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春天的新安江,美麗如畫。站在岸邊,我們不住地輕聲而嘆。歙縣縣城一帶的新安江,被稱為練江,它是富資、布射、豐樂、揚之四水交匯後形成的。練江平日裡嫻靜如村姑,可是一遇到山洪暴發,便跟猛獸下山一樣狂野,勢不可擋。

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們往來兩岸,依靠擺船渡江已經不可能了,於是就求助於橋樑了。從前所建的大多是木構橋樑,經洪水一衝擊,木橋不是被沖垮,就是所鋪的木板隨水漂流而去。面對滔滔江水,兩岸的人們無計可施。到了明代,徽州各地開始“壘石建橋,以求堅固”。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練江長僅6.5公里的江面,負載了9座古橋。其中著名的要算建於明朝的太平橋、萬年橋和紫陽橋了,三座橋又合稱古歙三橋,如長虹臥波一樣,橫跨在練江之上。

古歙三橋中名氣最大的太平橋,過去是婺源、祁門、黟縣、休寧等縣進入徽州府治歙縣的必經之橋,在今天,也是要津之處,三條公路幹線交匯於此:往東北通向長江邊的商業重埠蕪湖,向東南抵達美麗的杭州,向西通到瓷都景德鎮,而經由巖寺往北,就是名聞天下的黃山了。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那一年,來歙縣尋訪隱士許宣平的李白,曾在太平橋附近喝酒賞月,他朗聲吟道:“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四水交匯的這裡,風光確實美好,白沙成灘,水靜如練,不過那時還沒有石頭砌就的太平橋,要不然,李白會更加流連忘返、詩興大發,留下更多的動人故事。

太平橋是明代建造的,是安徽省境內現存的最長的石拱古橋了,它全長268米,寬7.1米,高13米,有16個橋孔。橋的中心原先有橋亭,亭內供奉有佛像,橋兩邊有碑記,凡是在歷次石橋維修中捐款的,他們的姓名都被刻在了石碑上。解放以後,為了便於通車,就將橋亭和碑記拆除了。1969年一場洪水,沖毀了欄杆、橋面,後來橋面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同時用“懸挑”加築兩側人行道,架裝柵欄。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在民間,石拱橋的橋孔絕大多數是單數的,為什麼太平橋是雙數的呢?原來,在太平橋所在的地方,曾有座木浮橋,始建於宋端平元年(1234),由徽州郡守劉炳所建造,這座名為“慶豐橋”的木浮橋,不是毀於戰亂,就是被洪水所沖壞,明代弘治年間,這裡建起了石拱橋。

相傳,發起建造這座石橋的,是位年輕喪偶的婦女,他的丈夫外出做生意時,不幸和木浮橋一起被洪水沖走了,她暗下決心,要積攢起錢財建造一座石橋,但是,個人的力量還是太小了,在臨終彌留之際,她將自己一輩子的積蓄拿了出來,請求官府能在這裡建一座穩固的石橋。她的義舉和精神感動了城裡的百姓,大家紛紛集資出力,終於建成了這座太平橋,又叫寡婦橋。為了反映石橋發起人生前對鄉親們“成雙成對,白頭偕老”的良好祝願,這座橋也就被建成了雙數字的石拱橋。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練江之水緩緩地從太平橋經過,流淌了兩三里路,便到了驚濤拍岸的漁梁壩,古歙三橋中的另一座石橋,高大、寬闊的紫陽橋,就橫跨在漁梁壩下游。紫陽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末時進行了重修。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紫陽橋因地處紫陽山麓而得名,這座橋還被稱為“壽民橋”。橋身全長140米,八墩九孔,寬10米,高卻有14米,是目前安徽境內最高的古石橋。紫陽橋一帶風景優美,尤其是清晨,霧氣飄逸著穿過橋洞,籠罩在古壩水埠的漁船上,好似片片白帆。

紫陽橋的北端建在山崖上,崖壁陡峭,氣勢雄偉;橋南頭,為紫陽山支脈龍井山,山上有禹王臺舊址。朱熹的父親朱松,曾在橋南這裡結廬而居,朱熹從福建回來省親,也在這裡居住過。每天旭日未出時,紫氣瀰漫,山光朦朧,群峰默然對峙著,不遠處,水聲訇然。這一帶,算是歙縣縣城邊最好的地方了。明代程嘉燧有詩讚嘆說:“禹廟漁梁口,浮舟落日過。瀑聲衝峻壁,經影漾層河。樓煤青山廓,律亭錦樹彼。……”

由於紫陽橋涵洞寬、前身高大,船隻一般可以不落風帆地暢遊而過。如今,站在高聳的紫陽橋上,向西北望去,但見濱江而建的古鎮漁梁,屋樓瓦舍,鱗次櫛比,煙樹蔥蘢之間,盡顯無限婉約意境。清乾隆年間的詩人黃仲則,有一回來歙縣遊玩,返回那天,正是“七夕”節,友人送他到紫陽橋上時,一場大雨不期而至,躲在紫陽橋下避雨的他,還即興作了一首詩,詩中寫道:“天上團團,人間離別,一般徒依長橋。”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歙縣的萬年橋,位於揚之、布射、富資三水匯合處,在從前的日子,它是通往太平,抵達省府安慶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來於歙縣北鄉的必由之路。橋東端原來有一塊石碑坊,上面就刻著“北鑰雲龍”、“道岸津樑”的題額,可惜毀於清乾隆年間。

細說練江上的古歙三橋,每座橋都有一段久遠的故事

當年取名萬年橋,大概就是希望這座橋萬年鞏固的意思。橋建成於明萬曆元年(1573),橋長150米,高10米,建有9孔。橋落成時,明代兵部左侍郎、歙縣人汪道昆,曾賦詩一首:“使君遺澤五溪東,驅石橋成利涉功,地踞金湯三輔郡,天回砥柱萬年同。參差石勢疑烏鵲,縹緲江流見白虹。亭上至今留醉處,蓮花面面似山公。”大橋全部採用大青石建成,石質優良,工藝考究,至今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