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山水畫是中國繪畫三大科中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繪畫美學的畫科。中國人歷來對山水有著宗教一樣的崇拜與敬畏,認為浩瀚的宇宙中蘊涵著無限奧妙,一切神靈皆隱於山水之中。山水畫這種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傳統畫科,雖僅有山水與屋木(一稱界畫)兩種,但名山大川、佳風勝景、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名跡均可入山水畫中。中國山水畫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與審美觀,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幾千年來,這也是驗證文人墨客底蘊和才識的標準之一,自然能流傳千古的作品自然就意境深遠,富有濃厚的文人氣息。

遊春圖 隋 展子虔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唐人摹本 絹本設色 縱43釐米 橫80.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展子虔, 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北周、隋三個朝代。擅長畫道釋、人物、鞍馬、樓閣和山水,創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繪畫大師。此畫描繪達官貴人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踏青遊樂的情景。表現手法有兩大特點: 一是青綠勾填技法的運用。山石樹林有勾無皴, 填以青綠色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構圖上, 脫離了“人大於山, 水不容泛”的處理方式, 而變為以山水為主, 人物點景的構圖, 具有與自然景物空間關係相適應的“遠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畫面效果。

江帆樓閣圖 唐 李思訓(傳)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101.9 X橫51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此圖表現遊春情景, 近景山嶺間有長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闊, 煙水浩淼,意境深遠。 整個畫面山勢起伏, 江天遼闊很有氣勢。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細筆勾勒, 畫樹交叉取勢, 變化多姿。山水構圖的整體大勢與局部“豆馬寸人, 鬚眉畢露”的一絲不苟的精緻描寫, 統一在一起。山石著色, 以石青、石綠兩種濃重色彩, 顯得金碧輝煌。李思訓繼承和發揚了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技法, 已形成“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訓(651-716),唐宗室,高宗時為江都令,開元初, 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他們父子為“大李將軍”、“ 小李將軍”。此畫無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稱此圖“敷色古豔,筆墨超軼,雖千里、希遠不能辨,的系唐畫無疑。宜為真跡。”

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55.9釐米 橫8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李昭道, 李思訓之子, 亦工著色山水, 與其父同享盛名, 畫史上稱小李將軍。他能“變父之勢, 妙又過之”。此畫體現的有可能是明皇為避“安史之亂”而入蜀的歷史。此畫為青綠設色, 崇山峻嶺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 向遠山棧道行進, 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 應為唐明皇, 嬪妃則著胡裝戴帷帽, 展示著當時的習俗。畫中山勢突兀, 白雲縈繞, 山石有勾勒無皴法, 設色全為青綠。此圖可能為宋代摹本, 但比較接近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畫風, 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宋代蘇軾對此圖的藝術手法曾有過一段描寫,從馬的特徵認出騎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宮苑圖 唐 佚名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23.9釐米 橫77.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此圖描繪一大型皇家園林景緻。圖中山巒起伏,林木蔥鬱,河道縈迴,其中氣宇軒昂的樓、閣、亭、臺、廊、橋星羅棋佈,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氣派宏大雄偉,富麗堂皇。畫中游人悠閒風雅又熱鬧歡快,雖然熙熙攘攘,卻如人間仙境。體現了唐代宮廷及貴族階層悠閒而奢華的生活。同時也體現了唐代的繁榮富庶以及園林建築的極高水平。畫中筆法謹細,尤其建築物及人馬的描繪更是精細周到。敷色豔麗多彩,在整體的冷色中,硃砂、粉色等更為鮮豔奪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畫中之景更顯出金碧輝煌的富貴氣象。

