史裡,香,經歷了遠古至先秦的濫觴,兩漢至魏晉的完備,盛開於唐宋,直至明清不衰。它絢麗多姿,又樸實無華;是“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

藏族人的歷史裡,也有香的存在。並且因為對佛教的尊崇,香對於藏族人,有著更深的意義和更廣泛的作用。

尋覓藏香

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如果你已經踏上尋找藏香的旅程,那麼尼木縣吞巴鄉一定是這趟行程的目的地所在。

從拉薩駕車至尼木吞巴,沿318國道一直往西,120多公里、3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可以抵達雅魯藏布江上游峽谷的尼木吞巴鄉。

在318國道路口下車,你或許還可以看到一個高大的招牌,用紅色廣告布包裹著鐵架,“尼木吞巴景區歡迎您”非常醒目。

步行到達吞巴鄉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漢白玉雕塑:吞米·桑巴扎。吞米是松贊干布的大臣,也是藏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吞巴,是藏文字以及藏紙、藏香的締造者和發明人。

繞過吞米·桑巴扎的雕像,穿過吞達鄉的小街道,走過小橋,就能聽到不遠處村裡的嘩啦流水聲。尼木藏香的主要原材料是柏木。

製作時把柏樹幹去皮分段成35釐米左右,在中間打洞,然後卡在水車的搖臂上,在水車的帶動下,柏木不停地在石頭上磨,最後將磨出的木漿收集起來,再加上各種名貴藏藥材,按比例進行混合後,便可以壓制成香。

循著流水聲,看到藏香水磨,接著,就能找到尼木藏香了。

藏香匠人

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吞巴有很多藏香製作戶。

事實上,在政府鼓勵村民制香之後,不少人都開始拾起這項傳統手工藝,各家各戶製作藏香,技藝精湛的手工匠人在其中脫穎而出,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也為保護尼木藏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貢獻。

接觸藏香匠人,可以選擇有計劃地登門拜訪,也可以選擇在村莊小巷閒逛,說不定意料之外的邂逅就藏在某個小賣部後傳來的機器轟鳴聲中。

如果你幸運聽到了機器運轉的聲音,不要因為村莊的寧靜被打破而覺得煩躁,這個時候,循著轟鳴聲過去,你或許可以見到一個或者兩個藏族小夥子勞作的身影,他們將一些塊狀物放進粉碎機裡,而那淡黃色的塊狀物便是水磨藏香的曬乾磚塊。

上前攀談,不要拘束,哪怕當地人的漢語說得並不順暢,但只要你問起他們手裡的藏香,多半都會很自豪地舉例這香里加了多少味香料和藏藥材。說話間,高原漢子們露出白白的門牙,那“青蔥”的八字鬍隨著唇齒起伏上揚,頗為有趣。

幹木磚在粉碎機內被加工粉碎,最終儲存在機器下連接的布袋中。飛揚的粉塵蓋滿小夥子們的身體,鬍子上,帽子上,褲子上,像極了北方外出時,凝結而成的白霜。

藏香工藝

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藏香製作的過程非常繁雜,耗時長,材料眾多。其製作過程主要分三個部分:做木磚、添加香料、做藏香。

吞巴鄉吞達村是一個山谷裡的村莊,兩座大山夾谷而生,真正給這座與世“隔絕”的山村帶來活力的是山上流下的雪水,穿村而過的吞曲河四季不斷源,既給樹木帶來水分,也給村民帶來了經濟。

自古時,藏族人便利用水力來磨藏香。水磨的木軸包裹著牛皮,流水衝擊水磨另一端的木頁,所帶起來的水花自動滴進石坑。水磨前段的柏木混合著雪水晝夜不停的磨,磨出的木泥最終被掏出,經過一定時間的日曬發酵,人們再把木泥堆加雪水搗碎,裝模具,便製成了一塊塊木磚。

製作藏香的原材料和製作工序要求極其苛刻。由於藏香主要用在宗教禮儀上,所以在製作過程中要求一切要以聖潔為主,否則會被視為對神靈的不敬。傳統的藏香一般是柏樹幹為主料,再以藏紅花、麝香、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等幾十種香料按比例配合搓揉而成。

吞巴村海拔高,不盛產柏樹,村民要從400多公里外的林芝或者聶拉木運過來,而製作藏香的部分輔料則要從印度引進。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味道和顏色,在清洗器具和手之後,秉承著虔誠明澈之心,把已經磨好的木磚和各種香料一起搓揉,就完成了制香中的添加香料過程。

做藏香的最後一個步驟,是壓制成型。過去,人們需要把混著各種香料的木泥放入牛角,再擠出來。但現在這一步驟已經被機器擠壓成型所替代,速度更快,成型也更均勻。

藝·像:尼木藏香·於紛繁喧鬧中尋閒心古香

藏香是藏區雪域神山中稀有的“天木”,是佛教禮佛供養之上品,也是顯密典籍中記載著名的五種殊勝供香之一。

“天木純淨無染,為養生療病之良藥,闢穢化濁,除惡防蟲,通絡疏竅,燻治毒瘡怪病,袪散山瘴邪氣之效”,藏香,多用於佛事活動,也極具藥用價值。

如今時過境遷,撫琴、下棋、寫書、作畫這“文人四藝”,尚且被人記得,但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四般閒事”,卻較少被人提及。

尤其焚香,因為給人的感覺實在過於幽靜,既不能像點茶、掛畫一般尚且擁有與人互動的社交作用,也不能像插花一樣單憑視覺效果就驚豔他人,漸漸地,似乎就要沒落在這時時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裡。

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再加上耳邊一支古琴曲。焚香看似只是鼻觀之事,實際卻過鼻息,通神明,和五臟,最能靜人心神。

焚香品茗是閒事,可身處在嘈雜喧囂的社會里,難得的,不就是這番閒心閒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