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原創 2018-04-04 淺夏 方誌金牛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文 • 淺夏

說起成都早期醫院,人們一般會想到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創辦的華西醫院,其實,在清末成都還有一所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開辦的很有影響的聖修醫院。這家醫院因為在解放後歷經變革,成為了後來的鐵路醫院,聖修醫院的名字漸漸被人們遺忘。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民眾的排外情緒高漲。5月28日端午節,四川爆發了一場影響全川、震驚中外的教案,即近代史上著名的成都教案。四聖祠街教堂、福音醫院和醫生啟爾德等傳教士住處被搗毀,陝西街教堂被焚燒。當時成都天主教光大巷主教堂在教案中被徹底打毀,於是法國主教杜昂指派神父駱書雅設計、督造新建平安橋主教座堂。平安橋教堂位於西華門街,所需資金20萬兩白銀也來自於清政府的教案賠款。

就在營造平安橋天主堂的時期,由於傳教活動急需醫療人員,杜昂向法國外交部請求援助,請來瑪利亞方濟各傳教會女修會,在平安橋天主堂北側大樹拐創辦法國醫院,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新的教會醫院落成。後因新院址不敷應用,即利用“教案賠款”又在平安橋馬道街75號施藥室的基礎上擴建,醫院房屋全是金絲楠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為法國天主教聖修醫院,成為成都較早開辦的醫院。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聖修醫院的營造和發展,當時得到法國駐成都領事館的有力支持。1901年,成都教案發生後,法國駐重慶領事埃爾-雷米·邦斯·安迪常到成都,直接面見四川總督,辦理各項交涉。不久,經四川當局默許,法國駐渝領館在成都租房,設法國駐重慶領事館成都辦事處。1904年7月,又成立成都法國領事館。最初租用的房子在三聖街,後來遷往上翔街,入口即在今順城大街的基督教禮拜堂處。

建院初期有6名外籍醫師,法國天主教女修道士瑪麗婭·徐明達(瑪麗婭·徐)任院長負責行政事務,聘請法國領事館軍醫祝偉烈為主治醫師,成為成都首先開辦的醫院。當時有病床50張,治療內、外科般常見病。數年後,逐漸增為280張床。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法國天主教聖修醫院院長瑪麗婭•徐明達(瑪麗婭•徐)(前排中)和肖濟博士(後排左)

抗日戰爭時期,日機轟炸成都,聖修醫院被省府列為重點醫院,專門搶救重傷員。醫院成立救護隊參與搶救,並接受華西大學學生實習,當時醫院的外科手術有較高聲譽。

1944年,設立實驗室,開始做三大常視檢查。同年聘請醫術高超的比利時醫學博士肖濟任院長,同時開始聘請中國醫生到醫院工作。

1947年,醫院開設仁愛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先後招收3個班,共培養護士57人。由院長肖濟的夫人、留美聲樂家郎毓秀教授給學生授英語課,當時院內醫護查房、診治過程及病歷書寫均用英語。1948年,醫院獲美國農護會資助,購買藥品及常用器械。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1949年仁愛護校第三期畢業生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聖修醫院的外籍人員相繼歸國,肖濟承擔起了整個醫院的管理工作。1950年4月28日聖修醫院改名為和平醫院,有職工45人,病床10張。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解放初期,和平醫院作為一傢俬立醫院經費短缺,難以為繼。1950年4月,全體職工推選院長肖濟和兩名護士與市軍管會衛生處取得聯繫,要求政府合辦或接辦。

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開工,成都地區急需有所醫院,西南鐵路工程局特派衛生科科長程明到成都軍管會衛生處商討辦醫院一事。

1951年5月23日,西南軍政委員批准西南鐵路工程局與和平醫院合辦西南鐵路工程局基地醫院,隨即西南鐵路工程局接管醫院。黃新義兼政委,毛定遠兼院長,徐德章代理院長,何孟烈、肖濟任副院長。召開了接管大會,會上郎毓秀女士演唱了歌曲,職工歡欣鼓舞,慶祝醫院新生。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建院初期,醫院佔地30畝,建築面積17800平方米,職工100餘人,病床102張,設備僅有一臺15mAX光機,兩臺顯微鏡,設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牙科、婦產科及理療科。

