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爲什麼智商下線了?

鈺眀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應驗了那句話:

驕兵必敗。此戰曹操的謀士許多都參與了,那麼關鍵時刻為什麼智商集體下線了呢?

曹操南征前開鑿玄武湖,訓練水軍,就是為了應付南方的水戰,可以說是很用心的準備了。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出於眾人預料。

曹操曾經就南征問題諮詢過荀彧的意見,荀彧向來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謀士,因此他的話曹操也最重視。荀彧給出的意見是:“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意思就是兵貴神速。曹操此時已經統一了北方地區,實力強大。而南方的荊州劉表和東吳孫權一直在爭奪江夏,相互征伐,沒有形成聯合。因此如果要平叛,就要閃擊戰,趁他們沒有聯合各個擊破。

曹操正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的,千里奔襲荊州治所襄陽,在劉琮投降後又挑選輕騎五千日夜不停的追擊劉備。終於把劉備趕走佔領了荊州。至此完成了預定目標,下一步就是征討孫權了。

此時,荀彧遠在許都,鎮守後方。因此赤壁之戰時他不在場,曹操也沒有徵求他的意見。如果荀彧在場,他的意見可能和賈詡是一致的。那麼,賈詡對於征討孫權有什麼意見呢?

“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賈詡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以勢取勝,也就是說先安撫荊州百姓,讓東吳的百姓看到朝廷的德政,不產生逆反心理。這樣,不用征討江東就可收復民心。可惜的是曹操沒有采納,曹操認為既然荊州已得,東吳就是嘴邊的肉,不吃白不吃。因此,賈詡建言遭拒,不應當承擔赤壁之戰的責任。

剩下四位程昱、荀攸、劉曄、董昭都參與了赤壁之戰全過程,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提醒曹操要防範東吳的火攻呢?這個就要看一看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了。

與許多人想的不一樣,赤壁之戰一開始東吳並沒有消極的防禦,而是積極的尋機殲敵,為什麼呢?因為在周瑜、黃蓋等人眼中,曹操就是來送死的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請注意力逆曹公這四個字,當時的情況是周瑜帶了三萬水軍一路西進,在樊口先見到劉備。劉備認為周瑜帶的兵少,周瑜說足夠了。於是周瑜離開樊口,繼續西進,然後在赤壁附近尋找到曹操水軍,一場大戰下來,曹軍大敗。於是曹軍所有船隻引北靠岸,做出防禦姿態,而周瑜則留在南岸,伺機殲敵。

雖然此時東吳暫時勝利,但是大局面上曹操還是佔優勢的。為什麼呢?曹操此時率領的水軍是荊州水軍和北方水軍的聯軍,彼此配合生疏,缺乏統一調度。因此才在初次大戰中失利。如果給曹操足夠的時間調整將領和訓練水軍,那麼東吳的狀況就堪憂了。

果然,曹操連船為陣,開始重新部署水軍的指揮系統。此時時間對於東吳特別的珍貴,也就是說東吳需要速戰。

因此,黃蓋才對周瑜這樣說: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火攻是唯一的辦法,何況此時曹操連船為陣,犯了兵家大忌。但是火攻也不是那麼容易操作的,首先必須接近敵船才能放火,其次沒有風的話,火攻的效果會大大折扣。

於是黃蓋開始詐降曹操,目的是為了接近敵船好放火。至於能不能借來風勢,就看運氣吧。畢竟時間不等人,氣候此時也沒有東南風。

後來,黃蓋詐降成功,那麼此時曹操的謀士們沒有人懷疑嗎?當然有,至少程昱和荀攸都提醒了曹操黃蓋是詐降,但是曹操最喜歡關鍵時候有人叛變了,比如當年的許攸叛變袁紹。此時曹操急於瞭解東吳的內部情況,因此,黃蓋的投降很及時,不必特意擔心。況且,自己兵力雄厚,一個小小的黃蓋能掀起什麼波浪?於是,曹操心情愉悅的和眾人一起登上船頭來觀看黃蓋的表演:投降。可惜黃蓋偷偷換了劇本: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史書上這句話描寫的特別生動,此時這些延頸觀望的人中一定有程昱、荀攸、劉曄、董昭這四位謀士,他們都期望黃蓋帶來東吳的最新動向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很詭異了,黃蓋只是點了一把火而已,但是天氣這時卻忽然颳起了風,

