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宋朝以前的太極圖什麼樣子的?

《太極圖》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

這是昨天引用的一句話。這說明一個問題,此時,儒道思想已經可以集於一人之身了。

同時,這也帶出來一個問題,宋朝以前的太極圖是什麼樣子呢?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儒教對太極圖是否進行了隱藏呢?

儒家從獨尊儒術的漢朝開始,基於周文王對殷商文化的歷史改造、湮滅的方法,基於呂不韋、秦始皇的文化改造,基於項羽一把火造成的查無證據,儒家或者說儒教不僅僅對歷史、文學、文字動了手腳,還開始著手構造一神化體系,也就是供奉孔子為聖人。

而歷史上的儒道文化之爭,因儒家在漢朝勝出,以致道家受到壓制,就連《老子》這本書,也是儒家最早替道家整理、翻譯的。

歷史上,一神論代替多神論,這是歷史性的文化進步;而從對圖騰或者太陽的一神崇拜過渡到對一個人的崇拜,這更是歷史性的文化進步。儒教利用歷史的陰差陽錯,做到了這個文化基礎的改造。中國上古代、古代的文化被儒教修飾成了一脈相承的文化。而這個人文始祖是伏羲。一劃開天地,一劃造陰陽。

當然,現代的唯物主義是無神論的。這更進步。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現代考古對儒教構架的歷史產生了質疑

聖人的祖先也應該是一人,那麼儒家就藉助歷史缺失簡單、含糊地表達了上古三皇五帝光輝的業績和仁和的傳承。

而現代的考古明顯在問責儒教這個歷史架構,三皇五帝似乎並非都是儒家!而歷史上的孟子、屈原、還有那本垃圾的《竹書紀年》都在否定儒家的這種歷史架構。

現代的三星堆等的考古一系列的發現,也在問責儒教的這種歷史架構。明顯一些更早的文明種子,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但是,後來消失了。

陳立夫先生認為:“大陸先後所出土之古太極圖,較《周易》及《乾鑿度》之成書,尚早三、四千年。陝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時代)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藏瑞典遠東博物館),乃使用毛筆中鋒所畫,竟早於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上古太極圖-引自搜狗百科”太極“-圖b

瑞典的遠東博物館幫中國收藏著這個證據,也不怪中國人看不著,以後有機會去瑞典旅遊可以去看看。據說外國人找到了陰陽太極在遠東地區幾千年前存在的證據。在烏克蘭的特里波耶文化中發現。可惜未見證據!

從西方自己構架的數理文化發展史來看,西方明白陰陽對稱意義的這個古代最簡單的二分法解讀的數理圖形是梅爾卡巴。兩個對倒的金字塔構成的結構。這種數理後來發展成為猶太教的六芒星、梅塔特隆立方體、達芬奇的等稜十四面體、共濟會的尺規圖標等。未見西方古代數理有如太極一樣的陰陽表達方式。

最早的太極圖與陳摶所傳出的太極圖的不同

也就是最早的太極圖(圖b)與陳摶所傳出的太極圖(傳出這兩字用的準確,不是陳摶發明,而是他改造或者美化之後,兼容儒家思想之後,才被傳出。)有明顯的區別: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一、上古太極通常沒有太極魚眼。因為這個魚眼很關鍵,是在表達老子的無極。那麼老子和莊子是否看過上古的這種太極圖呢?古太極圖是否有魚眼?

二、另外,上古太極圖不是魚身,而是龍身。魚是佛家的吉祥物,也就是用雙魚表達陰陽,這已經是在兼容儒釋道了。

三、陰陽思想到底誰發明的?伏羲已經是在兼容陰陽,量子化的表達一了。

四、圖中b的畫法,中間的圓是無極的意思,整個圖是太極的意思。這不如後來陳摶表達的好,但強調了原初的態。一個小圓發展之後,變成兩儀,組成一個大圓。這按現代西方數學解釋就是分形、迭代的本意,這從現代哲學而言,這是被批判的機械循環論的根基。

五、陰陽龍分別是由最小變最大再到最小。這和陳摶的很不同了。陳摶的這種畫法實際從數學角度應該逼出來三維幾何表達的,而且從物理角度可以逼出來克萊因瓶,甚至直接逼出來蟲洞的表達。但是直到今天,三維的太極圖,我們還沒見到。

筆者將在下文公佈這三維的太極圖。由於外國的幾何軟件用的不熟練,效果總畫不好,只好手工繪圖了。這東西沒有專利,不是我的發明,古人的意思。誰畫的漂亮誰就好好再畫一下,畫好了廣泛傳播就是了。實際我已明白四維的太極數理表達,僅僅是不知道怎麼畫效果才好罷了。想好了,以後也會再公佈的。

太極能追溯的文字解讀

“太極”一詞,最早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這句話裡面一句關鍵的”六極“遍查古代現代解釋,沒人解釋,都矇混過關了。實際是2的6次方的數理意思。結果多少?64。你說道家懂不懂儒家的數理呢?後來的太極八卦兼容,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相當於代數幾何一統。

老子的資料顯示,老子對八卦的表達是三疊,也就是經過三次的分形發展,2的三次方的數理意圖。莊子又給予了發展,把太極解釋出來。這也相對於八卦變成64卦的數理功用,再平方的意思。

太極是道家的伏羲的一。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也就是在易經在成書過程中,就已經把太極圈進來。道家的一和伏羲的一也就一致了。

而周易的關鍵在64,8的平方。而孔子解釋大衍之數的時候,卻變成了48最有用。道家的大衍之數是七七四十九,七的平方,八卦數理的軟肋七被道家的七彌補,關鍵數字是七的平方49。以後就是後人把這48和49的誤差一,怎麼湊數的問題了。西方古代的大衍之數是52。都差不多。

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

這又是儒家把道教的49試圖兼容4的方法。這種解讀,數學不幹,但是古人愣給說明白了。就假設你懂了,不懂不行。這才叫儒教的手法。

太極的數理表達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太極的一實際表達的就是原初,原始的狀態。一在數理文化中不算數,是整體的意思,是開始的意思。

西方人在古希臘的圖表中,也是如此的數理意象。一隻要加進來,後面的數理表達就亂套。

也就是伏羲的一具有什麼意義,這太極的一就同理。

道家基於唯心的玄學表達,又提出無極。

《老子·二十八章》:"復歸於無極。"

這和佛教從來處來,如來,回到來處的解說一樣。老子表達了未知以及未知之前的唯心思考,這是道家能成為道教綱領的基礎。

無極外復無極。《列子·湯問》

這是說無極還像太極一樣具有循環的數理意義,可以再無極下去。也就是類似現代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樣子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唯心的玄學問題。大爆炸這事還沒證實呢!

西方人不區分數理文化與數學文化,玩這種唯心玩的至今還很happy,害得中國小孩子也跟著鬼混,愣說這是科學。

上古太極圖與陳摶太極圖的異同

連載待續。。。。。。

明天的福利是首次在頭條獨家公佈三維的太極圖,敬請關注這個連載和筆者,別忘了加粉、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有了這個三維圖,古人的不管是明白的解釋、還是糊塗的解釋,你都可以看懂了。別像古人一樣,把個太極解讀的那麼複雜,不就是二維平面的一個圖符嘛。明天給你看三維的就好懂了。古人不好好研究幾何,把三維立體幾何弄出來不就完了。可是,古人選擇了認可複雜表達也不學數學這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