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黄河自偏关老牛湾由蒙入晋,沿晋陕峡谷一路南下,与发源于岢岚县的岚漪河在兴县裴家川口村头相汇,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迥异于本土的特色文化。

裴家川口村北堡子梁上有一古城遗址(合河关城),据出土的陶瓷碎片分析,这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唐代始建城堡,宋朝时又建有军事城堡。由此推断,裴家川口古村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该村在兴县素有“金川口”之美誉,当之无愧是兴县的历史文化名村。这一美誉的缘由,概因其人杰地灵、钟灵毓秀。

从地理角度讲,这里水陆相接,交通便利。在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欠发达时代,黄河显然起到了大动脉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黄河到这里水面一下豁然开朗,水流变缓,是天然的优良码头。据村中老人相传,在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村北有东津寺(又名明智寺),僧侣众多、香火旺盛。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夫艄公都喜欢在这里休憩过夜,求神拜佛。这对于常年在水上生活,福祸难测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求得心灵安慰的好去处。透过历史的夜幕,仿佛可以听见涛声阵阵、晨钟暮鼓的雅音,看见酒肆楼阁、游客舞影的繁华。

裴家川口村以裴姓为主体,据称来自闻名遐迩的闻喜裴氏一族,这给川口裴氏家族赚得无限的荣光与自豪。村中崇文尚礼、倡孝重道的遗风大概也来自于此。

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沧桑厚重的历史,加之“南林北裴”“血统”的不凡,使得裴家川口的文化(以下简称为“川口文化”))呈现出卓异、多元的特点。笔者以为,川口文化以黄河为媒,兼具了草原的粗犷和陕北的豁达;以人文为魂,融合了晋南的雅致和本土的淳厚。

如果你要品尝川口文化的滋味,最好从体验一场古会开始——

每年的正月初十、十一两天,是裴家川口村铁定的古会日子。古会最早是为宗教祭祀举办的社火仪式,一切活动皆围绕“敬佛”展开,如迎佛、摆供、转九曲、放朝灯(孔明灯)等,处处体现出族人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如今迎佛、敬神的仪式仍在延续,但存在的意义仅在于一种形式的完整展现,更多的是体现村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复活需要。

摆供是古会的核心所在,从去年腊月起,会主家(具体承办古会的人家)就要采办制作供品的各种原材料。从正月初三开始,就要由“会首”(古会的总管)组织几名推选出的“会手”(相当于古会筹备组成员)精心制作各类供品。一套供品约有上千件零部件组合而成,内容有牌楼、茶食、馓子、龙凤、水果、六畜、传说人物等,精彩绝伦,活灵活现。届时这些供品都要固定到三十六张供桌上,由村民中的志愿者抬着沿街而过,到每户人家门前,家家都要燃香放炮,虔诚至极,然后又抬至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的经堂敬献于神灵。司仪高声吟唱每件供品的名称,周围众人唱诺“敬”——

扭秧歌、舞狮子、二鬼摔跤为古会平添了许多乐趣,彩衣彩扇、多彩道具把冬季单调的山村装点得五彩斑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把村民“冬眠”的激情点燃,整个古村迎来了一年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秧歌表演者大多是过年返乡青年男女,动作娴熟、身手不凡。已经在无意之间融合了打工地的艺术元素。划旱船则是最能体现川口黄河文化的一个传统表演项目。才艺高超的老艄公扮演者,生动再现了起锚、行船、搁浅、抛锚、泊船等一系列动作,一贯羞于表达感情的乡亲们也不停地鼓掌、喝彩。

十一晚饭后,家家燃起了“火龙”(用碳垒成塔状,点燃后火苗乱窜,如龙腾虎跃),转“火龙”要开始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要抬着“灯官老爷”出场了。不要小看这“灯官老爷”,虽然没有任何级别,但不是想当就当的,必须是族人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才有资格,大概类似于今天的道德模范。后面紧跟着假扮的醉汉,左手拿话筒、右手持一酒瓶,摇摇晃晃,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村民提出罚款的决定(筹集会钱),使得古会得以延续。你不得不为川口人的睿智与精明所折服,就是这一正一反两个角色,借力神灵至高无上的权威进行道德教育和规范约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效性。

每天晚上的转九曲,把古会推向了高潮。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孩童,只要能行走得动的,都涌向九曲灯场。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因为他们坚信:转一转九曲,一年平安通顺走大运。有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九曲起源于军事,后被运用于祭祀。还有人认为九曲是根据黄河流向抽象出的一张太极图。但不论哪种说法,丝毫不会影响到川口人转九曲时的信仰与兴致。与兴县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每转到一个曲芯,都要由司仪领唱曲歌,曲调稍有变化,歌词也从不重复。谁也不会计较歌声是否悦耳,那份肆意发挥的亮嗓门就是他们独具的特色。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妙激动的快乐时光,外出的游子唯恐自己的眼睛不能记录下这样的欢乐,纷纷拿出手机将这份欢乐分享至身在他乡的亲朋好友……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一切都静下来的时候,整个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那些被别离伤情撩拨的彻夜未眠的游子,天还未亮,又不得不背起行囊、告别满眼泪痕的父母妻儿,奔赴能够挣钱养家的地方。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他们把外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川口文化的同时,也将川口文化撒播到全国各地。这是川口文化发展、传承的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川口居住人口直线下降(已经不足改革开放前的十分之一),而且现住人口是多以老人、小孩为主。未来的川口文化的传承的重任,必将责无旁贷地落到这些“侯鸟式”的中青年人身上。但失去根的不断滋养的文化,还会有今天的勃勃生机吗?

2018年裴家川口的古会,因为有村支书裴海宽、村主任裴俊伟的精心组织,倾力发动,全体村民全力配合,成为兴县最好的古会之一。特别是“摆供”这一绝无仅有的艺术形式一枝独放,成为今春最亮的一道风景。但如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即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红红的脸蛋抹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冲天的锣鼓敲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热闹的秧歌扭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祈愿日子好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红红的灯笼挂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灯官老爷”抬出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灯官老爷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诙谐的“醉汉”“骂”开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精美的供品摆出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寿桃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馓子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寿星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凤凰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佛祖虔诚敬起来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大司仪 焦换银先生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迎佛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打醋炭——驱邪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悠悠古韵,梦魂萦绕。明年的正月初十,我在川口村头等你,你还会那么美丽如初吗?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此图来自网络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此图来自网络

兴县:走进“合河关” 品味“金川口”

原文记录

图文:刘会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