還是東南風,這就要命了。最後的結果是曹軍不但戰船被燒燬,連岸邊的營帳也著火了。所以曹操才會敗的那麼慘。

至於這場風是怎麼刮起來的,至今是個謎。魏國史官記載歷史時直接忽略了這場風的存在: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蜀國對於這場風也不怎麼感冒,也沒有明確記載: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只有東吳的史官將這場風記錄到了史書上。但是風是怎麼來的,沒有說明。也就是說連東吳的人也認為赤壁之戰的關鍵因素風是天助之,那麼曹操的謀士們就更想不到了。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因此,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有很多偶然因素,

比如瘟疫流行,水軍指揮生疏,大風驟起等等。這一切有些謀士考慮到了,但是曹操作為全軍指揮,此刻已經急劇膨脹了,跟當年的袁紹一樣,認為東吳唾手可得,根本聽不進去勸告。為什麼我會這樣說曹操呢?

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不為人們所注意,其實在曹操佔領荊州後,蜀地劉璋已經派張松出使曹操,有交好之意。而此刻曹操認為自己已經拿下荊州,下一步平定東吳後就是征討川蜀了,因此就很傲慢的接見了張松,張松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回去後就建議劉璋聯合劉備。這就是曹操驕傲自大的一個體現,

在勝利面前,忘記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反而逼得敵人都聯起手來抗衡自己,焉能不敗?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赤壁之戰曹操的許多謀士都參與了,荀彧留守後方沒有參與,而賈詡則早就建議曹操以恩德去征服東吳,但是此刻曹操已經膨脹,如同當年戰敗公孫瓚後的袁紹一樣,人一旦膨脹就聽不進去建議了。所以,不是謀士們集體智商下線了,而是曹操根本就聽不進去勸告了。赤壁之敗,內因在於曹操的自大和輕敵,外因在於天氣的詭異和黃蓋的狡猾,內外都出問題,曹操失敗理由應當!而曹操則失去了一統天下最好的時機,可悲可嘆!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每日趣評


曹操終於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

袁紹鬱鬱而終後,幾個不爭氣的兒子自相殘殺起來,曹操輕而易舉的攻下了袁氏大本營鄴城。來到袁紹的墓前,曹操感慨良多,而且流下了真摯的淚水。回憶青蔥歲月年少輕狂,曹袁兄弟把酒言歡,各自向對方訴說心中的志向。

袁紹說:“我南面據守黃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的險要,再加以戎、狄的兵力,然後南進爭奪天下,這樣或許可以成大事了吧?”曹操卻說:“我運用天下所有有才智的人的力量,用先王的思想駕馭他們,就會百戰百勝。”

兩人的勝負或許在那一刻就已經分出來了,曾夢想一起仗劍走天涯,卻最終分道揚鑣,兵戎相見,不免一陣唏噓。

這邊曹操忙著祭拜袁紹,兒子曹丕搶先一步,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收編敗軍之將的家屬,迎娶了三國頭號美人甄宓。

曹操情場失意,戰場得意,(開個玩笑,有八卦消息稱曹操本來對甄宓也有意思)曹軍一路勢如破竹,遠征烏桓掃蕩袁氏殘餘勢力,最後靠著郭嘉遺計定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恭敬地把袁家二子的頭獻給了曹操,從此中國北方,天下無賊。


這期間曹操想必是前所未有的得意,袁氏消滅了,北方少數民族也被打得服服帖帖。其實由於三國之間的故事太精采,我們很少注意到曹操強硬的對外政策。就拿秦漢時期在中國邊境作威作福的匈奴來說,是被曹操給徹底制服了,連搶來的女人都得乖乖送回去,比如一代才女蔡文姬就是曹操從匈奴手裡要回來的。

