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三大科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美学的画科。中国人历来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认为浩瀚的宇宙中蕴涵着无限奧妙,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水画这种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佳风胜景、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迹均可入山水画中。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审美观,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几千年来,这也是验证文人墨客底蕴和才识的标准之一,自然能流传千古的作品自然就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点景的构图, 具有与自然景物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传)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101.9 X横51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李昭道,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画史上称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宫苑图 唐 佚名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此图描绘一大型皇家园林景致。图中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河道萦回,其中气宇轩昂的楼、阁、亭、台、廊、桥星罗棋布,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气派宏大雄伟,富丽堂皇。画中游人悠闲风雅又热闹欢快,虽然熙熙攘攘,却如人间仙境。体现了唐代宫廷及贵族阶层悠闲而奢华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庶以及园林建筑的极高水平。画中笔法谨细,尤其建筑物及人马的描绘更是精细周到。敷色艳丽多彩,在整体的冷色中,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画中之景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

高士图 五代 卫贤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卫贤, 京兆人(今陕西西安), 南唐时为内供奉, 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 曾师从吴道子, 是一位以界画闻名的画家。《高士图》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此画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为背景, 衬托出“高士”的志趣, 山石竹树与高士同有高洁美德, 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学说”的运用。另外, 此画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劲健, 于干笔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现对象的铮铮浩气。此画虽为立幅,但装裱为手卷形式,显得较为奇特。画的前隔水有宣和墨书“卫贤高士图”,后幅有清乾隆皇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雪景山水图 五代 荆浩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13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作品解读: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仝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 五代 关仝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9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作品解读: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淡设色 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董源, 字叔达, 钟陵人(今江西进贤), 中主李时任北苑副使, 故称“董北苑”。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 唐无此品。”《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夏山图 五代 董源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解读: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经常欣赏这样的山水画,心情沐浴,不知不觉品味就提高了!(图)

绢本设色 纵156厘米 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解读: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顶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这些山水画都是选自魏晋至元朝时期的山水画经典作品,通过欣赏这些山水画,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更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之感,从视觉到心灵进行一次轻松的沐浴,增加艺术知识的同时,慢慢提升品味,并将这种品味运用到生活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眼光在不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也会更加成熟,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会带给人美好享受的原因所在。愿大家更多的从艺术中获取快乐和美好的享受,与我们一起品鉴天下之美,点亮生活之趣!

喜欢本头条号的朋友,也请关注本号,我们会定期推送关于艺术和收藏,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文章,带领您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为生活增加更多美好的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