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羨慕他朋友圈的安富尊榮,只因大家都是房價的奴隸

太多人都把自己接觸到的世界以為是真實的世界,許多人衣妝楚楚,進入高檔場所,每天在中環碰到精英們的溫文儒雅,然後就認為香港是個優雅的城市;當然也很多人每天在深水埗、旺角待著,以為香港就是髒破亂差的城市,事實上兩個都是香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同時並存,關鍵是你想看到什麼。

不羨慕他朋友圈的安富尊榮,只因大家都是房價的奴隸

01

1997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宣誓就職,在當時的香港,高房價引發的民憤鋪天蓋地,報紙媒體都在聲討香港的高房價摧毀了香港人的夢想,壓制了香港的經濟。

沒房的人在罵政府,想有房子住;有小房子的人也在罵政府,想買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也在罵政府,想買更多的房子。所有人都在說自己置業難,買不起房。恩,和今天的中國人差不多。

於是,作為首任特首,董先生想一舉解決這個港人置業難問題,他提出了八萬五公屋計劃,想要讓全港人都安居樂業,在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中,董特首提出:

1、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

2、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3、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

十年內,讓全香港人都買得起房,都有自己的住宅,香港人安居樂業,再也不用發愁住房問題,這是不是個好政策。好政策啊,全港人都拍手叫好,稱之為大善政。

那麼董特首是不是打嘴炮光說不幹呢?不是的,董特首說到做到,上任當年就大興土木建設公屋,每年八萬五的建設計劃一點折扣都不打,第一年開建的房屋甚至高達十萬套,新官上任三把火,董特首這是憋著勁要做一個大政績。

02

從2000年開始,董特首的廉價公屋建成開始入市,這一下可不得了,巨量的供應瞬間摧毀了市場,1999年剛大幅反彈20%的香港樓價應聲跳水,在巨大供求預期之下,香港房價一路走跌,在2004年跌至谷底,六年間跌了七成。

從1997年底開始,香港的剛需們抗了大概五六年,到了2003年初左右,扛不住了,陸陸續續的開始有人因為房屋被銀行沒收拍賣而自殺,在當時的香港,負資產者有10萬戶之多,95-97年買入房產的人悉數被套,不僅自己拿來當首付的一輩子的積蓄沒了,還倒欠銀行幾百萬元。

一個月2萬的月供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勉強抗了幾年之後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力量,當因為種種意外被公司辭退的時候,房屋被沒收拍賣,然後銀行通知你還欠幾百萬,以後一輩子都在還債的陰影中,自己還沒有工作,自殺就成為不少人唯一的選擇。

這個時候香港人才突然發現,他們要的不是便宜的房子,而是隻允許自己購買的便宜房子,他們實質上要的是投機暴富,要的是洗劫別人的財富來達到自己富,別人窮的目的。

持有大量的房子的人不希望房價下跌,持有一個房子的人也不希望房價下跌,甚至只持有四五十平米蝸居的貧民,也不希望房價下跌。

因為房價下跌切切實實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只有那些徹底的無房者,才會支持房價下跌,但是工作一輩子連一個超小戶型的房子都沒有的人,又有幾個呢,這樣的人又有多少話語權和組織能力呢。

不羨慕他朋友圈的安富尊榮,只因大家都是房價的奴隸

03

於是,2003年7月1日香港街頭爆發50萬人大遊行,抗議香港房價下跌,要求港府救市,董建華滾蛋,八萬五公屋計劃是造成香港房價下跌的主要原因等等言論充斥媒體。

沒有人會承認自己當年是因為貪婪或者愚昧高位買入房產的,他們把一切原因都推給政府。挽救負資產者,拯救香港中產階級,讓房價上漲居然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確。

於是,八萬五公屋計劃被實質暫停,大幅減少供地數量,董建華想讓全香港人都安居樂業做一個大政績,結果成了最大的行政敗筆。

2005年,董建華黯然離任,香港在繼任特首的帶領下,房價就開啟了一路飛漲的模式,到今天已經翻了五倍。香港人再度成為房奴,高房價讓港人不堪重負,壓制香港經濟活力的論調再次出現在媒體之上,要求政府想辦法讓香港人能安居樂業,和1997年的輿論差不多,歷史總是在不斷的輪迴。