還有個故事,匈奴派使臣來向曹操進貢稱臣,曹操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戎馬一生的他竟然還有點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形象不夠偉岸,怕有損國威。就叫來了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曹魏集團首席美男崔琰來假扮自己,曹操則拿把砍刀立在一旁扮侍衛。

後來問匈奴使者這次會面感覺如何,使者回答曹操長得很帥,但旁邊那個拿刀的,是個真英雄。曹操這由內而外的王霸之氣已經呼之欲出了。

銅雀臺也開始建造,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幾首好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比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短歌行》,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觀滄海》,更典型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龜雖壽》,

盡顯曹操放眼天下的鴻鵠之志。

如果說唯一還有讓曹操難過的事,就是郭嘉的病逝了。郭嘉確實是一代鬼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郭嘉的神機妙算都是功不可沒。而且郭嘉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曹操有多偏愛郭嘉呢,行則同車,坐則同席。所以別總說曹操好女色,真碰上有才華的男人,那才叫一個愛不釋手。

而且郭嘉去世那年僅39歲,他是曹營裡面年輕一代謀士領袖,曹操本意託付其後事,可他卻先走一步,損失不可謂不慘重。此起彼伏的是,有一句話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就是有這麼巧,就在郭嘉去世的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後與劉備一番隆中對策,其高瞻遠矚,見識卓越,分析天下大勢,奠定三足鼎立的戰略思想。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劉備目前的實力實在難以支撐諸葛亮定下的宏偉藍圖。

面對曹操號稱80萬的大軍南下,劉備是一敗塗地,至於諸葛亮那些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之類的大勝,都是羅貫中燒的。

實際情況是劉備化身劉跑跑,東躲西藏,老婆孩子都顧不上了,不愧漢室劉皇叔,很有當年漢高祖劉邦風範。

先是靠趙子龍一身是膽,血戰長坂坡救回了阿斗。再靠張飛據水斷橋,虎豹之聲怒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斥退追兵方才得以保全。據傳曹軍裡還有個心臟病夏侯傑,被張飛吼得肝膽碎裂,嚇死了…

劉表病逝,其子劉琮獻荊州投降曹操,劉備潰不成軍,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曹操的野心空前膨脹,進而想要一舉吞併江東集團,成就千秋大業。

有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呢?有的,是前文提到過的天下第一毒士賈詡,其實賈詡入了曹營之後相當低調,基本上都在韜光養晦,沒有發過言。不過這回看曹操的狀態,很像當年宛城大敗之前飄飄然的他,賈詡才忍不住提醒曹操時機未到。可這時的曹操已經聽不進勸告了。

一直養精蓄銳神秘的東吳勢力終於閃亮登場,以孫權為首的江東英豪又豈會坐以待斃?影響整個三國的格局的赤壁大戰,一觸即發。


赤壁大戰是《三國演義》整本書的最高潮,先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篡改曹植的《銅雀臺賦》,將“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將這一場統一的戰爭定性為曹操搶女人的戰爭,智激周瑜孫權,組成孫劉聯軍聯合抗曹。

再就是聯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周瑜施反間計群英會戲耍蔣幹,黃蓋獻苦肉計詐降,龐統獻鐵索連環計,諸葛亮草船借箭,再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這一仗的描述可謂精彩絕倫,酣暢淋漓。島主很難將故事說得更精彩了,我們就站在曹操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曹操這一仗,天時地利人和都沒站在他這邊。先是軍中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瘟疫,戰鬥力受到了嚴重損耗。再者曹軍北方人,大部分都是旱鴨子,孫劉聯軍依仗著長江天險佔據優勢。

另外孫劉那邊妙計頻出,而曹操幾大謀士卻集體失聲,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郭嘉在赤壁之戰前就英年早逝了,荀彧一向是坐鎮後方的,賈詡程昱都提過意見,曹操不聽也沒辦法,至於謀主荀攸倒是沒有詳細記載,估計和賈程之類差不多。

