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引言

吴季札躬耕舜山,这在《毗陵高山志》等地方文献中都有记载。舜山一带是传说中虞舜和吴季札躬耕之地,这两位圣贤,前后相隔一两千年,但他们在文化上,又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下文将从虞、耕、乐、让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谈一下虞舜与吴季札这两位圣贤在文化上的关联。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一.释「虞」。

舜之所以被称为虞舜,是因为他属于有虞氏。有虞氏的始祖是黄帝曾孙穷蝉,他自幼喜欢歌唱,擅长制作乐器,常引百鸟和鸣,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封穷蝉于虞,史称虞幕。虞舜是虞幕后裔,后来成为有虞氏的首领,后来接受唐尧的禅让,成为中华的共主,史称舜帝。舜帝统治中华的时代,也被称为虞代(虞朝),是上承五帝时代,下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建立后,封虞舜之子商均于虞,建立虞国。古虞国延绵夏商二朝,至商朝末年依然存在(是否依然是虞舜后裔,还需要考证)。有一种观点人为,泰伯、仲雍奔吴,首先奔赴的是北方的古虞国,这也是为什么,在古公亶父去世后,泰伯、仲雍来得及赶回来奔丧的原因。随后,泰伯、仲雍再次出走,一路南行,奔赴江南,建立了勾吴古国。

在古代汉语中,虞、吴两字,无论是读音,还是字形,都非常接近。很有可能,所以勾吴的吴(还有䱷、鮙、夨等写法),其源头很可能就是虞。周朝建立后,封仲雍曾孙周章于吴,又封周章二弟虞仲于虞。从这一事实可以推测,泰伯、仲雍先奔虞后奔吴是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说虞舜的「虞」和吴季札的「吴」关系密切。

二.释「耕」。

舜山,古称高山,也叫舜过山、舜耕山等。相传,虞舜曾躬耕于此,故称。《史记》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之说,在中国大地上,号称历山的大山就有好几处。传说唐尧准备将天下禅让给虞舜后,并没有马上让位,而是安排虞舜到各地工作,一方面是借此观察虞舜的德行,一方面也让虞舜考察民情,所以虞舜躬耕之地,应该不止一处。此外,史书中与虞舜南巡之说,大禹治水之后也曾在会稽会盟诸侯,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至少在虞舜、夏禹时代,曾经在长三角地区的——马家浜、崧泽、良渚等远古环太湖文化遗址的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躬耕」一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诸葛亮《出师表》中那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多人误以为躬耕就是简单的务农,其实不然。躬耕是亲自参与农耕的意思,这个词最初专指帝王带领大臣进行耕田仪式。比如《礼记·月令》上说:「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又如《汉书·食货志上》载:「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虞舜、吴季札号称躬耕于舜山,更多的是作为表率,以激励人民耕种。而吴季札的躬耕,其实另有一层深意。史载,公子光篡权后,吴季札失望至极,「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从此躬耕于延陵,一是农业带领当地人民耕种,在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二是从此远离了政治斗争,在文化上哺育了延陵人民,直至今日。

三.释「乐」。

季札观周乐,最早见于《左传》,其后《史记》《古文观止》等都全文抄录,体现了季札思想的高度。而季札观周乐时,最精彩的无疑是「

叹为观止」,即在观摩韶乐之后表示「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而韶乐正是虞舜创作的。

在《尚书》中,记载着虞舜授命乐师夔典乐的故事。虞舜对韶乐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提出了如下要求——「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乐师夔按照这些要求创作了韶乐,第一次演奏时,居然引得“百兽率舞,凤凰来仪”。

季札观周乐,在赞扬《颂》的艺术价值时,曾说:「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对比虞舜、吴季札关于音乐的言论,可以发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

舜山躬耕:从虞舜到吴季札的文化传承

四.释「让」。

虞舜与吴季札还有一个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以让闻名。刘师培认为,《史记》之《本纪》以《五帝本纪》居首,表彰的是让天下的尧舜;《世家》以《吴太伯世家》居首,表彰的是让国的吴太伯和吴季札;《列传》以《伯夷列传》居首,表彰的是让位的伯夷、叔齐。

虞舜禅让,是心底无私,为天下计;吴季札让国,是为了维护周礼。孔子对季札让国的评价极高,据《上博楚简·弟子问》所载,孔子曾如此赞美季札:「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生而不因其俗。吴人生十七年而让札,倗乎其雁,延陵季子侨而弗受。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此外,在《礼记·礼运》中,还记载了孔子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尧舜时代的高度赞美,并且把这个时代定义为「大同」。季札躬耕于延陵,实际上是在局部实现了「大同」。

结语

虞舜和吴季札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从虞舜到吴季札,再到孔子,他们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对比虞舜和吴季札的关联,是中华文脉的一条支线,也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以《舜帝季子躬耕处》一首作结——

舜山高耸舜河清,

天下延陵俱治平。

一脉文明唯礼乐,

千秋遗迹是躬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