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ofo小黃車做信息流?

偽裝-嘴角輕蔑的傷


看到這則新聞,我第一感受是“心疼+惋惜”,心疼是因為ofo為了商業變現真的什麼都做了,惋惜的是,feed流這一步,很可能走錯了。

原本國內共享單車市場是ofo和摩拜的天下,站穩市場後,背後的資本方開始收割,考慮到兩方不斷競爭下去燒錢太多,資本方企圖促成ofo和摩拜合併,但兩方都表示反對。最後,摩拜接受收購,歸於美團,而ofo一直堅持獨立發展,一方面與滴滴鬧不和,一方面上線了小程序,嚴重得罪了阿里,結果滴滴自己上線青桔單車,阿里收購哈羅單車,兩大巨頭一起擠壓ofo,導致ofo融不到資,陷入了巨大的麻煩。

所以,ofo只能依靠自己現有的資源來變現,以維持生存。之前ofo開展了車身廣告和APP廣告讀服務,雖然有一定的收入,但這對於ofo巨大的運營成本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處於困境中的ofo顯然亂了步伐,為了增加收入,竟然開始在自家APP內做feed信息流。信息流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信息分發模式,並且可以做廣告信息流來變現,這些都可以理解,但ofo,一個共享單車企業,做新聞信息流分發,就顯得很違和了,不僅可能達不到變現的目的,還可能把ofo推向更糟的局面。

首先,共享單車和新聞信息流完全是不同的兩個領域,雖然ofo用戶基數大,這些用戶與信息流產品的用戶有很大的重合度,但ofo在用戶心裡的定位就是單車,閱讀新聞的話肯定很少人會在ofo APP上進行。

其次,目前做信息流分發的產品那麼多,今日頭條、騰訊、百度、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哪個不是專業出身,並在行業內有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ofo沒有做內容的基礎,這時候想憑藉自己擁有的用戶基礎在信息流領域插一腳,顯然是行不通的。

最後,目前ofo單車損壞率高,用戶經常找不到能正常使用的單車,加上ofo最近取消了免押金條款,重新收取押金,這些情況已經引起了很多用戶的反感,並轉投其他單車品牌了,這時候,不去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反而做起了信息流,這會讓很多用戶覺得莫名其妙,不務正業,反而加速了用戶的流失。

其實ofo要增加變現渠道,可以有更好的辦法,比如利用廣大的用戶做騎行領域的社交圈,在ofo APP上開闢騎行內容和社交的板塊,吸引用戶通過ofo APP進行互動,並組織用戶進行線下騎行活動,同時,在APP上還可以發佈關於騎行故事、騎行經驗的文章,鼓勵用戶產出UGC,把用戶線上價值開發到最大化後,自然可以通過聯名贊助、廣告、電商等方式變現。


我寫這麼多並不是為了批判ofo,我所說的方式也不一定適用於現階段的ofo,畢竟這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資金和人力投入去做的事情,以ofo目前的狀態,只能找賺錢最快的路子。

ofo走上信息流這條路,可以看出真的是走投無路了,戴威可能也知道信息流與ofo很違和,他也知道用戶多並不代表跨界做什麼業務都想通,但目前什麼路有希望讓ofo活下來,他就只能義無反顧地選擇這條路。

戴威作為一個90後,帶著ofo輝煌過,如今在各巨頭的打壓下堅持不低頭,真的讓人佩服,這是中國創業者很難得的精神,或許最後的ofo還是會迫於生存壓力被收購,甚至宣佈破產,但這樣的骨氣證明戴威是個真爺們。

我個人希望ofo能夠撐過這一關,送ofo一句話: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互關一波~



科技扯談官


這可以說是一個行業大新聞了,一來是目前ofo小黃車處境十分艱難,二來是在小黃車處境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戴威幾乎在嘗試任何一種可以給小黃車帶來商業化可能的方式。

但是我覺得這並不好,這已經不僅僅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問題了,而是小黃車戰略的根本性定位失誤,而這個失誤可能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致命的。

  • 內容對於小黃車根本不值錢

最近小黃車的一系列戰略中,很多策略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商業化成就,靠押金和用戶騎行付費不可能撐起一家互聯網共享單車企業。到目前為止,唯一算是真正有效的就是單車廣告,但說實話,這簡直是杯水車薪,商業化難度太高了。

而這一次選擇內容,我只想說一句:你會用ofo看新聞嗎?