而且最為誇張的是,這場赤壁大戰是在冬季發生,照理來說長江中游的赤壁地區應該刮西北風。而赤壁大戰所刮的東南風,是極小概率出現的氣象,如果要用科學來解釋,就是在很偶然的狀況下,赤壁的西邊出現了低壓氣旋,又或者是東邊出現了高壓反氣旋。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曹操是萬萬沒有想到。而周瑜久居江東,或許是地理達人,識別出了這一天象,東風助長火勢,大破曹軍。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操之過急的戰爭,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一戰過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當年曹操煮酒論英雄,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語成箴。劉備竟然真的從賣草鞋的做到了一方霸主,曹操短時間內是再難以統一中國了。


軲轆島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個人認為:其實不是曹操的謀士們智商下線了,而是那天的風向改變純屬意外。

很多網友說因為曹操的謀士們是北方人,所以到南方和東吳打仗,地形、氣候、水文之類的都不熟悉,這點並不精確;我記得在老版《三國演義》中,在曹操決定將幾個大船連成一起的時候,有謀士提議擔心東吳用火攻,於是曹操讓這個謀士拿起火把燒自己,但是風向讓謀士自己被火嗆的不輕;

而且曹操從最開始的洛陽北都尉到諸侯討董、徵徐州、官渡之戰、統一河北、滅呂布平袁術、征伐荊州等一系列的戰役,成為坐擁幷州、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8個州,還有司隸的割據勢力,曹操本人和下面的謀士哪一個不是久經沙場,沒有一個是吃乾飯的,關於冬季風向的問題早就清楚,只是他們不清楚赤壁這個地方冬季有那麼幾天會因為地形等問題出現反季節風向;而且當時東吳實施火攻的時間是晚上,黑咕隆咚的凍得要死,誰會沒事看看外面旗子刮的啥風啊,要是在白天東吳的火攻或許就會失敗。

說到曹操的赤壁之戰,就想起來拿破崙和希特勒進攻莫斯科,也是因為天氣問題導致的潰敗。其實拿破崙和希特勒在進攻莫斯科之前,參謀部的人對氣候因素應該也考慮進去了,至少也查看了十幾年內當地的氣候情況,但是誰能料到當年氣候突然出現劇變,出現這種問題只能說老天爺幫俄國人了。

有句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牛逼的謀士也不可能什麼都考慮得到,諸葛亮在上方谷想燒死司馬懿,誰知道就那麼一會兒工夫天就變了,頃刻間傾盆大雨,所以很多時候真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想讓你成你就成不了。


你懂得zyt9573


說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謀士智商都下線了,那是《三國演義》看多了。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使用火攻,曹操陣營只有徐庶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並且讓龐統給出個主意讓徐庶可以獨善其身。

其實這是演義化的三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真實的歷史不是曹操一定就能統一天下,然而也不是一定就會失敗,其中充滿了很多偶然因素。至於那些說曹操驕兵必敗,不肯聽從謀士的建議,所以才導致曹操失敗,其實根本不瞭解曹操這個人。

曹操能夠發展到赤壁時期的水平,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起來的,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打了一輩子仗的人,會因為一些戰役而沾沾自喜?

當時的形勢是,曹操帶著統一北方的大軍準備要和荊州劉表硬硬的幹一場,結果劉表就是那種“後背長個瘡突然就死了的人”。劉表的部下和劉表的兒子一看,算了,投降吧!

勝利來的太突然,於是曹操決定乘勝南下,從戰略上來說,沒毛病!當年吳三桂、洪秀全造反到長江,沒有繼續北上,被很多人看作是貽誤戰機,所以,曹操一鼓作氣,統一天下,只要打敗孫權就可以了。

當時的孫權,很多人都主張投降,話說,孫權和曹操還有過一面之緣,當年曹操當著孫堅的面誇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是很欣賞孫權的,所以,孫權也猶豫不決,其實東吳長期以來糾結的問題,就是怎麼投降的問題。後來諸葛亮去策反孫權,才有了孫劉聯軍。

當時,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戰失敗,第一個是黃蓋詐降,第二個是當時的東風。

很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沒有發現黃蓋是假投降,其實在曹操他們那一方來看,整個荊州都投降了,你東吳憑什麼不降,所以,針對黃蓋的投降,那是很正常的事情,雙方對峙的時候,投降和倒戈是很正常的事情,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難道當時的曹操不是浩浩蕩蕩?

