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和珅像

清朝乾隆年間,貪官和珅家財萬貫,富可敵國,是歷史上最大的貪官之一。且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庇護,嘉慶皇帝未登基前,和珅依然安享著榮華富貴。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和珅住所恭王府

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嘉慶對和紳的反擊,以異乎尋常的速度進行。兩天後下旨逮捕,三天後抄家,十天後送去三尺白綾。乾隆駕崩不過短短十五天,和紳便隨之而去了。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和珅像

和珅案發入獄後,預感到已來日無多,元宵節時,作下了題《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兩首詩。其一曰:

“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捱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其二曰:“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恭王府內景

嘉慶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賜白練一條,令其自盡。和珅自盡前,提筆寫下了一首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這首詩成了和珅最著名的絕命詩,尤其是後兩句為後世好事者諸多猜測,說法頗多,其中最離奇的說法,是說慈禧是和珅投生轉世,專為報仇而忘大清來的,這種離奇說法萬萬當不得真。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恭王府內景

縱觀和珅的一生,是非常值得回味的。作為一位“能臣”,和珅能文能武,原本儘可以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他都有這方面的條件。對他的才能,其同時代的人,幾乎也是一致予以肯定的。乾隆對他的評價是:“臣工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唯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勤勞書旨,見稱能事。”、“平薩拉爾,亦曾督戰。賜爵勵忠,竟成國幹。”(《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圖贊》)

和珅臨終前作詩,感嘆自己是“懷才誤此身”,果真是這樣嗎?

恭王府內景

曾任直隸總督的大學士英廉,早在和珅入宮前就把他看上了,認為他“機敏且善察言觀色”、“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並把自己最寵愛的孫女兒馮氏嫁給他。就連後來成了和珅敵人的老師朱珪,也並不因惡諱言:“珅早年好學,唯其為官後日漸貪婪,後手握權柄,挾百官於朝廷”、“令吾感嘆!”可見,和珅有才能是公認的。但有才能的人卻不能做一個好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悖論和遺憾。

和珅為官前期也不是貪官。只是後來位高權重,依附者眾,拍馬送禮的人多了。地位鞏固後,膽子自然會大起來,必然無所顧忌。外界的制約因素大大削弱,而自身私慾卻不斷膨脹,在私慾的驅動下,“清官”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向“貪官”的轉化。

所以,與其說和珅是“懷才誤此身”,倒不如說,是被他那永無止境的私慾害死了,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難道還會少嗎?哀之更要鑑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