誰會用一個不專業的資訊客戶端看資訊?對不起,我不會!

  • 騎行其實是個天然的社交場

騎行其實是一個比較天然的社交場景,而且是一個運動圈是一個被市場證明真正可以成功的垂直社交場景,而小黃車很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剛剛跟朋友聊天,朋友說到這一點,我也是想起了很久之前我給過ofo小黃車一個關於運動社交的反饋,結合小夥伴的想法總結於此,首先是做騎行圈,其次圍繞騎行做規劃,這個規劃裡面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特定的騎行服務,比如路徑規劃,比如活動運營,比如形成過程中的一些裝備補充,等等,這其實可以形成一道比較完整的閉環騎行生態鏈,雖然我也不能證明這是一個可以成功的定理,但是至少我覺得這個走法比做內容靠譜。

  • 圍繞騎行社交做運動的文章


最後就是拓展,一旦騎行做起來,ofo形成了平臺作用,完全可以做拓展,比如真正全量化的運動商城,運動服務,這個運動服務其實可以做很多補充,最終可以拓展到專業的顧問服務、運動醫療等等很多方面。

總之,我覺得這次ofo小黃車信息流的嘗試不算是一次成功的嘗試,甚至我覺得是一次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冒險嘗試。

但是,還是那句話,作為一個算是中國本土孕育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我還是希望戴威能夠撐住,也希望ofo小黃車可以走得更遠。


EmacserVimer


ofo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的艱難了,經營跟不上,負面新聞又不斷。

年初的時候,ofo一度陷入了融資難的困境,最終,通過將自己超過1000萬量的單車質押給阿里,換得了阿里17.7億元的融資。

但是,ofo的單車故障率,壞車率一直居高不下,用戶的體驗度可以說已經在各個共享單車品牌中降到了較低的位置。

最近還爆出,用戶在退款時被警告,計費故障等問題。

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用戶體驗和運營的問題,那麼ofo的沒落是必然的。

這個時候,ofo上線了ofo看看,這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改變,一般來說,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主營業務運營良好,要跨界尋找更多的商業模式。

一種是公司面臨巨大的壓力,想要尋求轉型。

ofo想來不可能是第一種,那麼就只能說明,ofo想將信息流作為一個突破口,尋求企業的轉型。

不過,這一轉型就我看來,是一個敗筆。

ofo的主要市場是什麼?用戶的3公里內的出行。

那麼圍繞著用戶的出行,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就給用戶提供什麼,這個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用戶在騎車出行的時候需要內容嗎?

毫無疑問,是不需要的。

用戶在回家以後,還會打開ofo看資訊嗎?

這個的難度並不比前一個低。

那麼,ofo這個時候轉型內容,有什麼意義呢?我確實沒有看到其中任何的價值點。

而且,這還會讓ofo在資本市場上的評價降低,我想,一個投資人願意看到的,肯定是一個專注的,能夠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業者,而不是一個問題一大堆,還回避問題的創業人。

在我看來,ofo可以做什麼呢?社交!

騎車,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渴望的社交場所,很多的企業也都圍繞著騎行,設計了非常多的社交產品。

而ofo作為一個天然擁有如此巨大騎行量的產品,不從騎行社交的方向加強投入,反而另闢蹊徑,這個是我不能理解的。

當然,可能很多人還會說,車身廣告也是一個盈利的方向啊!

但就我看來,車身廣告其實是一個假模式。

我們很多時候投放的公交站臺廣告,公交車車身廣告能夠可行,主要是因為,站臺或車輛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進行廣告的投放。

但是,對於共享單車來說,車輛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隨時都可以發生變化,那麼就對廣告的投放造成了難度。

其次,廣告都是有一個週期的,下一個週期時,我必須將之前的廣告撤下來,可能是因為明星代言的週期到了,可能是我產品更新換代了。

但是,如果廣告在共享單車上,那麼撤下來的難度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說車身廣告是個假模式。

ofo未來何去何從,我們只有作為一個旁觀者拭目以待了。


會技術的葛大爺


不得不說,現在ofo絕對處於商業處境和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近段時間以來,ofo各種大動作實在是讓業界和大眾都“看不懂”。但毋庸置疑的是,ofo的種種舉措都是為了“自救”。畢竟身背數十億供應商的欠款、每天燒錢無數的ofo,無論是保持獨立,還是想賣個好價錢,都得證明自己的價值。