關於東風,在中國冬季一般刮的是西北風好嗎?這是常識啊,冬季基本全是西北風,怎麼會刮東南風?這不是曹操能想到的,更是曹操的謀士可以想到的。

真正的謀士我認為是基於對過往數據的比對,從而得出有規律性的東西,那就是事情可能發生的概率,概率大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情。

黃蓋真投降的概率很大,而冬天基本都刮西北方,所以冬天發動對東吳的作戰也是順勢而為。以當時曹操的實力,練兵是為了更穩一點,其實,要是曹操不惜一切代價,跨過江去,雖然損失能大一點,勝的概率也很大。

所以,曹操還是有自己的小心思,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孫權自己投降是最好的結果。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能夠取勝的關鍵,其實正是周瑜分析的,憑藉長江天險,依靠水軍的優勢取勝。

昨天史論縱橫分析了古代著名的四大以少勝多戰役,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是因為有水。

其實,也就是曹操這幫旱鴨子不懂水戰,在赤壁屬於客場作戰。赤壁之戰後,孫權多次攻打合肥,也是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南下可能存在困難,但是孫權要想北上,則更不可能。


史論縱橫


最難叫醒的,就是裝睡的人!

身為曹氏集團創業團隊的領導人,眼看企業就要上市了(統一全國),那是一定要以鼓舞士氣為重。

有點風險?打仗的事,哪能沒風險呢,身為創業團隊的領導人,在善於納言的同時,

決斷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謂“盡人事,而聽天命”

何況,孫權是誰?我沒見過!不就是孫堅家的二小子嗎!偏安江東的一小股地方勢力而已!連你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都是我上表朝廷給你討來的!

劉備是誰?不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團隊嗎,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換東家換的不比呂布少好不好!大耳賊,有何可懼!

赤壁之戰,曹操是敗在魯肅手裡!

有個事,很有意思。

孫權,沒必要抵抗曹操啊。

他和劉備不一樣,劉備得死磕,曹操是絕對不會放過劉備,也絕對不會接受劉備的投降的。

劉備哪是甘居於人下之人啊。漢室宗親,素有雄名。

可孫權呢?為啥非得抵抗呢?

魯肅!

1、早在諸葛亮給劉備出的那套鼎足而立的方案之前。

魯肅被好朋友周瑜推薦給了孫權。

孫權和魯肅談的很開心,來,兄弟,喝個酒吧!

魯肅喝了酒,吐了真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猝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東吳版的三國鼎立方案就此出爐!

2、劉表一死,最先提出打探消息,預備聯劉抗曹的,還是魯肅。

事情既驚險又複雜。

魯肅本來是借憑弔劉表看看能不能搞搞聯合的。

結果,劉琮竟然投降了,魯肅就趕快去找劉備。

勸劉備聯合抗曹。劉備一聽大喜,這才派諸葛亮去見孫權。

孫劉聯盟初成。

3、孫權更衣起如廁,魯肅追上去敲定了孫權的信心。

在東吳群臣大多數人都要降曹的關鍵時刻,又是魯肅,還是魯肅啊。

最終在孫權稱帝時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魯肅傳》)

綜上,赤壁之戰,曹操敗在了騎虎難下,敗在了孫權被魯肅激起的爭雄天下之心!


我叫陳到底


從曹操殺了借人殺彌衡,虐刑吉平,殺董承,王子服等七百多人口,心懷漢土的士人有的已開始不大言語。彌衡在曹操那裡擊《漁陽三撾》,眾士流涕,懷念漢土的感傷之心。之後與劉備戰徐庶又被程昱獻計曹操賺了其母,又賺了徐庶。徐庶母死未走,作為一個有智謀的男人看似沒有血性,從劉備處走時言不為操設一計。其母不死而不設一計不得已歸。其母死未何仇不報不離開?徐庶也有其另謀,不走不代表不報仇。

