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迎大旗 厲金未 攝

見人見物見生活 巧承善用結新果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在磐安縣的多所小學,“銅鈿鞭”“大力士摔跤”等非遺項目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量多面廣的培育形態為非遺傳承紮下根基;在東陽橫店等地,“壽龜奉茶”等磐安非遺表演類節目定期上演,既是文化交流的橫縱紐帶,也是非遺創造性轉化的成功嘗試;在江南藥鎮和尖山陳界,有“非遺一臺戲”的固定演出場所,走出了非遺興旅、產業互植的磐安模式……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看,磐安目前在冊的重點普查項目710項,已挖掘整理進入名錄體系8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1項、市級30項、縣級40項。這個非遺大縣正結合“特、富、美、安”的縣域發展新要求,積極融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休閒養生旅遊“一號產業”發展,不斷堅實非遺保護傳承的機制架構、拓展非遺展示展演平臺、提升傳承人的自豪感和獲得感,促進磐安非遺再上新臺階。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壽龜奉茶 馬時彬 攝

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傳承是非遺延續生命力繞不過的坎。可喜的是,磐安不愁“過坎人”。

在磐安縣深澤小學,千餘名學生每天都在非遺的氛圍中學習成長。上百人的“壽龜奉茶”“銅鈿鞭”等非遺學生表演方陣召之即來。

“非遺已經融入了校園生活。” 深澤小學校長陳榮仁告訴記者,從2014年起,非遺就與學校的拓展性課程、社團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常態化、體系化的非遺教學模式。

其中,非遺教學又分為普及性學習和選修性提升兩大板塊。每天上午8:20—8:50的半小時大課間以及下午放學前20分鐘的“體藝2+1”時段,是全校學生接觸非遺的固定時間。選修提升方面,每週二下午固定開設90分鐘的特色非遺課程,學生打亂班級和年級,進修自己感興趣的非遺課程。

比如具有當地特色的非遺節目“壽龜奉茶”,光在深澤小學就由師生演繹出3個不同版本。有適合普及性學習的全員操,也有適合學生群體表演的定製版“壽龜趕場”。2015年12月,深澤小學的這一非遺表演登上央視戲曲頻道的節目。

此外,深澤小學還嘗試推進非遺探究體驗館模式,讓學生有更大的非遺傳承學習平臺。非遺體驗館主要分為民藝館、巧匠鋪、女紅館。陳榮仁介紹,民藝館主要提供給學生豐富的非遺民俗項目體驗,有當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助力教學;巧匠鋪以男生為主,有木工、雕刻、活字印刷、手工皮具等教學內容;女紅館以女生為主,織帶、剪紙、布藝、刺繡、編織等一應俱全。

“當前,我們正在編寫非遺傳承教學的校本教材。”陳榮仁說,經過近些年的努力,非遺傳承已越來越從簡單的表演項目排練滲透到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小非遺人”的日常教學中。該校六年級學生陳秉正是非遺教學模式下湧現出來的苗子,他已熟練掌握“壽龜奉茶”、煉火等非遺項目技巧,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小師傅”。

“更有意義的是,非遺教學不僅為培育‘小非遺人’提供了土壤,也為全校學生的精氣神提了勁。”陳榮仁說,該校學生有近4成來自外來務工家庭,其餘多數也是村裡娃,通過幾年來的非遺教學,明顯感覺到學生變得更加自信開朗,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學生不斷湧現,這些都要歸功於非遺教學的文化賦能。

深澤小學是磐安非遺傳承的一個縮影。除了傳承人的“軟環境”,磐安同樣重視搭建非遺傳承的“硬基礎”。近年來,多個非遺傳承基地在磐安陸續開花結果。如櫸溪的市級非遺宣教基地,不僅新設杏壇書院、定期開展主題講座、舉辦暑期弟子規培訓班、成立市婺州南孔研究會,還成功組織召開儒學生活化研討會。縣職教中心先後組建“銅鈿鞭”、舞龍、磐安長旗、龍虎旗項目的傳承社團,並參加主題性非遺展演進行推廣。縣級婺劇傳承基地自編自導自演了以玉山茶文化為題材的傳統戲劇《茶菇》,並在縣影劇院成功公演。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大祭馬 孔德賓 攝

“活化”非遺,融旅興縣

活態化利用是非遺煥發新生的保鮮劑。在磐安,非遺活用成了助推當地發展的新招牌。

尖山鎮陳界村目前已是遠近聞名的“民宿村”,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去年,陳界村更是完成了“滬上人家”項目, 在皇城湖畔建起休閒長廊,在村莊東頭山谷打造出一處30畝的“荷花谷”。而每當夜幕降臨,遊客心中最期待的仍是那“一臺戲”。

據瞭解,為解決旅遊項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問題,讓遊客“走過了,忘不了,留得下”,陳界村率先常態化引進“非遺一臺戲”表演節目,為到此遊玩的外地客人奉上富有當地民俗特色的非遺表演,突破了民宿晚間無文娛活動的瓶頸。

“這裡白天有綠水青山,晚上還有非遺大餐。”上海遊客何女士說,她早就從朋友那裡得知磐安陳界是個度假放鬆的好地方,到了實地後,發現這裡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虛此行。