由此我們看到,ofo似乎在上演一系列弔詭的舉措。如,瘋狂裁員,以壓縮成本並降低運營壓力;全面取消免押金服務,開始自己構建信用體系並大幅提升騎行價格;推出車身廣告和App開屏廣告……


甚至近日ofo還曝出了“威脅門”,用戶在退押金時會遇到“再次騎行可能需要繳納更高押金”這樣赤裸裸的威脅!可以說,ofo為了實現商業模式的革新,可謂絞盡了腦汁。可惜的是,這些都是“昏招”,引發的只是負面的吐槽。


不過,說實話當聽到ofo做信息流,並推出“ofo看看”時我還是挺訝異的。畢竟在當下的互聯網資訊領域中,已經有了太多的巨無霸。比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還有Zaker等聚合式的互聯網資訊應用。我們可以理解ofo急於體現自身商業價值的緊迫感,但如今ofo在資訊領域來插一腳,能取得好成果嗎?

從“ofo看看”的成立初衷來看,ofo還是很謹慎的。據ofo透露,“ofo”看看是ofo黨委打造的黨建創新項目,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獻禮。在ofo黨委領導下,由13名黨員組成的志願者團隊開發而成的。目前,“ofo看看”主要推介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提供的原創內容。當然,現在“ofo看看”的信息流中也沒有出現商業廣告。這也可以理解,在沒有展現自身的用戶粘度之前,廣告商都會持審慎態度。

不過根據“ofo看看”的佈局來看,未來必然會涉足更多方面的資訊。但是我認為,“ofo看看”終究不會獲得成功。畢竟有那麼巨頭橫亙在前面且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ofo看看”有什麼能力能夠衝殺出來?而且“ofo看看”還是內置在ofo的App中,不使用單車的用戶顯然不可能會為了從“ofo看看”獲得資訊就去下載ofo的官方App。

當然,據QuestMobile、Trustdata、易觀、極光、艾媒發佈的共享單車行業5月數據報告顯示,ofo的活躍用戶規模、市場滲透率、日均活躍用戶數、用戶使用次數、新增用戶規模等均穩居第一。或許,ofo認為自家上億的用戶量是其殺入其他領域的資本。而進入資訊這一對用戶粘性要求較高的領域,讓ofo可能認為是最理想的跨界之舉。

可惜,就像體量巨大的支付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社交領域取得成功之外,ofo在資訊領域也許做得也只是無用功。ofo已經真的為了錢不顧一切了,還是多想想怎麼穩住現有的用戶群吧。


科技新發現


一種探索,一種嘗試,無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還主動的行為,都是一種探索,結果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不探索,一定失敗。

OFO選擇了最難的發展道路,得罪了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牛逼不行的王興都不敢做的事,戴威卻做了。最後只能自己賺錢生存下去了。

本來企業賺錢發展,很正常,但這幾年互聯網項目都是融資燒錢,獲得用戶,市場,然後上市,套現,完事。OFO沒有走這條路,走了一條企業正常的發展路,卻非常艱難。

為了獲利,OFO最近 上了車身廣告,收了壓金,現在又上信息流。這些做法能幫助企業獲利嗎?不知道,但不這麼做還有別的辦法嗎?

換個角度說,信息流應該怎麼做呢?並沒有答案。OFO去做了,就有可能成功。無論OFO做什麼,最終看的OFO的團隊,如果他的團隊可以,有很多業務都可以賺到錢,相反,如果團隊不行,做什麼也不行。

雖然OFO的車很多不能用,雖然要交壓金,但我支持戴威,就因為他是真正的創業者。也許有一天,突然有願意融資給OFO,那時的OFO將是另外一個場景,不是那個靠融資發活下來的團隊,也不是今天這個為了錢什麼都做的企業,是一個經歷過艱難,並且挺過了的企業,那才是真正的企業。