徐庶其人不可測,對其難解行為之因是猜測,但他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與他的報仇方式有關,他間接報了母仇。他怎麼報的報?他不設言,而且別人未發聲多半是他搗的鬼。眾人聚一處,不會沒有不說話時。當彌衡狂張時荀彧告訴眾人彌衡來坐不起。所以徐庶對諸葛亮的瞭解認為諸葛亮會出山,而且此時諸葛亮已出山。程昱知道徐庶大名,而諸葛亮大名勝過徐庶,徐庶言及諸葛亮出山,而兩軍交戰,諸葛亮初出山便用火功曹操一戰,曹操損失不小。能用火功勝了曹操以劉備原先除了徐庶幫他勝了曹操皆敗曹操。此時必有高人。徐庶助劉備一仗曹方研究為何劉備勝了探知有高人。徐庶走了又勝了必也有高人,探知加上徐庶為諸葛亮側面吹捧,眾人中有知諸葛亮的,不敢輕易發言。

而此時荀彧建議曹操聯合劉備,劉備並未理,必有高人。不結交他們不代表不結交別人。眾謀士都是人精。初時荀彧獻計攻東吳,後來也沒聲。對於曹操的謀士又聽說對諸葛亮傳言如此厲害,都輕易不敢出計謀,敵不過諸葛亮羞醜。他們不出聲一方面是徐庶搗的鬼,一方面當初離亂只有曹操是個英雄可扶漢。可曹操隨著勢力大野心也大,吞漢之心都有,董承事時想稱帝篡漢,荀彧止天下離亂,還有未收服之地,曹操乃止。及後來荀彧又阻他稱魏王起了殺心。在知有諸葛亮出山的,眾謀士未嘗不有諸葛亮能一統天下之心,彌衡擊鼓擊樂的感染及忠心的董承之死的忠心感染,結束離亂及曹操當權又一賊心的殺戳。也有觀陣之勢,看諸葛亮如何打這一仗。


圃香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導致曹操一統天下的希望瞬間破滅,促成三國鼎立的初步形成。可是通過翻看史書,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場戰爭開始以後,我們就很難見到曹氏集團重要的謀士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議,那也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謀士集團集體失聲呢?

知己不知彼

環境陌生

曹操集團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而且其他謀士多以他們四人為首,所以他們四人屬於曹操謀士集團的核心。然而這些謀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生長在北方,他們對於北方情況非常瞭解,所以曹操可以屢戰屢勝,但對於南方他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當然這不是曹操集團謀士的缺陷,也是整個曹操集團的缺陷。

當眾人面對全新的環境時,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去熟悉周圍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來主張兵貴神速,在眾人還沉浸在研究之時,戰爭就已經打響了。那麼在這樣陌生的環境中,眾人也就很難有所作為。


敵人陌生

在以前的戰爭中,眾謀士對於曹操的敵人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們不是曹操原有,而是來自北方各個軍閥之中。比如郭嘉,就是來自曹操大敵袁紹陣營之中,正是因為如此,郭嘉向曹操提出了有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可以說他已經將袁紹研究的非常透徹了。正是因為這種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堅定抗袁的決心,才可以做到統一北方。

我們再看劉備,雖然與北方諸侯多有牽扯,可劉備大多時候都是借勢,採取依附以謀求發展,所以他和眾軍閥的關係似深實淺。那麼眾人對於劉備雖然有些瞭解,但知其不深,而且赤壁之戰的主角是東吳,劉備只是一個配角。那麼面對孫權這個全新的敵人,眾人知道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且孫權太過年輕,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一種心理上錯覺。所以正是因為對於敵人的陌生,這才造成了眾謀士的計謀止步與荊州。


戰術陌生

平定北方的大小戰役中,曹操主要以陸戰為主,謀士考慮之處也多於此,可是赤壁之時因為長江天險的緣故,曹操是以水軍為主,並且因為軍中沒有精通水戰之人,將水軍交由荊州降將蔡瑁之手。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種不得已,因為自己軍中缺乏通曉水戰之將,缺少善謀水戰之士,所以不得不為。