為了鐵路建設發展的需要,1952年醫院在聖修仁愛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基礎上,恢復了護士學校,徐德章任校長,學員畢業後大部分都分配到鐵路沿線。同時醫院向成都市中醫衛協聘請了部分著名老中醫來院工作,成立了中醫部。1958年,醫院劃歸成都鐵路局管理,更名為成都鐵路局中心醫院。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1958年醫院更名為成都鐵路局中心醫院

在鐵路基地醫院成立不久的1952年,成都四大名老中醫中的杜自明、蒲輔周就來到醫院工作。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杜自明(中左)與蒲輔周

杜自明出生於滿族骨科世家,自幼習武,並隨父學習骨科醫術,從1902年開始懸壺濟世,逐漸成為當代骨科泰斗級人物。杜自明早期行醫最為人樂道的是發生在1931年成都女子師範學校的一起塌樓事故。當時受傷者過百人,經杜自明逐一治療,沒有一例殘疾,更無一例死亡,成為當時的一次奇蹟,杜自明也被譽為神醫。1916年,杜自明在成都柿子巷10號創建了杜自明診所,帶領其女兒和學生行醫。在行醫過程中,他毫無保留,宅心仁厚。1956年,為響應政府走合作化道路號召,杜老的子弟們組建了成都市西城區柿子巷正骨聯合診所。1957年,遷至東御街成立骨傷專科醫院。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杜自明在理傷正骨技術方面之所以有較深造詣,這和他良好的武功基礎息息相關。他在臨床療效方面之所以獲得醫患一致的好評,是因為他一貫重視手法治療和患者堅持自我練功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杜自明非常重視“練功”。他強調的練功,包括醫者與患者雙方。醫生本人堅持練功,目的在於培養強健的體魄,以期能夠勝任繁重、多樣的臨床治療的需要;同時,病人也要遵照醫囑有針對性地配合體功鍛鍊,進而達到增強體質、加速病體康復過程,鞏固療效和預防復發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自明重視、強調上述原則,並不意味著排除藥物療法。相反,他對藥物治療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即遵循中醫辨證論治法則,做到內外兼顧,更多的是從病人整體情況出發。他所用的家傳理傷內外醫方就是根據這個法則制定的,是中醫治病整體觀念在骨傷科臨床的集中反映,也是杜自明理傷續斷治療的顯著特點。

解放後,杜自明滿懷激情地擔任了西南鐵路基地醫院特約醫師的任務。不久,又兼職於四川醫學院骨科,從事中醫骨科臨床教學工作。杜自明在成都鐵路醫院工作了四年,還創辦了東門街骨傷科專科聯合診所(現成都市第一骨科醫院)。1955年,衛生部組建中醫研究院,廣泛邀聘全國各地知名中醫專家參加中醫的整理研究工作。1956年,經鄧小平、賀龍的推薦,八十高齡的杜自明進京,在中醫研究院創建骨科並任主任。他一方面為患者治病,同時帶徒弟傳授醫道;另一方面還參與國家領導人的保健工作。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杜自明為國際友人講授中醫骨傷傳統診療技術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杜自明為學生授課

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中將多年的脊椎病被他治癒後,下令鐵道兵8個師各派一名骨科醫生來京向他學習。北京很多舞蹈家與著名運動員如陳愛蓮、白淑湘、鄭鳳榮、李富榮等都曾經接受過他的治療。他在成都時被選為成都市人民代表,在北京時被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有《中醫正骨經驗概述》《扭挫傷治療常規》等著作行世。

1961年,杜自明在北京去世,周恩來總理參加追悼會。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杜自明進京後與鄧穎超合影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周恩來總理參加杜自明追悼會

由於老中醫的知名度高,鐵路基地醫院的中醫中藥工作迅速發展。名老中醫的經驗方、協定方在臨床及鐵路沿線應用效果甚好,需求量很大,中藥房在設備非常簡陋的條件下,使用傳統的手工操作,逐步開展了散劑、片劑、水丸、蜜丸、膏劑、單味藥水劑配方,製作常用中成藥65個品種。20世紀5、60年代醫院中醫中藥在全市及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其每日門診量佔全院總診次的三分之一以上。

現在人們在寬窄巷子附近的柿子巷,依然能看到杜氏骨科和杜家舊宅,杜家後人現在依然從醫。

文史丨聖修醫院與一代名醫

▲ 杜自明在柿子巷的故居

(部分資料來源《《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百年史》《百年醫院百年興》,特此致謝。)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