但是這一次,有董建華悲慘的先例在,還有哪個香港特首敢讓每個香港人都住得上房。

04

就住房情況來看,港人每戶平均居住面積與新加坡、首爾、東京、上海和臺北相比是位列末座,人均只有16平方米,這還是90年代,上世紀90年代的數字,也就是說這20年來港人的居住數字是停滯不前的。

上海在1990年人均居住面積10平方米,現在已經達到36平方米,遠遠超過了香港,香港的物業市值是紐約的三倍、新加坡的兩倍。也就說如果變賣了香港的物業就可以購買三個紐約市的物業確實很誇張。

16年、17年香港樓市繼續狂飆,進一步拉大了這個比例,我沒去香港的時候,覺得北上深杭房價貴,去了香港以後,覺得大陸這個房價算啥,也就是香港的零頭而已。

每次都有幻覺,覺得大陸房價還會漲,但是現實分析下,其實香港絕對是畸形中的畸形代表。這麼高的房價背後絕對是個畸形的社會構成。

與此相對應就是七百萬香港居民基本上只有不到三百萬套房子供應,而且三百萬套裡百分之八十都在七十平方以內的房子,而且還是建築面積,絕大部分的實際面積大概也就是三四十多平方米。

基本上要塞進一個家庭人口,價格基本上按照目前應該在400萬左右,香港買房叫上車,一個上車盤,大概就是四五百萬的樣子(五十平),這個就是現實的香港人的生存環境,還有大概二十多萬人居住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深水埗的籠屋,你們有空可以去看看,慘不忍睹。

不羨慕他朋友圈的安富尊榮,只因大家都是房價的奴隸

05

很多人會說香港的人均工資高,所以買房子不會累,現實的情況是香港的貧富懸殊很大,所謂的人均是沒辦法看的。

我曾經說過,香港是大概2%的人,其實佔有了98%的財富,所以其實就是兩個階層,很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聚集的地方,曾經有香港中產跑過來罵我說,他就是日子過的挺好的,年薪百萬,很不錯啊,我說那是因為你覺得很不錯而已,在有錢人眼裡,你這個年薪也就是人家吃頓飯的錢而已,還是個沒錢人。

大多數香港人年薪大概也就是25萬左右,扣稅後二十萬左右,這兩年跟大陸的工資水平差距並不是相差很大。這個就是現狀,這兩年香港房價飆升,估計可能上車的價格還會更高。

高房價帶來的問題就很大了,全球都一樣,高房價帶來的傷害就是所有的人都在為房子打工。

香港的高房價使得香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少數房產所有者打工,無論低收入者還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的絕大部分支出都在房價上。無法形成有效的財富積累,陷入惡循環的境地就是一輩子擺脫不了打工的命。

例如餐飲,服裝,好不容易收入高了,結果租金又提高了,使得他們一輩子辛苦都是微薄利潤獲得者,沒有任何希望,僅夠勉強維持生活。

非常有名的阿一鮑魚後來不得不關門了,為什麼啊。因為賺的錢,永遠跟不上香港房價的漲幅,好不容易今年營業額提升了一百萬,明年房租提了一百五十萬,白乾還不夠,還得倒貼五十萬,最後咬咬牙,不得不關門啊。

06

年輕人好不容易努力上班,勤奮工作。加薪了,發現房價漲了一倍,本來工資不漲還能買套小房子的,現在工資翻了一倍,但是房子反而買不起了,所以帶來的結果就是階層分化越來越明顯。

有房子的人依賴房價上漲,進入了既得利益階層,而沒房子的一輩子在為一套房子打拼,並且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而很多買房子早的人,隨著房價上漲,只要出租房子就能坐收房產租金,一輩子哪怕不用幹活也活得很好,這個差距隨著房價上漲,分化越來越明顯。

而買房子晚的香港年輕人基本上買了房子後,就一輩子把自己賣給了銀行,因為都是按揭買房子,所以差不多就意味著你買了房子那天起,你就要為銀行打工二十五年以上,才能還完按揭款,中間你不敢做任何事情,因為一旦按揭還款出現問題,你就可能面臨房子被收走的風險。

一輩子從買房子的時候就註定了結局不可能有任何的變數出現,出現一個變數,你這輩子可能就完蛋了,使得香港年輕人就不可能有什麼創業的想法,為什麼啊,因為搏不起啊。

最終香港整體就成為了一個打工主導的社會,整個社會年輕人沒有逆襲可能,因為折騰不起。

資本也一樣,因為都看得到未來的現狀,所以都追求短期交易,不追求長期投資,越來越惡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