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山躬耕:從虞舜到吳季札的文化傳承

引言

吳季札躬耕舜山,這在《毗陵高山志》等地方文獻中都有記載。舜山一帶是傳說中虞舜和吳季札躬耕之地,這兩位聖賢,前後相隔一兩千年,但他們在文化上,又存在諸多共通之處,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下文將從虞、耕、樂、讓這四個方面展開討論,談一下虞舜與吳季札這兩位聖賢在文化上的關聯。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一.釋「虞」。

舜之所以被稱為虞舜,是因為他屬於有虞氏。有虞氏的始祖是黃帝曾孫窮蟬,他自幼喜歡歌唱,擅長製作樂器,常引百鳥和鳴,鳳凰翔集。以此功德,黃帝封窮蟬於虞,史稱虞幕。虞舜是虞幕後裔,後來成為有虞氏的首領,後來接受唐堯的禪讓,成為中華的共主,史稱舜帝。舜帝統治中華的時代,也被稱為虞代(虞朝),是上承五帝時代,下啟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歷史時期。

夏朝建立後,封虞舜之子商均於虞,建立虞國。古虞國延綿夏商二朝,至商朝末年依然存在(是否依然是虞舜後裔,還需要考證)。有一種觀點人為,泰伯、仲雍奔吳,首先奔赴的是北方的古虞國,這也是為什麼,在古公亶父去世後,泰伯、仲雍來得及趕回來奔喪的原因。隨後,泰伯、仲雍再次出走,一路南行,奔赴江南,建立了勾吳古國。

在古代漢語中,虞、吳兩字,無論是讀音,還是字形,都非常接近。很有可能,所以勾吳的吳(還有䱷、鮙、夨等寫法),其源頭很可能就是虞。周朝建立後,封仲雍曾孫周章於吳,又封周章二弟虞仲於虞。從這一事實可以推測,泰伯、仲雍先奔虞後奔吳是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說虞舜的「虞」和吳季札的「吳」關係密切。

二.釋「耕」。

舜山,古稱高山,也叫舜過山、舜耕山等。相傳,虞舜曾躬耕於此,故稱。《史記》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之說,在中國大地上,號稱歷山的大山就有好幾處。傳說唐堯準備將天下禪讓給虞舜後,並沒有馬上讓位,而是安排虞舜到各地工作,一方面是藉此觀察虞舜的德行,一方面也讓虞舜考察民情,所以虞舜躬耕之地,應該不止一處。此外,史書中與虞舜南巡之說,大禹治水之後也曾在會稽會盟諸侯,中華文明的文化中心,至少在虞舜、夏禹時代,曾經在長三角地區的——馬家浜、崧澤、良渚等遠古環太湖文化遺址的發掘,也證明了這一點。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躬耕」一詞,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諸葛亮《出師表》中那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多人誤以為躬耕就是簡單的務農,其實不然。躬耕是親自參與農耕的意思,這個詞最初專指帝王帶領大臣進行耕田儀式。比如《禮記·月令》上說:「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又如《漢書·食貨志上》載:「於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

虞舜、吳季札號稱躬耕於舜山,更多的是作為表率,以激勵人民耕種。而吳季札的躬耕,其實另有一層深意。史載,公子光篡權後,吳季札失望至極,「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從此躬耕於延陵,一是農業帶領當地人民耕種,在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二是從此遠離了政治鬥爭,在文化上哺育了延陵人民,直至今日。

三.釋「樂」。

季札觀周樂,最早見於《左傳》,其後《史記》《古文觀止》等都全文抄錄,體現了季札思想的高度。而季札觀周樂時,最精彩的無疑是「

歎為觀止」,即在觀摩韶樂之後表示「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而韶樂正是虞舜創作的。

在《尚書》中,記載著虞舜授命樂師夔典樂的故事。虞舜對韶樂的藝術水準和思想高度提出瞭如下要求——「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樂師夔按照這些要求創作了韶樂,第一次演奏時,居然引得“百獸率舞,鳳凰來儀”。

季札觀周樂,在讚揚《頌》的藝術價值時,曾說:「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

對比虞舜、吳季札關於音樂的言論,可以發現,他們對藝術的理解是一脈相承的。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四.釋「讓」。

虞舜與吳季札還有一個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以讓聞名。劉師培認為,《史記》之《本紀》以《五帝本紀》居首,表彰的是讓天下的堯舜;《世家》以《吳太伯世家》居首,表彰的是讓國的吳太伯和吳季札;《列傳》以《伯夷列傳》居首,表彰的是讓位的伯夷、叔齊。

虞舜禪讓,是心底無私,為天下計;吳季札讓國,是為了維護周禮。孔子對季札讓國的評價極高,據《上博楚簡·弟子問》所載,孔子曾如此讚美季札:「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生而不因其俗。吳人生十七年而讓札,倗乎其雁,延陵季子僑而弗受。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此外,在《禮記·禮運》中,還記載了孔子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堯舜時代的高度讚美,並且把這個時代定義為「大同」。季札躬耕於延陵,實際上是在局部實現了「大同」。

結語

虞舜和吳季札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聖賢,從虞舜到吳季札,再到孔子,他們在文化上一脈相承。對比虞舜和吳季札的關聯,是中華文脈的一條支線,也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後,以《舜帝季子躬耕處》一首作結——

舜山高聳舜河清,

天下延陵俱治平。

一脈文明唯禮樂,

千秋遺蹟是躬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