對於文人謀士,身體相較武將本來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這也就導致他們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們身體健康,他們也不願意全身心的投入,這就是眾人失聲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曹漢矛盾激化

初心已變

曹操在一統北方後,勢力快速擴展和穩定,他已經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已經無人敢與之作對,當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經被曹操演義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不臣之心已經天下皆知,漢獻帝也已經名存實亡,淪為傀儡,尤其是曹操誅殺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赤壁之戰時,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兩人關係自然要更為親近,而且陳群,司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舉薦,自然以荀彧為首。所以謀士已經形成以荀彧為主的核心,可是荀彧呢?他當初投靠曹操的重要原因就是漢獻帝,明確點說,他是漢獻帝的大臣,並不是曹操的謀士。而且他最初的設想也是與曹操兩人共同輔佐漢獻帝,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可是曹操獨攬大權,這已經背離了荀彧的初心,而陳昱呢!他本就是漢臣,加之年事已高,對於荀彧也是表示支持。那麼在赤壁之戰前,在荀彧和曹操之間已經悄無聲息的爆發了矛盾,那麼曹操自然也就聽不到最有效最正確的計策了。



沉默是金

眾謀士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對於他們來說,曹操統一天下,並不是漢獻帝統一天下,曹操本來野心勃勃,那麼他一統天下之後,漢獻帝是不是還是漢獻帝,曹丞相是不是還是曹丞相,那就非常不好說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曹操一統之後他們這些漢臣已經無用,那麼他們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不論是從哪一個方面,眾人不願意看到曹操一統天下,所以這就造成了荀彧等人的心照而不宣,換種說法,曹操的失敗是他們樂見其成的,這對於他們利大於弊。



荀彧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曹操集團的地位就像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可是荀彧是儒家出身,他內心深處是忠於漢朝,而不是忠於曹操,這份堅定這份執著是許多人所無法相提並論的。同樣正是因為這份執著,使得曹操非常傷心,他對於荀彧一直都是非常重視,將他當做了自己的親信,可是荀彧一直初心不改,在其心灰意冷之下,他最終為荀彧送去一份空空如也的食盒,結束了荀彧的生命。


古今注


並非如此。事實上,赤壁之戰最終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赤壁之戰中決定勝敗的的核心環節是什麼?

是“火攻”。

而火攻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風來推波助瀾。根據當時曹軍和孫劉聯軍所在的位置,周瑜要想火燒曹營,必須要有東南風相助。

可是赤壁之戰發生在什麼季節呢?發生在隆冬季節。根據常識,隆冬季節刮的是西北風,不可能刮東南風。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判斷,曹操才不怕周瑜用火攻,從而非常大膽地把戰船全都連在一起;同時,爽快地接受了黃蓋的詐降——因為只要不是火攻,黃蓋詐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可惜,真就在隆冬季節颳起了東南風,而黃蓋在江中一點火,曹操的敗局就定了。

為何隆冬季節颳起了東南風呢?所謂諸葛亮設壇借東風,純屬胡扯。

真相是,東吳依靠地利,對當地的天時有著更深刻的瞭解。經驗豐富的人,可以根據各種氣候徵兆,判斷未來幾天內的異常天氣。

周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可曹操和他的謀士們遠道而來,對當地的天氣並不太瞭解,只是根據一般的常識來判斷天時,所以出現了失誤。

另外,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因此很多都病了,失去了戰鬥力。在”人和“這個方面,曹操也吃了虧。

由此可見,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恰好趕上了冬季刮東南風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異常天氣,是偶然;而曹操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都處於下風,是必然。

因此,曹操就在赤壁敗了。


趣談秘史


我覺得,不能說吃了敗仗,就是因為謀士們的“智商下線”。

謀士是給主公提供建議,主公採納與否,下面的將士執行能力如何,這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事。勝敗結果也是多方面原因的總和。

下面我一點點來分析。

按照史書記載,曹操還是帶了不少謀士去的,例如能查到的有賈詡、程昱

我們不要預知“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曹操赤壁敗北”這些通過上帝視角才知道的事,這樣判斷,就不客觀了。