當“非遺一臺戲”照例在陳界村上演時,來自省內外的遊客饒有興趣地觀看,不時叫好。《花頭臺》《紡棉花》《銅鈿鞭》《迎親》等非遺節目,也成為了磐安對外展示民俗風情的文化窗口。

陳界村黨支部書記周仲賢說,今年正月以來,“非遺一臺戲”已演出數十場,場場爆滿。“‘非遺一臺戲’裡所有節目都是磐安傳統的非遺節目,60多人的表演團隊來自本村和周邊村。”他說,為了打造好這臺戲,專門邀請了縣文廣新局專業人員和節目傳承人參與指導、編排,並配套搭建一個“非遺大舞臺”。

“‘非遺一臺戲’不僅帶動了陳界的旅遊業,更起到了保護民族文化的源頭根脈、守望精神家園的健碩未來、展示文化遺產的瑰麗神奇、傳承臺地風情浪漫精彩的目的。” 周仲賢說。據悉,由於“非遺一臺戲”在遊客當中的反響不錯,目前排演場次已從原先的每週一場增至每週兩場。

記者瞭解到,為促進非遺活態化利用,磐安將獎勵措施寫進了相關政策中。《磐安縣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政策意見》明確,具有市級以上影響力的旅遊休閒、文化娛樂和民俗節慶活動,給予3萬~10萬元的補助;鼓勵旅遊特色村創辦非遺演藝基地,鄉村非遺演藝基地組織磐安非遺節目演出,且每場演出節目8個以上或時長1小時以上的,每場給予5000元補助(單個基地年補助不超過30萬元)。

可以發現,磐安非遺的活態化利用有著與旅遊“一號產業”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除了“非遺一臺戲”外,諸如迎大旗、煉火、趕茶場等非遺項目均在服務旅遊業發展方面發光發熱。“以前龍虎大旗一般每年迎兩次,現在次數逐漸增多,活用傳統民俗收到不錯的效果。”尖山鎮嶺頭村支書梅良榮說,比如去年在玉山古茶場舉辦的中華鬥茶大賽,就有迎大旗非遺表演,今年春節期間的“烏石小鎮原味年”活動更是連續4天迎大旗。磐安人傳承千年的瑰寶,正更多地與當地重大活動搭配亮相,在活化利用中刺激了文化旅遊的需求。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祭孔大典 孔黎明 攝

非遺賦能,“雙創”有戲

非遺創新無外乎與時俱進。在融入現代生活元素打造“時尚非遺”方面,磐安很有“兩把刷子”。

政府註冊非遺商標聽說過嗎?這項全省首創的工作機制,在磐安成了保護非遺、成果共享的重要抓手,更摘下了省非遺創新案例一等獎。

記者瞭解到,磐安目前已對22個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完成工商登記註冊。“非遺註冊商標,讓本土歷史文化從一般性保護上升到了法律保護,體現了非遺的依法傳承。”磐安縣文廣新局局長張大華說,立足於文化的公共性由政府對非遺項目進行商標註冊,是利用商標權讓全民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方式,防止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被個人或企業搶注了商標,而侷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發展的空間。

“此外,這還有利於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和經濟效益的實現。”張大華說,在“非遺+旅遊”“非遺+影視”等“非遺+”全面發展、引導非遺不斷融入社會、融入生活的今天,政府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商標註冊,就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傳承、“非遺基因”的合法使用、保護成果的平等共享,同時也保護了各界社會人士對非遺元素進行創新、進行融合等活動合法安全地開展。

磐安縣原生態的茶文化、藥文化、菇文化、龍文化、小吃文化等極具地方特色,在千百年傳承中造就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磐安非遺在與產業互植方面有了新盼頭。

楊定升是磐五味生產加工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從小跟著父親種植和加工中藥,也曾走遍大江南北推銷中藥材。如今,他已是浙江磐五味藥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將祖上歷代相傳的土法和現代化加工技術融為一體。

“磐安浙貝母佔全國總量的70%,在這味中藥的粗加工方面,充分體現了磐安藥文化的與時俱進。” 楊定升說,早先磐安農民用蒸汽來烘乾浙貝母,但是高達100℃的蒸法會使浙貝母中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通過無數次試驗後,他和合夥人陳雙福找準了不超過60℃恆溫蒸乾的方法,經此法粗加工的浙貝母在藥力有效含量方面要高出一倍,並且達到了藥典標準的兩倍以上。

隨著方前小吃的名頭漸響,這道“非遺小吃”旅遊產品也體現了“非遺惠民”。“今年上半年市旅遊局放在方前鎮舉行的“非遺小吃"節非常成功,一些村民原本為3天活動時間準備的小吃,沒想到第一天就賣完了。”說起自家的“非遺小吃”新產業,方前鎮黨委書記羊菊春讚不絕口。

磐五味中藥、方前小吃、磐安宮燈、金櫻子酒等,這些從祖輩傳承下來的手藝,逐漸從非遺產品變為旅遊產品。通過與產業互植,磐安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煥發生機和活力。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煉火 孔德賓 攝

磐安非遺:融古爍今的文化興縣“傳家寶”

金報磐安·記者 盛遊 報道組 盧偉星 陳蓓蓓


分享到:


相關文章: