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春天的新安江,美丽如画。站在岸边,我们不住地轻声而叹。歙县县城一带的新安江,被称为练江,它是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交汇后形成的。练江平日里娴静如村姑,可是一遇到山洪暴发,便跟猛兽下山一样狂野,势不可挡。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往来两岸,依靠摆船渡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就求助于桥梁了。从前所建的大多是木构桥梁,经洪水一冲击,木桥不是被冲垮,就是所铺的木板随水漂流而去。面对滔滔江水,两岸的人们无计可施。到了明代,徽州各地开始“垒石建桥,以求坚固”。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练江长仅6.5公里的江面,负载了9座古桥。其中著名的要算建于明朝的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了,三座桥又合称古歙三桥,如长虹卧波一样,横跨在练江之上。

古歙三桥中名气最大的太平桥,过去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等县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在今天,也是要津之处,三条公路干线交汇于此:往东北通向长江边的商业重埠芜湖,向东南抵达美丽的杭州,向西通到瓷都景德镇,而经由岩寺往北,就是名闻天下的黄山了。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那一年,来歙县寻访隐士许宣平的李白,曾在太平桥附近喝酒赏月,他朗声吟道:“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四水交汇的这里,风光确实美好,白沙成滩,水静如练,不过那时还没有石头砌就的太平桥,要不然,李白会更加流连忘返、诗兴大发,留下更多的动人故事。

太平桥是明代建造的,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最长的石拱古桥了,它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有16个桥孔。桥的中心原先有桥亭,亭内供奉有佛像,桥两边有碑记,凡是在历次石桥维修中捐款的,他们的姓名都被刻在了石碑上。解放以后,为了便于通车,就将桥亭和碑记拆除了。1969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栏杆、桥面,后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加筑两侧人行道,架装栅栏。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在民间,石拱桥的桥孔绝大多数是单数的,为什么太平桥是双数的呢?原来,在太平桥所在的地方,曾有座木浮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由徽州郡守刘炳所建造,这座名为“庆丰桥”的木浮桥,不是毁于战乱,就是被洪水所冲坏,明代弘治年间,这里建起了石拱桥。

相传,发起建造这座石桥的,是位年轻丧偶的妇女,他的丈夫外出做生意时,不幸和木浮桥一起被洪水冲走了,她暗下决心,要积攒起钱财建造一座石桥,但是,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了,在临终弥留之际,她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拿了出来,请求官府能在这里建一座稳固的石桥。她的义举和精神感动了城里的百姓,大家纷纷集资出力,终于建成了这座太平桥,又叫寡妇桥。为了反映石桥发起人生前对乡亲们“成双成对,白头偕老”的良好祝愿,这座桥也就被建成了双数字的石拱桥。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练江之水缓缓地从太平桥经过,流淌了两三里路,便到了惊涛拍岸的渔梁坝,古歙三桥中的另一座石桥,高大、宽阔的紫阳桥,就横跨在渔梁坝下游。紫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末时进行了重修。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紫阳桥因地处紫阳山麓而得名,这座桥还被称为“寿民桥”。桥身全长140米,八墩九孔,宽10米,高却有14米,是目前安徽境内最高的古石桥。紫阳桥一带风景优美,尤其是清晨,雾气飘逸着穿过桥洞,笼罩在古坝水埠的渔船上,好似片片白帆。

紫阳桥的北端建在山崖上,崖壁陡峭,气势雄伟;桥南头,为紫阳山支脉龙井山,山上有禹王台旧址。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在桥南这里结庐而居,朱熹从福建回来省亲,也在这里居住过。每天旭日未出时,紫气弥漫,山光朦胧,群峰默然对峙着,不远处,水声訇然。这一带,算是歙县县城边最好的地方了。明代程嘉燧有诗赞叹说:“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瀑声冲峻壁,经影漾层河。楼煤青山廓,律亭锦树彼。……”

由于紫阳桥涵洞宽、前身高大,船只一般可以不落风帆地畅游而过。如今,站在高耸的紫阳桥上,向西北望去,但见滨江而建的古镇渔梁,屋楼瓦舍,鳞次栉比,烟树葱茏之间,尽显无限婉约意境。清乾隆年间的诗人黄仲则,有一回来歙县游玩,返回那天,正是“七夕”节,友人送他到紫阳桥上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躲在紫阳桥下避雨的他,还即兴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天上团团,人间离别,一般徒依长桥。”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歙县的万年桥,位于扬之、布射、富资三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通往太平,抵达省府安庆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来于歙县北乡的必由之路。桥东端原来有一块石碑坊,上面就刻着“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的题额,可惜毁于清乾隆年间。

细说练江上的古歙三桥,每座桥都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当年取名万年桥,大概就是希望这座桥万年巩固的意思。桥建成于明万历元年(1573),桥长150米,高10米,建有9孔。桥落成时,明代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曾赋诗一首:“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同。参差石势疑乌鹊,缥缈江流见白虹。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大桥全部采用大青石建成,石质优良,工艺考究,至今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