要知道曹操南征荊州時,原以為將是一場大戰,結果變成和平入駐荊州,是曹操預料之外的事,也讓他驚喜不已。

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們後人也不要認為曹操後來在赤壁吃敗仗,就認為曹操在荊州時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也是不客觀的。

史實是:曹操在入駐荊州之後,就立刻派出曹純率虎豹騎馬不停蹄地去追擊劉備,還有其他一些將領多線作戰,收復荊州各地,曹操對戰局形勢判斷是敏銳的,是有所為的。


曹操留在荊州籌備東征也是需要時間的,安撫荊州歸附的士人也是需要時間的。

曹操舉薦歸附的士人到許都朝廷當官,確實花費了不少時間,他也認為劉備如喪家之犬一樣,其流亡勢力是不會構成嚴重威脅。

在劉備這邊,他連地盤都沒有,也不知道孫權的態度如何,劉備見到魯肅時,都說準備往南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去了。

——這意思是:如果曹操再打過來,自己就準備去交州度過餘生了。


對於曹操,他對形勢的判斷也會很樂觀,例如他會認為江東孫權可能會是下一個劉琮,只要打個招呼,孫權就會卸甲歸降(其實孫權方面,主張投降的人佔大多數,曹操的幻想不是沒有可能的)。

而歷史事實是:諸葛亮去柴桑親自會見孫權,促成同盟,孫權也採納了周瑜、魯肅的抗曹主張。這一點,是曹操始料未及的事。

曹操率軍順江而下,與周瑜、劉備的聯軍對峙於赤壁。周瑜用黃蓋詐降,騙取曹操的信任,在江中放火燒船,再發動總攻,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回到正題,有朋友會問:曹操的謀士們,如何判斷不出黃蓋是詐降呢?

emmmmmm……

歷史不是演義,演義故事裡,謀士們能洞悉人心,有先見之明,要我說,在歷史上,詐降這種計謀,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比如,在三國對峙時,石亭之戰,就是孫權讓周魴詐降,騙取曹休的信任,取得了對魏國作戰的勝利;還有,孫權讓諸葛壹去騙諸葛誕,諸葛誕開始也是相信了的,但是諸葛誕比較謹慎,在行動中發現了其中有詐,然後終止了進軍,全身而退。

曹魏帝國也對孫吳帝國用過詐降計,例如文欽就詐降騙過朱異,朱異也很小心應對,沒有中文欽的埋伏。

如此,詐降這種計謀在古代戰爭中可謂屢試不爽,主演的演技夠好的話,當事人不謹慎行事,就很容易中了圈套

石亭之戰那次,曹休知道上當了,本來退兵就行,但是仗著自己人多,硬是想打一場戰給自己挽回一點面子,結果輸了,回去後就氣急攻心,背瘡發作,掛了。


若真要說,曹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暴露的短板,那就是確實是對水戰不熟吧,之前曹操和袁紹都是步兵、騎兵對抗作戰,賈詡、程昱這些謀士確實沒有料到黃蓋居然能有在江中放火燒船這種操作。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歡迎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關注我。


潯陽鹹魚


當然不是了!赤壁之戰事實是有一個反常規的操作,那就是船如何逆風行走?所有曹操的謀士包括曹操本身都認為這事不可能。但是,科技才是第一戰鬥力,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通用!在當時,精通水師作戰的東吳造船廠發明了側帆技術。這使得船隻可以藉助於水流與側向風來推進。

側帆技術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當時就是一個類似於二戰閃電戰的創新!在這個技術發明之前,船隻只有一面風帆,必須靠正面帆推進。一旦遇到側風就得降帆靠人力划船。也就是說,除了順風,根本就不具備火攻的條件。所以,曹操也敗得無語。

其次,跨行操作!曹軍為何會在江面上完敗給東吳軍,那是因為沒人懂得打水戰。這一點不僅曹操碰到了,孫權同樣也碰到過。比如,張遼打逍遙津時的八百弓騎兵破兩萬。這就也是因為孫權的軍中沒有懂弓騎兵作戰的人,孫權的謀士也得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