事了了:matt

我們為您提供專業的互聯網服務,幫助您利用互聯網高效獲得客戶。

服務內容包括:軟件開發服務,APP,微信平臺,小程序,網站,管理系統等;互聯網高級人才推介服務;創業,互聯網轉型輔導;短期用工服務。


事了了


7月2日 媒體報道近期ofo在自家的新版APP上聚合了新聞信息功能,名為“看看”。至此ofo開始進軍信息流服務,與“今日頭條”之類的老牌APP爭奪市場……

ofo的“看看”共設置了看點、圖片、視頻、體育、財經、社會、科普、讀報等一系列的頻道。信息流服務的開設意味著為信息流廣告等業務留下了空間。目前“看看”上發佈新聞以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為主,新聞內容都是直接導流入“看看”。並未發現自媒體等機構加入其中。

共享單車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實現自負盈虧。需要一筆又一筆的融資才能維繫發展。而共享單車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能夠給共享單車融資輸血的企業已只剩下寥寥數家。

小黃車的堅持與創始人戴威的“軸”

2018年已經進入到了7月份,距離小黃車上一期的融資已經過去三個多月。這三個月ofo一直在用各種方法積極自救,兩個月前成立了B2B事業部,其業務範圍覆蓋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和企業綠卡。創始人戴威還冒險取消了ofo和芝麻信用的合作,在其他兩大競爭對手都開始免押金騎行時,毅然而然的取消了免押金政策。

而在APP中加入信息流的功能,也可以被視為小黃車在積極自救道路上的一次嘗試。希望能充分的利用現有的用戶資源。但說實話,在競爭同樣非常激烈,且管制嚴格的新聞口。ofo這個新兵蛋子想混口飯吃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創始人戴威的“軸”勁在業內也是有名的,ofo目前可以考慮作價賣給大股東滴滴或者阿里。這樣創始人團隊將很有可能出局,ofo也會和大股東旗下現有單車品牌合併。這兩者顯然都是戴威不能接受的。

面對主營業務的萎縮,所有在副業上的努力都是浮雲

雖然ofo自己放出了大量的利好信息,比如稱其在6月中旬已經實現“百城盈利”。但明眼人只要看下ofo目前的財務情況,押金,以及拖欠供應商欠款的情況就能知道小黃車目前的處境。

據有媒體在5月份報道,ofo每月的費用在2.5億左右,而躺在賬目上的資金已不足5億。戴威能硬挺到現在已實屬不易。進入了七月份,炎炎夏日的炙熱陽光暴曬著放在露天的小黃車,也炙烤著戴威。 ofo能否挺過這個炎炎夏日,迎來秋天的又一個出行高峰季節呢?

我們只能繼續關注劇情繼續發展。


有態度的土豆


看到這條新聞,真的是莫名的悲哀。

彷佛看到一個掙扎著想努力爬起來的小黃人灰頭土臉的形象。

今天看到新聞下載了ofo,除了看到新聞裡描述的信息流功能外,還有一個點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曾經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免押的小黃車,如今需要預存90才能免押,看來資金鍊壓力是真的大。

可能和阿里轉向大力扶持哈羅單車不無關係,如今的ofo沒有了當年一統天下般的豪情壯志,活下來是它唯一的目的。

讓我們來想想,增加資訊信息流有什麼作用。

一般來說,增加信息流可以有兩方面作用:1.增加用戶留存時間和打開頻次,增加消費次數; 2.單純的賣廣告

對於共享單車這個特定的事物來說,用戶使用服務和app的打開頻次沒有關係,和單車的數量和分佈有關係,所以ofo的目的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單純的賣廣告盈利。


從艾瑞數據來看,5月份 ofo app的平均日活用戶數是694萬左右,如此龐大的用戶數代表了很大的流量。

但是,由於場景的限制,ofo龐大的流量轉化為閱讀資訊的數量的轉化率可以預見是很低的。

首先這種依靠流量賣廣告的模式很久遠,當年web 網頁就是這麼玩的,什麼網站怎麼盈利統統只有一條,賣廣告。

但是這種模式很受限,首先是產品本身決定的-工具性產品。工具性產品的特點就是必要時才打開,且用完就關,如今被微信和支付寶的小程序所完美的應用。ofo app並不是唯一的流量來源,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共享單車不再下獨立app而是通過微信和支付寶。

再就是場景所限,無論是開始使用還是使用結束,人們打開ofo app時均處在一個不適合閱讀資訊的環境中-騎自行車或者走路。有的工具類app諮詢信息流嵌入的很好,比如上海的花生地鐵app,連接地鐵wifi時需要打開,然後推一波信息流資訊,如果你處在地鐵中就會很自然的閱讀這些資訊,這就是場景的完美結合。