高士圖 五代 衛賢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淡設色 縱134.5釐米 橫52.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衛賢, 京兆人(今陝西西安), 南唐時為內供奉, 擅長畫樓臺、殿宇、盤車、人物等, 曾師從吳道子, 是一位以界畫聞名的畫家。《高士圖》描繪了漢代隱士梁鴻和其妻孟光“相敬如賓, 舉案齊眉”的故事。此畫以茂密的山石竹樹為背景, 襯托出“高士”的志趣, 山石竹樹與高士同有高潔美德, 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學說”的運用。另外, 此畫構圖嚴謹、筆法堅實、樹石蒼厚勁健, 於幹筆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現對象的錚錚浩氣。此畫雖為立幅,但裝裱為手卷形式,顯得較為奇特。畫的前隔水有宣和墨書“衛賢高士圖”,後幅有清乾隆皇帝弘曆書“神”字並題記一段。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水墨 縱185.8釐米 橫10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荊浩(889—923),字浩然,隱於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號洪穀子。因隱於太行山,朝夕觀察山水樹石的變化,分析總結了唐人山水畫的經驗,創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畫派,著有山水畫論《筆法記》。《匡廬圖》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此畫也的確具有非凡神韻和獨特風格。此圖右上端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傳為宋高宗筆跡。

雪景山水圖 五代 荊浩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138.3釐米 橫75.5釐米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作品解讀:荊浩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察,善於圖繪北方雄偉的山川風貌,在藝術上有新的創造和突破。他曾說:“吳道子有筆無墨,項容有墨不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同時,荊浩還善用皴法,在營建畫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天賦。此圖以立幅構圖重重山巒,其間點綴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中有“洪穀子”小字款。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術史家認為是荊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畫的摹本。

關山行旅圖 五代 關仝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水墨 縱144.4釐米,橫5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關仝,又名童或同,長安人,工畫山水,師從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稱“關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圖 五代 關仝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水墨 縱156.6釐米 橫99.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作品解讀: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偉蒼涼的氣氛,使觀者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此圖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間飛瀉而下,在山下匯成涓涓溪流,山腳有大石,林木間露出村屋房舍,溪水邊有人策驢喚渡。宋人謂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仝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本圖正顯示了此特色。畫中無款,詩堂上題有“關仝溪山行旅圖”。

秋山晚翠圖 五代 關仝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淡設色 縱140.5釐米 橫57.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關仝師從荊浩,有出藍之譽。人們稱他的山水特點為“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閒,”時稱為“關家山水”,與荊浩同為北方山水畫派創始者,並稱為荊關。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並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瀟湘圖 五代 董源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50.2釐米 橫140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董源, 字叔達, 鍾陵人(今江西進賢), 中主李時任北苑副使, 故稱“董北苑”。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 唐無此品。”《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 山水樹石都籠罩於空靈朦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溼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鬱鬱蔥蔥俱得以表現。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夏山圖 五代 董源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 水墨淡設色 縱49.2釐米 橫313.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作品解讀: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並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後貫穿,組成文人畫系。《夏山圖》構圖從高遠取景, 整幅重嵐疊岡, 淵渚煙汀, 樹木華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鄉氣象。畫中樹木、山石, 全用墨點簇皴而成, 樹木濃重厚實, 有蔥鬱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點皴法, 幹筆、溼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

龍宿郊民圖 五代 董源

經常欣賞這樣的山水畫,心情沐浴,不知不覺品味就提高了!(圖)

絹本設色 縱156釐米 橫160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解讀:元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 疏林遠樹, 平遠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 皴文甚少, 用色濃古, 人物多用紅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 龍工秋嵐遠景, 多寫江南真山, 不為奇峭之筆”, 又稱“其用筆甚草草, 近視之幾不類物象, 遠觀則景物粲然……”《龍宿郊民圖》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華輦之下, 歌舞昇平, 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 然而山頂作“礬頭”, 山坡用“披麻皴”, 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

這些山水畫都是選自魏晉至元朝時期的山水畫經典作品,通過欣賞這些山水畫,你不僅可以瞭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史,更可以通過這些作品獲得心靈上的寧靜之感,從視覺到心靈進行一次輕鬆的沐浴,增加藝術知識的同時,慢慢提升品味,並將這種品味運用到生活中,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眼光在不斷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視角也會更加成熟,這就是為什麼藝術會帶給人美好享受的原因所在。願大家更多的從藝術中獲取快樂和美好的享受,與我們一起品鑑天下之美,點亮生活之趣!

喜歡本頭條號的朋友,也請關注本號,我們會定期推送關於藝術和收藏,藝術與生活方面的文章,帶領您在藝術的海洋裡徜徉,為生活增加更多美好的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