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导言:在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在俾斯麦等人的努力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于1871年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宏图伟业。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迅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这一切固然有普鲁士改革后的军事因素所致,但其主要因素绝非一项,还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由黎塞留的野望来为诸位简述一番。


一、普鲁士的经济和工业实力

经济是历史的决定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19世纪50至60年代,德意志的统一已经成了经济的必要。而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在德意志中独占鳌头。自1819年通过法兰克福的交易会上成立的“德意志商业和手工业联合会”组织成立后,使德意志原本因38种关税和各种国境税束缚的国家贸易和民族工业高速发展起来。随后的1834年,又成立了关税同盟,各邦纷纷加入,关税同盟使原本进入他国要缴纳的各项税收被取消,利润进一步提升,所有的德意志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奔忙。18个邦75%的土地、2300万居民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德意志巨人身体的75%的血脉可以自由贯通了。普鲁士的经济实力在此后已经完全可以和一流大国相提并论。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德意志关税同盟范围,1834年蓝色,1866年灰色,黄色为关税同盟以外奥地利自己,红线为德邦边界

而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不甘落后的普鲁士在1850年大力开展,此后的普鲁士在工业化道路上突飞猛进。蒸汽机数量从1846年的1139架激增到1866年的6669架。机器织布机由1846年的4603台激增至1861年的15258台。而煤产量也迅速翻倍,如鲁尔的煤产量从1850年的196.1万吨增加到1860年的427.6万吨。更为重要的是为普鲁士统一过程中的关键——铁路也得到大力扩建,1848年普鲁士铁路长度为2363公里,1860年已经增加到1.1万公里。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1849年德意志地区的铁路网

铁路建设对普鲁士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备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它对小邦分治主义的壁垒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纽带。铁路在普鲁士统一的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普军能够迅速集结和运动,迅速取胜的关键。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1845年普鲁士境内两条相交的铁路

二、普鲁士的军事实力

普鲁士的统一离不开战争,虽然在腓特烈大帝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军事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在第一次普丹战争和1850年对奥的紧急动员中,令普鲁士和国外大跌眼镜,这支100年前腓特烈领导下的铁军似乎以彻底成为历史。但随后发现自身缺陷的普鲁士迅速进行了一场军事改革,这次军事改革是在拿破仑时期沙恩霍斯特等人以拿破仑的军事体系为蓝本重建的普军。同时新时代科技发展出的后膛针发枪和克虏伯炮批量装备于普军大力改善了普军的装备,在此后的战争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改革下的普军也与新式武器相适应。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1864年的普鲁士军队

最终在罗恩、老毛奇等人的努力下,普鲁士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指挥方式和指挥体制适应了新时代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从而把普军的正规化现代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次军事改革的成功对1864、1866、1870年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作用。焕然一新的普鲁士军队在普法战争后还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军队效仿的榜样。至今,这场军事改革,仍有许多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德意志统一的三个重要人物,俾斯麦、罗恩、老毛奇

三、外交优势

德意志的统一不仅仅是德意志内部的问题,同时又是错综复杂的国际事件。俾斯麦对此了解十分透彻。他先是表明实现德国统一必须依靠本民族的力量,没有外来干涉。随后又说,德国问题不能在议会中讨论解决,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在战场上解决。

由于1848到185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统一行动被奥地利、沙俄挫败,尤其是沙俄以欧洲宪兵自居。使实力处于下风的普鲁士只能隐忍。但是克里米亚战争后,一切都变了,沙俄被英法联合削弱,无力插手德意志问题,而奥地利则又在1859年的对意战争中被削弱。普鲁士的外部环境得到有力改善。但与此同时法国却也从中渔翁得利。英国为了牵制法国和沙俄采取均势政策,同情普鲁士的统一。为普鲁士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时机。而这些有利条件均被俾斯麦牢牢把握,此后的普丹战争中,俾斯麦取得了沙俄的中立,也取得了法国的中立。普奥战争中,俾斯麦又与拿破仑三世多次会谈,给法国甜头诱惑法国上钩,使法国再次把持中立。同时俾斯麦又组织普军在萨尔多瓦会战后乘胜向维也纳进军,迅速抢先在法国前头与奥地利修好。使战后新成立的奥匈帝国得以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此后在一切条件都成熟的情形下,俾斯麦对法国取得了最后的大胜利,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从四个方面来看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势所趋

1863年的俾斯麦

四、容克阶级力量和其他资产阶级及部分工人的支持

早在1848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在演说中就宣布普鲁士在德意志中的领导地位,虽然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统一行动被挫败,但他的这种声明在20年后的统一战争中,表明了霍亨索伦王朝要实现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意愿。而普鲁士所依靠的容克阶级,力图在自己霸权下统一德意志,就构成了普鲁士政策的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在普鲁士境内的大力开展,容克阶级已经放弃封建时代的那种过时的旧剥削方式方式转而进行顺应资本主义潮流的新剥削方式。他们强烈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使他们无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割据,他么一改以往对统一的冷漠态度,也不再担心统一后的德国会消除他们。而是为统一德意志而偿其大欲。出身普鲁士容克世家的俾斯麦,他的政治思想和政策,即“现实政策”,正是这种容克阶级要求的典型反应。不过俾斯麦并不是狭隘的普鲁士邦国主义者。而是野心勃勃的条顿民族主义者。俾斯麦和容克阶级要求的不是德意志民族统一,而是大普鲁士的德意志国家。

再有随着资本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资产阶级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愿望,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公开提出了尽快结束国家分裂的状态。为此他们在1858年,由资产阶级自由派鲁道夫·海姆创办的《普鲁士年鉴》,不断发表资产阶级各界人士的言论,号召人民支持普鲁士,德意志只有依靠普鲁士才能得救。此后在1859年、1861年和1862年资产阶级又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统一号召行动。其中,1861年成立的进步党成为普鲁士议会中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党。

1862年全德国人同盟成立,在拉萨尔的领导下,大力支持普鲁士的统一战略。在拉萨尔之后,他的门徒施韦泽、哈塞尔曼把持全德工人同盟,继续执行拉萨尔路线,他们在报纸上大力宣扬歌颂普鲁士领导阶层,强调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历史必然。他们大力支持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为普鲁士统一德国起了不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