最後,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信息過量的時代了,各種諮詢類app層出不窮,所以也基本上不會有人為了閱讀資訊而刻意打開ofo。

讓我們為ofo致以誠摯的嘆息。


阿亮Sherlock


一聽到這個消息時,先是一驚:這裡的驚不是“驚喜”,而是“驚訝”,共享單車和新聞信息流服務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ofo竟在這裡開了個口子,成為了先行者。然後是一哀:最近一段時間的ofo日子並不好過,前有裁員、資金鍊緊張的消息,這兩天又被曝出先計費後開鎖的事件,而現在ofo又不務正業地做起了信息流,難道是真的太缺錢了嗎?

創業圈有一句老話:“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兩步是先驅,領先三步是先烈。”這講的是超前者和創新者的一個度的問題。如果說當初戴威創立了ofo是屬於共享單車的先進和先驅者,而這次加入到信息流這一領域,會不會成為創新路上的一個“炮灰”呢?

在戰略層面的定位偏移。

ofo在大家的心中是做出行服務、共享經濟的,目前它連接的是人與車。倘若往前看一看,它可以從單車領域跨入到汽車出行領域,去做下一個滴滴;再往前一看,它可以去逐步連接人與服務,那個時候可能就會像今天的滴滴一樣去對標O2O的美團。如果是走這一條路,筆者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那麼詫異,只要ofo具有那個實力。而現在玩起了資訊信息流,要知道在這一領域是有太多的巨無霸。不管是騰訊系、頭條系還是各種傳統或者新興的互聯網資訊應用,它們之間本身都打得不可開交,當一個外來者還是外行者進來時,想一想能取得一席之地嗎?

ofo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做信息流的難度大。

ofo作為一個工具型產品,雖然使用高頻,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流量,但並非具有適合閱讀的場景體驗。這與在公交車或者地鐵上直連免費WiFi而瀏覽資訊不同,當人們騎自行車出行的時候是不需要有閱讀需求的。不過,除了閱讀場景,有兩種情況可以提高信息流閱讀的需求。一為:從大眾認知的角度來看,你是一個專業的新聞信息服務平臺;二為:你的內容足夠吸引人。很顯然,對於ofo來說,這兩者目前都不滿足。目前ofo“看看”裡面主要是以官媒背景的內容居多,弘揚主流文化自然是好事,不過對於ofo偏年輕化的用戶群體來說粘性和吸引力都不會太大。

轉變一下,ofo或許也是有機會的。

做信息流這件事太大太難,如果做社群,做垂直領域的社交呢?作為共享單車,最先讓人聯想到的是騎行,然後還有健康、生活、旅行等場景的意味在裡面。所以,ofo或許可以在這些方面尤其是騎行上面多下功夫,建立運動社交、輕生活社交場景。當然,這裡面也會涉及到內容,不過更重要的是通過內容和各種活動,建立具有深度粘性的用戶群體,形成一個運動或者輕生活生態鏈。雖然這一條路並非一定成功,但至少會與ofo聯繫得更緊密,比做信息流會多一份靠譜。

現在的ofo通過做信息流的方式,或許是對未來的信息流廣告變現模式還懷有一份期待。就目前ofo整個商業化的渠道來說,主要包括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企業合作綠卡,當然還有對本地生活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等方式。可以說,ofo在尋求商業化的道路上做了不少的嘗試。當然,也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2個月的時間營收超過一個億。不過,這與ofo動輒每月五六個億的運營成本來說,還是杯水車薪。不過現在又玩起了信息流,似乎有一種“急病亂投醫”的味道在裡面了。整體來看,ofo近來的“自我造血之路”實數不易。

其實,對於現在的ofo來說,倒不如在產品和用戶體驗上多下功夫,讓原有的用戶更具有粘性,至少不再流失。還有更重要的是趕緊找一棵大樹吧,或融資或被收購。隨著雨季的到來,單車的折損率會越來越高,時間的增長對ofo來說都是不利的,除非它能靠“自我造血”之路熬過這一艱難的一年。當然,ofo和戴威的精神是可嘉的。未來,ofo還能走多遠,亦或是否能給大家帶來真正的驚喜,咱們唯有拭目以待。(歡迎大家點贊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